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正方圓 李晨 曹宇昕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WTO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日益深化,國家之間的貿易也日趨頻繁,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知識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出現,使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中更為突出。作為WTO的一員,我國的國際貿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中知識產權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但是,中國的國際貿易因受到發(fā)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壁壘的影響而路途崎嶇。同時,它也反映出知識產權保護已成為一種新的貿易保護。本文基于當前國內外對于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研究與知識產權保護產生的法律理論基礎,以中美貿易戰(zhàn)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為例,對新貿易保護主義下知識產權保護產生的原因、我國遭受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知識產權保護 新貿易保護主義 國際貿易
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因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對中國商品征收500億美元關稅,并實施投資限制。3月23日,美國公布針對中國知識產權的“301調查”結果,4月6日,美國公布“301調查”對中國額外征稅詳細商品清單。美國通過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對向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中興通訊發(fā)布7年“禁售令”,至2025年3月13日之前不允許美國企業(yè)向其出售任何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
以上案例表明,美國以知識產權問題發(fā)難,指責中國不公平收購美國技術的行為和相關政策,構筑非關稅壁壘,這也是美國在此次中美貿易戰(zhàn)中為了精準打擊我國的高新技術領域所采取的重要手段。知識產權保護,作為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一種措施,在國際貿易特別是在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中十分常見,其出現的原因大部分不是發(fā)達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是為了打擊發(fā)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我國目前仍屬發(fā)展中國家,受他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影響較大,對我國的國際貿易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知識產權保護具有合理與不合理的雙重特性,因此正確辨析、合理使用和被作為貿易保護工具濫用之間的界限并不清晰,這也使得當前國際貿易中的這種壁壘顯得更加復雜。這個案例的焦點就在于美國所采取的的知識產權保護手段是否具有合理性。
根據相關法律,特別是《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以下簡稱“《協(xié)定》”),美國此次針對中國實行的知識產權保護手段具有許多不合理之處。首先,根據《協(xié)定》,對一個案件是非正誤的判斷,最佳方式是采取書面形式。至少應使訴訟當事方可獲得。對一案件是非曲直的裁決只能根據已向各方提供聽證機會的證據作出。同時,訴訟當事方應有機會要求司法機關對最終行政裁定進行審查,并在遵守一成員法律中有關案件重要性的司法管轄權規(guī)定的前提下,至少對案件是非的初步司法裁決的法律方面進行審查。根據這個規(guī)定,知識產權保護手段的前提是雙方都知道并有相關的司法機關進行審查,美國為中國知識產權發(fā)起“301調查”和調查后制裁一直是美國的單方面行動,并未知曉中國,更不用提是否有司法機關對其最終結果審查,其所說的證據也是美國的一面之詞,并沒有給中方任何解釋申辯的機會。美國的行為并不符合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他所采取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也就很難令人信服。其次,根據《協(xié)定》第2節(jié)第2節(jié)第42條,被告有權獲得及時的和包含足夠細節(jié)的書面通知,包括權利請求的依據。應允許當事方由獨立的法律顧問代表出庭,且程序不應制定強制本人出庭的過重要求。此類程序的所有當事方均有權證明其權利請求并提供所有相關證據。該程序應規(guī)定一種確認和保護機密信息的方法,除非此點會違背現有的憲法規(guī)定的必要條件。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允許被告有權獲得書面通知,但美國尚未完成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的司法程序就制定措施和決定制裁中國是不符合法律的,他們的行為難以說服。因此,并不能確定中國是否構成對美國的知識產權侵權。最后,根據《協(xié)定》第三部分第三節(jié)第50條,如果已經采取了臨時措施而無法作事前通知,那么至少應在執(zhí)行該措施后立刻通知可能受影響的各方。應被告請求,應對這些措施進行諸如聽證的審查,目的是在作出關于有關措施的通知后還有機會判斷這些措施是否需要修改、撤銷或再次確認。按法律規(guī)定,即使美國未做提前通知就采取制裁措施,也應在措施采取后通知中國,中國有權利對其措施進行審查。但美國并未給予中國這項權利,美國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單方面的,不符合相關法律也就不能讓人信服,其很難具備合理性,其合法性也很難確定。
此次中美貿易戰(zhàn)中美國利用知識產權保護向中國發(fā)難,可見知識產權保護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在發(fā)達國家新貿易保護主義逐漸升溫的今天,知識產權保護的濫用致使知識產權壁壘的日益增多不僅是國際貿易自由化的一大阻礙,也是限制中國國際貿易發(fā)展的一大因素,并且它會導致我們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失。知識產權保護作為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常見的手段之一,其常被用于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中。從法律角度看,發(fā)達國家采取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很多并不具有合理性,有些甚至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經常遭遇來自發(fā)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形勢不容樂觀。在當今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形勢下,尋求如何應對其他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如何提高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的相關對策是十分必要的。我國政府可以從國家戰(zhàn)略、立法、司法、監(jiān)督等幾個方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下國際貿易中不合理、不合法的知識產權保護。我國企業(yè)可以從意識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和預警與應對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等幾個方面內外兼修,是自己從保護自身知識產權到解決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糾紛都能有效應對。但從根本上來說,加快轉變我國國際貿易方式,優(yōu)化國際貿易結構,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用自主知識產權推動我國國際貿易轉型升級才是應對發(fā)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提高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的最重要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陸燕.走向未來的多邊貿易體制——WTO成立十年的發(fā)展與挑戰(zhàn)[J].國際貿易,2005(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