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益 代宗鋒
此前,作為鄭州艦實習艦長,她隨另一艘艦艇出海完成訓練任務后,沒有乘艦艇返航,而是直接飛回部隊,匆匆隨本艦出海參訓。為迎接下一步的艦長全訓考核,韋慧曉鉚足了勁全力以赴。
高強度、快節(jié)奏的訓練令她一直清瘦,胳膊纖細,挽成短袖的迷彩服袖子顯得寬大。她眼神里閃爍著光芒,頭發(fā)比百度百科里那張軍裝照上的樣子還要短,干練里透著英氣。
目前,這位來自革命老區(qū)廣西百色的壯族女軍官,距離成為中國海軍首位女艦長只有一步之遙。?這背后是她在短短6年多軍旅生涯里的快速成長。從博士入伍,到航母副部門長,再到驅逐艦副艦長、實習艦長,韋慧曉跨越了很多常規(guī)成長周期,也付出了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入伍前,她曾當上志愿者到西藏支教,遠赴阿里做地質勘查,在水立方志愿服務北京奧運……這些多彩經(jīng)歷的鋪墊,為她的從軍之路更添了幾分傳奇。
就在前不久,鄭州大學向鄭州艦發(fā)出邀請,想請女實習艦長結合自身經(jīng)歷,給青年學子們講一課。講什么呢?反復斟酌過后,韋慧曉最終用“奮力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作為標題,來概括這些年走過的人生歷程。
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她當然清楚,“長征”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軍隊來說,是一段多么波瀾壯闊的征程。什么樣的個人經(jīng)歷,值得用“長征”來描述?是因為那片時空里充滿了艱辛的跋涉,還是因為在跋涉中淬煉出了堅韌不拔的精神?或許,二者兼而有之。
這,就是韋慧曉逐夢女艦長的征途。
入伍前,韋慧曉有一個博客,藍底白字的頁面樸素得有些簡陋,但博主曬出的簡歷,贏得了眾多訪客點贊。簡歷上,露出兩排整齊牙齒盈盈淺笑的博主可謂優(yōu)秀:做學術,專業(yè)期刊發(fā)表的論文列了一大頁;練體育,參加了全國大學生定向越野競賽;學文藝,獲得了選美比賽十佳;當志愿者,被共青團中央表彰為“中國百名優(yōu)秀志愿者”……
韋慧曉將很多選擇歸結于自己的天性,也承認與受身邊人影響有關。她的父親是一名老黨員。自她記事起,一身正氣的父親像極了影視作品里的正面人物,家里每晚都在《新聞聯(lián)播》音樂聲中開飯。
她攻讀研究生期間,地球科學系有個老系主任,搞了一輩子地質研究,一些項目經(jīng)費不多、不夠熱門,難度很大,但對國家有用,他到去世前都在推動。2008年,參加一個尋訪冠軍人物的采訪活動時,韋慧曉把老系主任選為了自己心中的冠軍,并以榜樣的精神自勉:“如果有些事情本來應該有人做,但目前沒有人做,我愿意去做!”
做沒人做的事情,免不了不被理解。當年高考,從小熱愛自然的韋慧曉填報的第一志愿就是地球科學,招生的老師不理解這個分數(shù)足以上清華的小學霸為啥選這么個冷門學科,便出于“好意”幫她改成了氣象學。博士畢業(yè),她篤定心思想要當個軍官帶兵打仗,導師支持她的選擇并寫了推薦信,但推薦語里仍然“推薦其到科研院所工作”。
?除了不被理解,艱辛也少不了。2006年,韋慧曉到西藏地勘局區(qū)域地質調(diào)查大隊當志愿者,成為大隊首個到阿里、那曲地區(qū)考察的女隊員。一路上,她在無人區(qū)多次遭遇陷車危險,蹚過齊胸深的激流時險些被卷走,在礦區(qū)考察時差點跌落陡崖……
有時候付出艱辛,也難免失敗。韋慧曉在博士階段成立過一個愛心抗癌志愿者聯(lián)盟,救助患重病的大學生。堅持了多年過后,她不得不承認,由于骨干流失等原因,這個項目目前停滯不前。
即使成功了,也難說沒有遺憾。2007年6月,父親因病去世,韋慧曉在西藏做志愿者,病榻上的父親沒等到見她最后一面。第二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三天,母親也去世了,她請假回去料理完后事,便匆匆趕回水立方的志愿者崗位。
?常人眼中的一道道坎,成了淬煉她心志的一團團火。
