任馳
書寫“讓人民滿意”
的時代答卷
【編者按】 為表彰先進、弘揚正氣,展示公務員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的時代風采和公仆本色,激勵廣大公務員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yè)化公務員隊伍,經黨中央同意,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組織開展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評選表彰活動。經過一系列嚴格程序,192名個人和98個集體受表彰。其中,我省8名公務員、5個公務員集體受表彰(含2個中央駐川機構代表,其中1名公務員、1個公務員集體)。本欄目刊發(fā)部分“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的事跡,探訪榜樣背后的故事,汲取前行的力量。
“扶貧必須精準,不落一人一戶,病情迫在眉睫,卻一拖再拖。扎下帳篷,扎下了根,簽上名字,就立下了軍令狀。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你負了傷,泥濘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實熟了,人們的心熱了?!边@是張渠偉獲得“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稱號時的頒獎詞。
自擔任渠縣扶貧開發(fā)局局長以來,張渠偉將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獻給了養(yǎng)育他的這片土地。1800多個日日夜夜,棄假不休、晝夜鏖戰(zhàn),長年超負荷工作,他患上了嚴重的耳石癥、青光眼,幾致失明;不畏艱難險阻,不懼山高路遠,他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他數年如一日,始終踐行著“扶貧路上絕不落下一戶一人”的錚錚誓言,為推動全縣130個貧困村退出、136610人脫貧,易地扶貧搬遷35295人,全縣貧困發(fā)生率從12.1%降至0.5%,順利完成全縣“摘帽”貢獻力量。
先思工作、再慮個人,義無反顧踏征程
“脫貧攻堅沒有退路,只有義無反顧。”2014年,張渠偉走馬上任,面對全縣130個貧困村、143802名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任務,他深感責任重大。
寫筆記、備課件;挑燈夜戰(zhàn)、苦學苦研……工作之余,這些都成為了張渠偉的生活常態(tài)。“白天當局長,晚上當教員。他定期組織干部職工開展業(yè)務知識閉卷考試,親自批閱點評?!鼻h扶貧移民局辦公室主任彭麗介紹說。
這兩年,張渠偉倍受病痛折磨??匆粫弘娔X,摘一下眼鏡,滴幾滴眼藥水,擦一下淚……成了他的標志性動作。
作為駕駛員,蔣小建對局長的病情最為了解。由于經常熬夜和超負荷工作,張渠偉2017年初患上青光眼,眼角布滿皺紋,眼皮透著淤青。此外,他還患上少見的耳石癥,多次嚴重眩暈住院,從未按照醫(yī)生安排的時間住滿,有3次在醫(yī)院拔掉輸液管偷偷出院回到工作崗位。
“視力左眼降至0.04,右眼降至0.6。立即辦理住院手續(xù),接受手術治療?!贬t(yī)生很快作出診斷?!皼]時間住院哦,能不能利用藥物保守治療?”張渠偉懇求醫(yī)生多開點藥。
“咋這么不愛惜自己身體?你目前已經屬于半盲人了,再拖下去就會面臨失明的危險。”醫(yī)生勸道。聽到消息的家人也求他,張渠偉卻笑著說:“瞎了再說嘛,等‘摘帽任務完成之后就去手術?!?/p>
跑現場累了,車上后座躺一會兒;在辦公室睜不開眼了,沙發(fā)上瞇一會兒……“領導,你這么累,圖個啥?”面對蔣小建的疑問,張渠偉解釋道:“生命不在數量,而在質量,只要全縣順利脫貧‘摘帽了,我們的工作就有意義了?!?/p>
一心為民、滿腔赤誠,背著帳篷暖民心
