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孝,譚富榮,解安炳,晁海德,劉世明,朱戰(zhàn)挺,馬奇明
(1.青海省第二地質勘查院, 青海 西寧 810029)(2.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陜西 西安 710199)(3.青海省第四地質勘查院,青海 西寧 810023)( 4.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100083)
東昆侖由于其地質構造位置與鈣堿性巖漿弧突出顯赫,常引發(fā)地學者對斑巖礦產的關注[1-2]。近年來,隨著勘查經(jīng)費的大幅增加,東昆侖東段的斑巖型找礦也取得了進展[3],如與哈隴休瑪毗鄰的都蘭哈日扎斑巖型銅銀礦在找礦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筆者通過多年在本區(qū)的工作,從成礦背景、賦礦高程及多金屬礦化信息等方面對礦床的類型進行探討并分析成礦潛力,相信本文對東昆侖地區(qū)尋找同類型礦床具有重大參考意義。
哈隴休瑪?shù)貐^(qū)位于東昆侖東端,大地構造位置參照青海省板塊構造研究成果屬東昆中多旋回巖漿弧帶,北接祁漫塔格-都蘭新元古代-中古生代縫合帶,南鄰東昆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縫合帶。在成礦區(qū)帶的劃分上按青海省地勘局三輪區(qū)劃成果屬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鉛、鋅(銅、稀有、稀土)成礦帶[4-5](Ⅲ12)。
該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為下元古界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片巖、大理巖)[6]及晚三疊系鄂拉山組(凝灰?guī)r、英安巖)和第四系地層等(圖1)。區(qū)內斷裂構造發(fā)育,斷裂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和進東西向次之。1號溝絹英巖化構造蝕變帶:位于1號溝,走向北東30°,長約1.2 km,寬約70~200 m。鉬礦床與該帶關系密切,為主要礦物運移通道。區(qū)內巖漿侵入活動強烈,從基性到酸性均有發(fā)育,按形成時代大致劃分為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及印支期3個時間段。
圖1 都蘭縣哈隴休瑪多金屬礦普查地質草圖1—第四系沖洪積物;2—上元古界黑云斜長片麻巖;3—大理巖;4—印支期花崗斑巖;5—石英閃長巖;6—似斑狀黑云二長花崗巖;7—含斑花崗閃長巖;8—斜長花崗巖;9—斜長角閃巖;10—輝長巖;11—石英脈;12—鉬礦體;13—鎢礦體;14—鉛礦化體15—鋅礦化體;16—銻礦化體;17—絹英巖化蝕變帶;18—構造帶
哈隴休瑪鉬礦帶位于1號溝,產于北東—南西向構造破碎帶中,礦帶形態(tài)呈條帶狀,礦帶走向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傾向南東,傾角在65°左右,含礦巖性為蝕變花崗巖、含斑二長花崗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石英脈等。鉬呈薄膜狀、鱗片狀、星點狀、團塊狀、細脈狀產出。鉬礦帶共圈定了鉬礦體34條(多為盲礦體)①。
鉬礦體(10-5)特征(圖3):礦體形態(tài)呈似層狀,長1 050 m,真厚度在1.26~9.07 m,平均4.22 m;鉬品位在0.063%~0.14%,平均0.097%;礦體走向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傾向南東,傾角65°~70°。其厚度變化系數(shù)75.14%,品位變化系數(shù)63.89%。含礦巖石普遍具黃鐵礦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硅化蝕變。鉬呈金屬光澤,呈薄膜狀、鱗片狀、星點狀、細脈狀不均勻產出。
已發(fā)現(xiàn)的礦石礦物主要為輝鉬礦、白鎢礦、閃鋅礦、方鉛礦及金礦,脈石礦物為石英、斜長石、鉀長石、角閃石、方解石、黑云母、白云母等。礦石的結構以粒狀和鱗片狀結構為主。構造有細(網(wǎng))脈狀、浸染狀、團塊狀、以及板狀、板條狀構造等。