在一篇題為《如果這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的日志里,韋慧曉認真地寫道: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應該還是做跟平常一樣的事情,因為我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離開了,也不會有什么遺憾。
她甚至選了一張照片作為“遺照”。那是汽車壞在無人區(qū)時她自拍的。照片中,她嘴唇干裂,笑容依舊,眸子倒映著西藏的天空,如湖水般湛藍。
到西藏當志愿者的經(jīng)歷,韋慧曉得到了兩點最重要的收獲:一是知道了幸福感從何而來,二是知道了自己希望從事更艱苦、付出更多,卻更有意義的職業(yè)。快到博士畢業(yè)的時候,她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她覺得老一代的地質工作者很偉大,她還知道,“付出更多的就是軍人?!?/p>
年少時,她曾篤定“有三個職業(yè)將來一定不干”:教師、醫(yī)生和軍人。因為,教師重復勞動很辛苦,醫(yī)生“要面對解剖很嚇人”,軍人則要流血犧牲。
“人的自我認知往往是需要過程的?!睍r間和際遇改變了一切。在西藏林芝支教,韋慧曉喜歡上了教書育人的成就感。入伍前5次參加軍訓的經(jīng)歷,則讓她內(nèi)心不知不覺間開始向往那一抹迷彩。
這5次軍訓,兩次是高中和大學入學的“規(guī)定課目”,另外3次則是韋慧曉“自討苦吃”得來的。初中期間,參加“無線電測向”運動,她帶著指北針漫山遍野奔跑,接受了準軍事化的體育訓練;高考結束后,她勤工儉學,應聘一家酒店的禮儀人員,雖然工作被大學錄取通知書打斷,半個月的軍訓卻一天沒少;大學畢業(yè)后,她參加一個電視臺舉辦的“生存大挑戰(zhàn)”項目,遠赴新疆軍營,接受“魔鬼營訓練”,隊列、拉練、野營、射擊、跳傘訓練,軍事課目一個接一個……
2010年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韋慧曉寫了一篇題為《期待第六次軍訓》的文章,“省察自己對軍營的向往之情”。她寫道:“5次軍訓,5次磨練,我沒有畏懼,反而對部隊令行禁止的嚴格紀律產(chǎn)生了越來越強烈的向往和期盼?!?/p>
?她開始尋找進入軍營的大門。她堅信,一個人投身最喜歡的事業(yè),“起點雖不能選擇,但走哪個方向、怎么走是可以選擇的?!睌[在韋慧曉面前的選擇并不多,她查閱政策得知,博士畢業(yè)入伍已是自己最后的機會。
她制訂了扎實的體能訓練計劃,從2009年下半年起,每天跑四五千米。從2010下半年起,她又把數(shù)量翻了一倍,每天跑10千米左右。
韋慧曉最初向往的地方是內(nèi)蒙古草原。生長于炎熱南國的她,打心底喜歡那幅在嚴寒中策馬揚鞭、保家衛(wèi)國的畫面。于是,高考結束后便向4所心儀大學寫過自薦信的她,決心也給部隊相關部門寫自薦信。
那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薄薄幾頁的信箋。她在自薦信中除了表達自己對軍營的向往,還詳細剖析了自己具備的成為合格軍人的條件、自身的優(yōu)勢,還附上了自己被報道的剪報,獲得的獎項、證書,發(fā)表的各類文章,等等。她把這些認真裝訂成冊,足足200多頁,就像是她30多歲人生的一本傳記。
2011年下半年,韋慧曉依據(jù)自己意愿,陸續(xù)向軍隊相關部門寄送了自薦材料。有的回復沒有適合的女軍人指揮崗位,有的建議她再等上半年。就在向海軍寄出自薦材料的第3天,她接到了來自海軍機關的電話。半個月后,海軍派人到中山大學對她進行了考察。
?2012年1月,韋慧曉如愿穿上藏青色的作訓服,戴上了“一道杠”的學員領章。然后,她被分配到了航母部隊,參與遼寧艦接艦工作。從那天起,還沒學會游泳的韋慧曉伴隨中國海軍首艘航母,開始了踏浪蹈海的征程。也是從那天起,她開始向往每艘戰(zhàn)艦上都有的那個最高指揮崗位——艦長。
?女艦長是中國海軍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個名詞。當前,海軍艦艇部署女軍人日漸成為各國海軍的普遍做法,部分國家海軍也有女性擔任艦長。但在我國,直到2012年9月,才有首批27名全課目女艦員走上艦艇戰(zhàn)斗崗位。
韋慧曉知道,自己的“野心”可能有點大,而且自己的起點并不高。