張渠偉的車里隨時帶著帳篷、雨衣、水鞋,吃在農家,住在帳篷?!扒橄缔r村,心系農民,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張渠偉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水口鎮(zhèn)大田村村民李云,一家六口無固定收入,經常找村干部“鬧意見”。一次入戶調研,張渠偉也被“纏住”,陪同的干部一臉尷尬,張渠偉卻笑嘻嘻地聽李云一家“倒苦水”,還邊聽邊做記錄。午飯時間,主人家喊話留客吃飯。本是客套之舉,張渠偉卻一口答應了。飯桌閑聊,笑聲很快消融了干群隔閡。也就是那一餐飯,改變了李云一家多年來對干部的“成見”。這一餐飯后,張渠偉幫著李云家做了不少事:聯系村里的木材加工廠,解決就業(yè)增收門路;幫助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新建125平方米新房;聯系農民夜校講師,一對一上門傳授種養(yǎng)殖技術……2016年底,李云家人均收入達到4000多元,順利脫貧。
在柏水鄉(xiāng)碾坪村幫扶期間,為了縮減往返交通時間,加快實施基礎建設,張渠偉一連幾天都住在自帶的帳篷里。局長住帳篷,這可是件稀罕事,于是,“帳篷局長”這個“綽號”不脛而走,成為一段佳話。
堅守對工作的激情、對群眾的熱情,張渠偉贏得了贊譽,也感染了身邊無數人。渠縣2萬余名公職人員與貧困戶“結對認親”,張渠偉笑著說:“以前的群眾煩干部上門,現在的群眾都想干部、盼干部上門,干部做了群眾貼心人?!?/p>
三顧茅廬、牽線搭橋,千方百計引能人
賞桃花、摘葡萄、品沃柑……在渠縣水口鄉(xiāng)的漢亭農業(yè)基地,業(yè)主王超說,是張渠偉的誠心和執(zhí)著打動了他,才讓他堅定了在渠縣創(chuàng)業(yè)的信心和決心。
當初,退役軍人王超本不打算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張渠偉知道后,自費幾上福建廈門、幾下廣州深圳,苦口婆心,多次勸其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助力脫貧攻堅。最終,王超終于下定決心,將產業(yè)項目落戶渠縣。王超先后在中灘、水口、豐樂、卷硐等鄉(xiāng)鎮(zhèn)建起了4個老兵創(chuàng)業(yè)扶貧基地,吸納29名退役軍人成立“老兵創(chuàng)業(yè)扶貧之家”和“渠縣退役軍人綜合黨委漢亭農業(yè)聯合支部”。發(fā)展至今,漢亭農業(yè)已種植四季水果1.5萬余畝,帶動農戶3000余戶(其中貧困312戶806人)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
面對渠縣脫貧任務量大面寬、艱巨復雜,張渠偉說:“群眾要脫貧,產業(yè)是關鍵?!睘樽尞a業(yè)覆蓋所有貧困村,他建議發(fā)揮在外渠商的資源優(yōu)勢、人際優(yōu)勢、信息優(yōu)勢,打“親情牌”“老鄉(xiāng)牌”,引導他們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為家鄉(xiāng)招商引資牽線搭橋,得到了“渠縣聯誼支鄉(xiāng)協(xié)會”的支持和參與。
通過不懈努力,張渠偉動員回引“天下渠商”投身脫貧攻堅,已有2000余名鄉(xiāng)友回鄉(xiāng)進入農業(yè)農村,投資項目140個。同步引進萬隆錦繡、德康養(yǎng)殖等企業(yè),帶動12億元工商資本進農村,建成特色種植基地16.8萬畝,建立鄉(xiāng)村“生態(tài)環(huán)保扶貧車間”30個,帶動12500名貧困群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他是“精準扶貧”的踐行者,他是“鐵軍扶貧”的首創(chuàng)者,他是“農民夜?!钡某珜?,他是“社會扶貧”的牽線人……渠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在張渠偉的貢獻付出下,已如期實現高質量整縣“摘帽”,但他深知實現全面小康任重道遠,他愿一如既往地同貧困群眾一起邁進。他的眼睛也許會每況愈下,但無數的眼睛一定會照亮扶貧之路,他愿用生命踐行“寧愿眼睛失明,誓要群眾脫貧”的諾言。(作者單位/渠縣縣委組織部)(責編/謝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