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紫砂壺“四方錦繡”的創(chuàng)意"/>
范中明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宜興紫砂壺享譽海內(nèi)外,其材質(zhì)獨特、透氣不透水、泡茶隔夜不餿,其造型精彩紛呈、千變?nèi)f化,實用與品鑒俱佳,有“茶具之王”的美稱,經(jīng)過幾百年的傳承,始終散發(fā)著深入人心的質(zhì)樸氣質(zhì),可謂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色美的代表。執(zhí)壺品茗之余,傾聽一首歌,靜讀一首詩,靜下心來感受時光的流逝,在茶香氤氳中發(fā)散自己的思維,靜修己心,實為難得的享受。因此,紫砂壺不僅是實用器,也是雅致生活的代表,讀壺如讀人,玩壺品茗的過程也是與制壺藝人交流的過程,是品味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
自古以來,中國人崇尚“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紫砂壺自誕生起便有了非方即圓的造型體系。雖然如此,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人們的傳承創(chuàng)新,方圓之間也有無窮的變化,融入了多種多樣的造型規(guī)則和裝飾藝術(shù),紫砂壺造型逐漸變得精彩紛呈,可謂“方匪一式,圓不一相”,每把壺都有不同的特點和氣質(zhì)。顧名思義,紫砂壺“四方錦繡”(見圖1)是以方器為基本形制,其身筒呈四方形,四個棱角皆呈鈍角,方中有圓、圓中寓方,顯示出剛?cè)岵校哂袕埩?;身筒底部設以四方圈足,在視覺上拔高了壺身,使作品顯得莊重而挺拔;壺肩過渡自然圓潤,與短頸銜接成一體,頸蓋與壺足上下呼應、渾然一體;四方形壺蓋向上隆起自然的弧度,壺蓋為壓蓋,與壺口嚴絲合縫、貼合緊密,四條邊相互契合;壺鈕為扁形圓珠鈕,飽滿玲瓏、生動秀致,可謂點睛之筆,提攜了整壺的神韻。方器作品講究“氣度”和“力度”,因方器采用鑲身筒的方式成型,泥片鑲接處在燒制過程中極易開裂,成品率低、制作難度大。而此壺四個棱角皆為鈍角,塊面曲張,更是加大了制作難度,剛勁而不失柔和,極具層次感和立體空間感,充分彰顯出創(chuàng)作者的功力以及對作品的見解。同時,此壺在方器造型的基礎(chǔ)上融入了花朵元素,整壺以一朵盛開的花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構(gòu)思,模仿花瓣的造型,沿襲了筋紋器的特點,表現(xiàn)出花瓣的層次感和韻律美,壺流和壺把宛如根莖,一彎流與壺身暗接,從壺身自然胥出,蓄勢有力、弧度柔和;圈把圓朗盈盈,有上揚之勢,流、把皆飾以筋紋線條,清晰分明,將根莖的形態(tài)特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流、把筋紋線與壺身凸起的肩線延伸流轉(zhuǎn)、貫通一體,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流、把相輔相成,盡顯生機勃勃。作品以壺蓋中心為基點,蓋面分布凹凸有致的筋紋線條,筋紋線條有凸有凹,形成層次感和空間感,顯示出花朵盛開的形態(tài),壺肩處無筋紋線,身筒下腹部飾以筋紋線,與蓋面上下貫通,和諧而具韻律美,虛實結(jié)合、優(yōu)雅浪漫。作品采用原礦紫泥制成,質(zhì)感細膩、砂而不礫,表面泛喑啞之光,其醇厚的色澤營造出清新淡雅的氛圍,奠定了作品的基調(diào)。整壺泥料、造型與裝飾相輔相成、剛?cè)岵?,既具有實用性,又實現(xiàn)了理趣一致,賞用皆宜。
圖1
司馬光在詩作《看花四絕句》中寫道:“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陰中十萬家。誰道群花如錦鄉(xiāng),人將錦繡學群花”,此詩描寫了洛陽春日的繁華景象,花紅柳綠,熱鬧非凡,一派盛景。錦繡用來形容花,也用來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形容山河大地或有華彩的文章,也形容前程光明、未來可期。紫砂藝術(shù)是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可是它的發(fā)展又建立在環(huán)境的支撐、時代的理解上,唯有創(chuàng)新,與時代接軌,才能具備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此壺以一朵花為題材,將傳統(tǒng)工藝融會貫通、推陳出新、獨辟蹊徑,既還原出花朵盛開的美好、爭奇斗艷的盛景,又用方器的剛?cè)岵怀龃髿飧校棺髌凡痪窒抻谝欢浠ǖ拿利?,更凸顯了“錦繡”的寓意,頗具華彩,傳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對錦繡前程的不懈追求,多了幾分厚重的人文色彩,具有深刻的人生況味。人生總是在不停地變化,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遭遇挫折和成功,都會經(jīng)歷得到和失去,前程似錦不僅是美好的祝福,也是一種激勵,無論何時何種境況,都要保持“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狼?,如此,所有的挫折與困難皆會在勇敢面前消失殆盡,正所謂“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紫砂泰斗顧景舟大師曾說:“藝術(shù)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自己感覺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皆備,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梢?,紫藝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在傳承技藝和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抓住自身的靈感,融入自身的思想,使其具備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如此才能實現(xiàn)作品的升華,使其具備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