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同學們好,我們又見面啦!本期的國學講堂,我為大家講述一個立志向學的故事,一起來讀一讀原文吧。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睅煏缭唬骸昂尾槐T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晉平公:春秋時期的晉國國君。
2.師曠:晉國的一位盲眼樂師。
3.暮:晚,遲。
4.炳燭:點燃蠟燭。炳:點燃。
5.孰與昧行乎:比起在昏暗中行走,哪個好呢?孰與:與……相比。 昧:暗。昧行:在昏暗中行走。
本文節(jié)選自《說苑》,作者是西漢的經學家、文學家劉向。故事說的是晉平公有心向學,但又擔憂自己年事已高,害怕學無所成。于是他向國內著名的盲樂師師曠請教:“我如今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恐怕有些遲了。”師曠回答道:“您為何不點燃蠟燭學習呢?”晉平公不解其意,以為他在開玩笑,不悅道:“哪有做臣子的戲弄君主的呢?”師曠這才答道:“盲眼的我怎敢戲弄君王?臣聽說,少年時期好學,就像初升的朝陽;壯年時期好學,就像中午的烈陽;老年時期好學,就像點燃燭火的微光。雖然只是螢燭微光,但比起在完全的黑暗中行走,哪個更好呢?”晉平公恍然大悟,說道:“你說得對!”
晉平公年屆七十,在古代已經是難得的高壽,也難怪他擔心時日無多。但學習是終身的事業(yè),活到老,學到老,并不因年齡老幼而有所區(qū)分。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學習也是如此,只要有一顆持之以恒的向學之心,就不必顧慮太多外界的因素。師曠用三個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一個道理:早學勝過晚學,但晚學一定強過不學。即便只能像蠟燭一樣照亮一小片地方,也好過在一片漆黑中茫然無措。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古人們有許多類似的教誨,告誡我們要趁早開始學習。但所謂“早晚”都是相對的概念,并沒有確定的標準,所以最好的學習時間永遠都是當下。就像晉平公那樣,即便到了人生暮年,也依然壯志未改。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是一句我們都很熟悉的諺語,說的是姜太公(本名姜尚,亦稱姜子牙、呂尚)在渭水垂釣,遇到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的故事。
姜尚的先祖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以西),所以他也有“呂”姓的稱呼。不過傳到姜尚這一代時,家道早已中落,淪為平民。所以姜尚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 也開過酒店賣過酒。 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始終找不到合適的機遇,直到70歲還是一事無成,閑居在家。
即使是在今天,70歲的老人也應退休在家享受晚年生活,不適合再去勞心勞力了,更別提是在遙遠的古代。然而姜尚不甘心一身才華無處施展,一直沒有放棄。他常常外出釣魚,卻用的是根本釣不上魚的直鉤,其實就是意在等待貴人。在他72歲時,終于在渭水之濱遇到了前來打獵的周文王姬昌。文王見他直鉤釣魚,心生好奇,上前詢問。姜尚答道:“愿者上鉤?!蔽耐跤X得眼前的老人不一般,與他一番交談,果然被他展現(xiàn)的學識和眼光所打動,邀請他輔佐自己。姜尚欣然從命,被封為太師,人們尊稱他為“太公望”,因此他也被后世稱作“姜太公”。
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lián)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松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后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姬昌去世后,兒子姬發(fā)繼位,是為周武王。姜尚繼續(xù)盡心盡力輔佐他,在合適的時機勸其起兵,并一路身先士卒,終于在牧野之戰(zhàn)大敗商軍。姜尚引武王入朝歌,昭告天下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姜尚以72歲高齡出仕,輔佐兩代帝王推翻商紂,建立周朝,是千古傳頌的賢臣楷模。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那永不言棄的精神。如果沒有這樣的精神支撐他,即便他學識本領再強,最終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一粒默默無聞的塵埃,又怎能成為如今流芳百世的一代圣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