A呈浸染狀或斑點狀分布于脈石礦物中,與黃鐵礦伴生時,它往往穿切并交代黃鐵礦。B輝鉬礦在石英細脈中浸染狀產出。C輝鉬礦在巖體中呈團塊狀及細脈狀產出。D沿節(jié)理或裂隙呈薄膜狀充填[7-9](薄膜可厚達0.5~9 mm)。
圖2 輝鉬礦的結構構造及產出方式
哈隴休瑪花崗斑巖主要發(fā)育于1號溝和2號溝,但出露面積不大。使用LA-ICP-MS鋯石[10]U-Pb測年法測得其成巖時代為印支晚期和印支早期。
圖3 都蘭縣哈隴休瑪多金屬礦3勘探線剖面圖1—黑云斜長片麻巖;2—含斑花崗巖體;3—石英脈;4—地質界線;5—施工鉆孔;6—工業(yè)品位鉬礦體;7—邊界品位鉬礦體
巖石風化面土黃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主要有鉀長石、斜長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基質主要為長石和石英。石英斑晶單偏光下無色,正交偏光下可見波狀消光,表面有少量裂紋,含量約為10%,鉀長石呈板狀,較自形,含量約占30%,斜長石單偏光下表面較臟,正交偏光下可見絹云母化,含量約占15%,黑云母含量約占5%,基質含量約占40%(圖4)。
圖4 哈隴休瑪花崗斑巖顯微照片
哈隴休瑪花崗斑巖主量元素特征(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樣品SiO2含量為69.07%~78.21%,屬于酸性巖石。樣品中(Na2O+K2O)為4.11%~8.15%,K2O/ Na2O比值為1.26~36.92,顯富鉀特征,Al2O3含量較高,為9.70%~14.10%,在QAP圖解上,樣品點大部分落入花崗巖區(qū)或其附近;在SiO2-K2O圖解上,樣品大部分落入高鉀鈣堿性-鉀玄巖系列區(qū)域。A/CNK為0.83~2.37,平均為1.29,屬過鋁質型。上述分析表明哈隴休瑪花崗斑巖顯示過鋁質高鉀鈣堿性-鉀玄巖系列花崗巖特征。
表1 1號溝巖石主量元素特征表 %
表2 礦體賦存位置信息表
鉬礦床賦存在1號溝,賦礦高程相對集中在3 700~3 900 m,表現(xiàn)為斑巖型礦化;哈隴休瑪溝鎢、鋅礦體賦礦高程4 359 m、4 308 m,表現(xiàn)形式為脈狀礦化;2號溝銻礦體、鉛鋅礦體、鉛礦體賦礦高程4 205 m、4 220~4 306 m、3 944 m,表現(xiàn)形式為脈狀礦化;加當溝金銀礦體賦礦高程3 970~4 053 m,表現(xiàn)形式為脈狀礦化。
哈隴休瑪1號溝主鉬礦帶成礦源動力在于花崗巖體的侵入,礦物主要運移通道為構造蝕變帶及巖體和地層中發(fā)育的細小裂隙。典型的特點有2種類型,一是花崗巖體和片麻巖內的裂隙中充填很多硅化脈,硅化脈附近礦物易相對富集形成細脈浸染型鉬礦;二是花崗巖體內形成星點狀、細脈狀及團塊狀輝鉬礦(例如3勘探線ZK306,礦體規(guī)模大而富,離成礦源巖體近,也位于絹英巖化構造蝕變帶內,是礦體富集的有利地段)。礦體在3線最富,沿著構造蝕變帶有向兩邊變薄、變貧、明顯分叉的現(xiàn)象。
圖5 礦化信息表現(xiàn)簡圖
哈隴休瑪?shù)膰鷰r蝕變種類多,地表常見硅化、絹英巖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鉀化等,其中黃鐵礦化是哈隴休瑪鉬礦帶最普遍的蝕變類型,與各種礦化關系密切,常與硅化相伴出現(xiàn),多為自形粒狀,立方體晶形,多呈星點狀、浸染狀或團塊狀分布;絹英巖化、高嶺土化多與鉬礦的礦化關系密切;硅化多與鉬、鎢礦化關系密切,硅化強烈地段鉬礦品位也較高。圍巖蝕變分帶具有典型斑巖型礦床蝕變分帶特點。以ZK804為例,由斑巖體向外依次可分為鉀化帶、硅化帶、絹英巖化帶和青磐巖化帶(圖6)。其中,硅化帶以脈狀、浸染狀黃鐵(鉬)礦化為主;絹英巖化帶以面狀、粗脈狀鉬礦化為主[11-13]。
圖6 哈隴休瑪鉬礦床蝕變分帶
結合礦床成因分析、礦體位置、賦礦高程及多金屬礦化信息表現(xiàn),推測礦化體的展布形式,得出核心斑巖礦化區(qū)為鉬礦體(分析有未發(fā)現(xiàn)的銅礦體)和部分鎢礦體,向外圍形成了鎢、鉛、鋅、銻及金銀礦體的礦體空間展布形式。因此本區(qū)鉬礦床外圍尋找銅、金、銀多金屬礦的潛力較大,筆者認為哈隴休瑪鉬礦床會成為東昆侖東段尋找斑巖型多金屬礦的有利依據(jù)。
致謝:本文為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青地礦[2007]43號文下達計劃項目)(2007-2011)部分資料及近幾年商業(yè)性聯(lián)合勘查項目資料綜合成果,屬于集體勞動成果。成文過程中得到了中國地質大學袁萬明教授的指導和資料數(shù)據(jù)分享,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