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龔苑
摘 要:近代浙江人才眾多,對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影響頗深。若要追溯源頭,不難發(fā)現(xiàn)民國時期的赴日留學生貢獻最為杰出。國內外大多都是對郁達夫的生平研究,卻少見將郁達夫作為一位浙江文人與同時期浙江文藝人進行對比研究。因此,文章以杭州市為例,介紹兩位重要的浙江籍文人——郁達夫和夏衍,簡析他們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之下赴日留學以及兩位偉人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的異同點。
關鍵詞:留日學生;郁達夫;夏衍;文藝創(chuàng)作異同點
一、民國時期赴日留學的社會背景
1901年,中國戰(zhàn)敗,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而日本早已看見了西方工業(yè)革命的曙光,抓住機會積極學習西方政治體制并進行社會改革,促使明治維新運動獲得了巨大成功。昔日的“學生”搖身一變,一夜之間成了亞洲的大贏家。清政府開始向日本大量輸出留學生學習先進經(jīng)驗和技術。
文章認為清政府派遣大量留學生赴日留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日本自隋唐以來就開始向中國學習政治體制以及文化知識,儒學思想深入日本統(tǒng)治階級;其次,日本明治政府眼看我國被西方資本主義侵略,為避免重蹈覆轍及時采取了果敢的應對策略,把歐美的政治制度、價值體系等移植到日本社會,促使明治維新獲得了極大成功;另外,日本實行的君主立憲政體,與清政府繼承己久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心理十分貼切;最后,日本相對歐美國家來說比較接近,便于往返。因此,清政府開始大力支持并派遣大量學生赴日留學,形成了當時世界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赴日留學活動。
二、夏衍和郁達夫的赴日留學經(jīng)歷雷同點
郁達夫和夏衍在當時都成為了赴日留學的先行人,他們在日學習的時間均長達五年以上。在那個政治風云不斷變化的年代,他們漂泊異國,懷著祖國復興之夢求學。文章看來,郁達夫和夏衍留日有以下相似之處。
郁達夫和夏衍都對日本這個國度有著深厚且復雜的情感。盡管當時的兩國關系不利于留學生在日的處境,郁達夫和夏衍在日期間也受到過一些侮辱,但是當他們要離開這個櫻花王國時,他們心里似乎也有了幾分不舍和留戀。這些情感變化可從兩位的文學作品中體會到。郁達夫在小說《南遷》中寫道:“你若把日本的地圖展開來一看,東京灣的東南,能看得見一條葫蘆形的半島,浮在浩渺無邊的太平洋里。這便是有名的安房半島!安房半島,雖然沒有地中海內的長靴島的風光明媚,然而成層的海浪,蔚藍的天色,柔和的空氣,平軟的低巒,海岸的漁網(wǎng),和村落的居民,也很具有南歐海岸的性質,能使旅客忘記他是身在異鄉(xiāng)。若用英文來說,是一個 Hospitable, inviting dream-land of the romantic age(中世浪漫時代的,鄉(xiāng)風純樸,山水秀麗的夢境)了。”
從上述描寫中,我們可以窺見郁達夫被美麗的異國風光所吸引,體現(xiàn)了他對日本的喜愛。在郁達夫充滿憂郁的寫作氛圍中,竟然有對日本美好的景物描寫,這更能突出作者內心對日本的復雜情感。
夏衍剛到日本求學時,除了排的滿滿的專業(yè)課以外,還有一門軍事課。在這期間夏衍吃了不少苦。然而在回憶錄中,夏衍卻這樣回憶到:“現(xiàn)在回過頭來,盡管這種訓練也許可以說有點作弄人的味道,但是對我來說不論在體力上心理上還是有好處的?!液髞斫?jīng)得住 吃苦,不怕困難,做事不茍且的性格,都是從這時候形成的?!覐?日本人那里學到了兩個字,就是‘頑張(這里中文翻譯為‘努力)?!边@段回憶錄中,夏衍將今天的成就歸功于當時在日所受的磨難,這體現(xiàn)了夏衍對日本留學期間所學到的東西是心懷感激的。
三、夏衍和郁達夫的創(chuàng)作風格差異
夏衍的名字雖與戲劇創(chuàng)作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實際上夏衍是借著翻譯外國文獻,一只腳這才踏入了文壇。夏衍始終認為自己是個門外漢,從來沒有自稱翻譯家或者戲劇家。由于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文學知識,他只謙稱自己是個文藝園地里的雜工,干了一些碎活。作為一個工科出身的學者,夏衍從翻譯家變成一個戲劇家,這其中少不了自身的努力,讀萬卷書,當然也離不開戲劇的啟蒙。實際上,1924年前后,夏衍第一部正式翻譯出版的著作是日本作家菊池寬的戲劇理論專著《戲曲研究》。正是由于翻譯了這本著作,夏衍才得以系統(tǒng)的了解戲劇理論知識,這為他日后走上戲劇之路或多或少的奠定了基礎。
郁達夫與夏衍不同,郁達夫從一開始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文藝人。他在日本留學期間攻讀的就是文科,1921年10月就創(chuàng)作出了當時響徹國內文壇的小說集《沉淪》。其中所收的同名中篇小說《沉淪》被認為受到了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田園的憂郁》的直接影響。此后,郁達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可以看見佐藤春夫的影子,那種飄忽不定的憂郁感和無處安放的唯美主義心理,對當時我國文學界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沖擊,同時也給國內文壇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國內的文學界更加活躍。
(一)兩者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的迥異
郁達夫向往唯美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小說風格看似感傷抑郁,實則積極向上。夏衍則主張現(xiàn)實主義風格;作品主打簡潔的故事結構、明快的心理分析、清新的行文格調。