?入伍之初,她和新調(diào)入的干部一起集訓。跟大部分比自己小了約10歲,但至少都有兩年軍齡的戰(zhàn)友相比,她發(fā)現(xiàn)自己對部隊、對海軍的了解“少得可憐”。不熟悉帶來的不適應在所難免,她積極調(diào)整心態(tài)努力克服。但她不得不承認,駕馭艦艇的知識和技能是她更難跨越的門檻。
?海軍的指揮員培養(yǎng)有其固定路徑。有人做過估算,一名軍官從院校畢業(yè)后,成長為一艘驅護艦的艦長,大約需要15~20年。35歲入伍的韋慧曉沒有時間按照這個節(jié)奏成長,她必須加速,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在遼寧艦,35歲的她會和十八九歲的女兵搶著擦地板、保養(yǎng)設備,熟悉艦艇上的每一項工作。在鄭州艦,夜間巡查的艦值日員常常看到,韋慧曉的艙室凌晨還透著燈光——她還在加班學習。到了第二天早上,當起床鈴音響起,女兵達瓦卓拉一走下舷梯又會看到,韋慧曉已經(jīng)站在碼頭,等著她們出操了。
和韋慧曉有過接觸的人,都會對她嚴格的自我要求印象深刻。她至今不使用微信,理由是不想時間碎片化,也擔心容易出現(xiàn)失泄密。
入伍前,她沒接受過艦艇指揮方面的訓練,到大連艦艇學院學習深造,她做到了平均成績優(yōu)秀;入伍后,她的游泳成績不太好,艦艇靠港的一段時間里,每天早上五六點,艦值日員都會看到她背著個小包去練游泳。
有規(guī)矩就要執(zhí)行,有標準就要達到。韋慧曉說,這是自己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也是對軍人這個職業(yè)的基本態(tài)度:“如果你從來不曾自律過,從來沒想過犧牲奉獻,那你從來就沒成為真正的軍人?!?h3>“如果你愿意相信,你就一定能夠做到”
當個優(yōu)秀軍人注定不容易。逐夢女艦長,路上有光環(huán),有荊棘,還有質疑。
參軍之初,有人質疑其入伍動機;入伍之后,有人擔心她能否適應部隊;適應了艦艇部隊后,又有人懷疑她到底能走多遠……
對這些,韋慧曉似乎已經(jīng)做到了坦然面對。有時候,她也會有些困惑。同樣的年齡段、同樣的崗位,犯相似的錯誤,為什么很多人“對博士生會用放大鏡看,對女博士都用顯微鏡看”??她也覺得,自己要走的這條路,可能有點過分引人關注了。
對這個女博士來說,相比進入陌生的軍事領域,或許闖入艦艇指揮員這個傳統(tǒng)的男人世界,面對的壓力要更大,但韋慧曉有著充分的心理準備。
鄭州艦上,她住著一間普通的單人艙室。艙室里迷彩挎包、救生衣整齊地掛在墻壁上,床上的白床單平整得沒有一個褶兒,一切看不到半點女性的色彩。
工作中,她努力少犯錯誤,不犯重復的錯誤。當桌上的電話響起,她會在響第一聲鈴后一把拿起話筒,熱情地應答:“你好,我是韋慧曉!”
大家都能看到她的進步。鄭州艦首任艦長、現(xiàn)為驅逐艦某支隊教練艦長的李一剛記得,2015年,韋慧曉剛來支隊時,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實際艦艇指揮幾乎一片空白;一年后,她能夠帶著小卡片下達指揮口令;前不久再見到她時,她已經(jīng)可以比較流暢地指揮各個戰(zhàn)位了。
?韋慧曉在內(nèi)心里堅定地相信,“我自己不會比任何人差”,也相信,崇高而美好的愿望始終值得追求。其實,“如果你愿意相信,并把它作為目標不斷努力靠攏,你就一定能夠做到,而你做到了,可以讓更多的人相信?!表f慧曉知道,通過自己的努力,既可能實現(xiàn)個人目標,也可能激勵更多年輕人追尋自己的夢想,還可能有助于讓更多的女軍人在新戰(zhàn)位上得到認可。
?她很清楚自己目前與一名合格艦長的差距:大量的訓練指標需要積累、臨場指揮經(jīng)驗不足、將數(shù)據(jù)轉化為態(tài)勢的能力不夠……根據(jù)訓練進度,一年內(nèi),韋慧曉將走上艦艇長全訓合格考核的考場。那場考核,將決定她能否取得戰(zhàn)場“通行證”,也將決定她能否成為海軍首位女艦長。
結果會是如何?“面對自己作出的抉擇,我真心迎接它帶來的所有改變?!闭f這話時,韋慧曉抿緊嘴唇,眼神凝聚,用力點了點頭。
熟悉她的人知道,那是她最篤定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