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低溫推進劑蒸發(fā)量控制技術”上取得突破,這項技術可使中國低溫火箭在軌時間延長到30天,為中國深空探測以及遠距離空間運輸提供可行條件。該技術已通過了大型地面試驗驗證,方案正確可行。該技術的突破,實現(xiàn)了低溫推進劑長期在軌貯存,對于未來大規(guī)模深空探測及遠距離空間運輸等任務具有長遠意義。
2019年7月11日,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上海順利交付,這標志著我國極地考察現(xiàn)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把?”號交付后,將正式加入我國極地考察序列,開展船載科考設備調試等工作,科考試航結束后將和“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共同執(zhí)行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
中日合作西藏ASgamma實驗團隊利用我國西藏羊八井ASgamma實驗陣列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伽馬射線,這些宇宙伽馬射線來自蟹狀星云方向,比此前國際上正式發(fā)表的最高能量高出5倍以上。蟹狀星云是位于金牛座的著名超新星遺跡,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此次中日合作實驗團隊發(fā)現(xiàn)了24個高能伽馬射線事例,研究人員推斷,蟹狀星云是“銀河系內天然的高能粒子加速器”,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電子加速器相比,電子加速能力至少高了上萬倍。
2019年7月2日,德國科學家團隊報告了一種以缽水母碟狀幼體為靈感的無纜軟體機器人,它僅有幾毫米大小,卻具備救援、運輸和鉆挖等多種功能??茖W家將一個磁性復合彈性體核(直徑3毫米)與8個可彎曲的垂瓣連接在一起,施加振蕩磁場后,這些垂瓣便會收縮再恢復,就像游泳的水母一樣。除了游泳,水母機器人也能選擇性地運輸不同大小的球珠(模擬捕食)、鉆入球珠中逃避捕食者或目標對象、混合不同的流體以及在其尾跡中生成一條化學路徑。
2019年7月3日,美國研究人員最新開發(fā)出一種性價比高的新型氣凝膠材料,用于太陽能集熱器可提高集熱效率,使其溫度保持在220?℃。氣凝膠材料是一種含有二氧化硅顆粒的泡沫狀材料。與傳統(tǒng)氣凝膠相比,新型氣凝膠的顆粒間形成了更密集的孔隙,從而更大程度地減少光的散射,無需將光聚焦在某個點上,即可將集熱器溫度提高到220?℃。
比利時一項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服用一種滅活的腸道益生菌能改善代謝狀況,可降低肥胖帶來的心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風險。這種細菌名叫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是人體腸道菌群主要成員之一,于2004年首次被分離鑒定。此前進行的相關動物實驗顯示,它有抑制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功效,該菌滅活后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效果甚至好于活細菌。
2019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智能微納器件研究團隊通過合適的比例混合藍色和紅色碳點,研制出一種新型比色熒光探針。用其制成熒光試紙對液體進行檢測,當存在鉛離子時,藍色碳點熒光將熄滅而紅色熒光不變,在紫外燈照射下,可觀察到明顯的由藍到紅的顏色變化。將試紙的顏色值與顏色識別卡或手機中的顏色識別軟件進行對比,即可現(xiàn)場實現(xiàn)對鉛離子含量的可視、實時、半定量化檢測。
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教授塞穆斯·戴維斯率領一支實驗物理學家團隊,首次研制出一款磁場噪聲波譜儀,讓人類第一次“聽”到了一個磁單極子流產生的磁噪聲。戴維斯團隊創(chuàng)建了一個基于超導量子干涉裝置的極其精確靈敏的磁場噪聲波譜儀。借助它,科學家們在晶體Dy2Ti2O7中預測的一個稠密磁單極子流特征展露無遺。因這種磁單極子的噪音出現(xiàn)在20?000赫茲以下的頻率范圍內,當被干涉裝置放大時,人類實際上可以“聽”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