郁達夫模仿學習的對象是日本作家佐藤春夫,其諸多小說都受佐藤春夫文藝思想的影響。郁達夫的小說《沉淪》是以作者自身的經(jīng)歷作為題材,描寫在異國他鄉(xiāng)求學的孤獨青年對性的渴望。小說中郁達夫對這一“憂郁”表現(xiàn)的出神入化,使得當時的小說評論家都認為郁達夫的作品是對佐藤春夫的模仿與再現(xiàn),但是由于又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留學經(jīng)歷,多多少少彌漫著一股日式的唯美主義氣息,使得這部小說獲得了高度評價和極大成功。
而夏衍的文藝創(chuàng)作分還好幾個階段,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夏衍作品中那股濃烈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夏衍的作品貼近現(xiàn)實,以日常生活中的人物為原形基調展開戲劇性的描寫。夏衍接受了菊池寬的戲劇創(chuàng)作思想,追逐菊池寬“生活第一,藝術第二”的文藝理論核心,夏衍在創(chuàng)作上也追求簡潔 、精練的創(chuàng)作風格,主題都側重平凡的人生, 表現(xiàn)平凡的小故事。菊池寬曾說過:“一向可以理解為藝術是平凡人平凡地觀察、平凡地生活的記錄?!币虼怂淖髌菲蛴诿鑼懮鐣?,注重揭露社會矛盾??v觀夏衍的戲劇創(chuàng)作 ,一貫側重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著重描寫“比較熟悉的一些平凡的人物和環(huán)境”,堅持“從社會任何一角的現(xiàn)實事象,來描寫舊時代的變質和沒落,新時代的誕生和生長 ”。
(二)兩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同
郁達夫和夏衍一樣,在那一時期都喜好寫女性角色。但是不一樣的是,郁達夫多寫日本女性尤其是日本妓女;夏衍多則記錄中國底層女性形象。為何郁達夫多是這類女性形象的描寫,文章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郁達夫異國留學生活的無聊和痛苦。由于郁達夫自身憂郁、自卑的原因,加之異國少不了排擠和鄙視,時間之久,郁悶積壓。為了釋放內心的苦悶、排解憂郁的心靈,試圖從日本妓女的歡笑中找尋一絲絲溫情。另一方面,緣自于郁達夫對日本妓女的特殊情結。正處于青春期的郁達夫在一次酒館買醉的中,在日本妓女那里失去了童貞,這使郁達夫對日本妓女心存某種特殊的情感,所以在他的小說作品中雖沒有過分對日本妓女的形象進行美好描寫,但是也少有反面的刻畫。而夏衍戲劇中女性的形象大多都是新時代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現(xiàn)狀。她們希望掙脫封建社會的禁錮,走上社會。夏衍在作品中鼓勵婦女解放運動,希望可以為婦女爭取到一點社會地位。夏衍的《賽金花》和《上海屋檐下》都體現(xiàn)了夏衍對婦女解放問題的高度重視。查閱當時評論界對這些作品的評價,就會發(fā)現(xiàn)夏衍的這些嘗試探索在當時是多么的難能可貴,他塑造的中國女性形象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線。
四、結語
民國時期,大批留學生赴日學習,對中日文化交流史甚至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杭州籍的夏衍與郁達夫雖然只是浩瀚星海中的一顆,但是他們的成就依然在中國的文藝界熠熠生輝。文章通過比較他們的異同點,發(fā)現(xiàn)郁達夫和夏衍都曾在日本留學,對日本這個國度有好感。但是回國以后,夏衍和郁達夫的創(chuàng)作風格截然不同:郁達夫偏向唯美主義,夏衍注重現(xiàn)實主義;描寫對象雖都以女性為中心,但選取角度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多方面地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獨有的女性形象,這也恰恰體現(xiàn)了民國時期杭州籍留日文人與其他地區(qū)文人的不同,反映了當時杭州人創(chuàng)作的特色。
郭沫若說“中國文壇大半是日本留學生建筑成的,由于這些文學家的留日經(jīng)歷,使得中日兩國的文學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彼麄儚拈_始學習日本到否定日本,在文學方面的造詣,給予了后代人對那一時期的歷史和社會現(xiàn)狀的研究豐富的思路和多種多樣的途徑方式,為現(xiàn)在的中日留學之路披荊斬棘,更為以后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郁達夫.南遷,郁達夫小說集(上冊)[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02):51.
[2] 夏衍.懶尋舊夢錄[M].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6(08):69.
[3] 夏衍,李子云.《夏衍論創(chuàng)作》自序、編后記[M].上海文藝出版社,P90
[4] 毛曉峰.夏衍對菊池寬《戲曲研究》的翻譯——夏衍翻譯活動的開端[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11).
[5] 翁家慧.中國文壇對日本唯美主義的譯介與接受——以民國時期田漢、郁達夫及周作人為例[M].日本教育與日本學:183.
[6] 陳堅,邵武,夏衍.關于《一年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19.
[7] 馬寧.中國現(xiàn)代小說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吉林大學,2009:29.
[8] 周文.夏衍早期翻譯與其女性形象塑造[N].文藝報,2012-10-17(07).
*通訊作者:賈臨宇,浙江工商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