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利 王金玲 陳巧露 潘佳鑫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臨床上治療2型糖尿病應用預混合胰島素的同時應用格列美脲的效果及影響。方法 以2016年3月—2018年4月期間在該院就診的52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兩組,觀察組(格列美脲+預混合胰島素)和對照組(預混合胰島素),考察兩組的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濃度、體重變化、胰島素用量的差異。 結果 觀察組在治療前的空腹血糖濃度為(8.71±2.55)mmol/L,治療后空腹血糖濃度降低到(6.08±1.33)mmol/L;對照組在治療前的空腹血糖濃度為(8.95±1.98)mmol/L,治療后空腹血糖濃度降低到(6.98±0.79)mmol/L。觀察組在治療前HbA1c為(8.98±1.76)%,治療后HbA1c為(7.03±1.90)%;對照組在治療前HbA1c為(9.03±2.11)%,治療后HbA1c為(7.55±1.68)%。觀察組在治療前的BMI為(26.31±2.07)kg/m2,治療后BMI到(25.80±1.94)kg/m2;對照組在治療前的BMI為(25.73±1.36)kg/m2,治療后BMI到(25.18±1.72)kg/m2。此外,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前后空腹血糖濃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相較于只應用預混胰島素,兩藥聯(lián)合應用對患者空腹血糖有明顯的下調作用,且在治療前后血糖濃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于糖化血紅蛋白( HbA1c)和體質量指數(shù)(BMI),聯(lián)合用藥與單獨應用預混胰島素的效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關鍵詞] 格列美脲;2型糖尿病;胰島素;糖化血紅蛋白
[中圖分類號] R58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5(b)-0077-02
研究報道,2013年全世界范圍內有3.7億糖尿病患者[1-2],糖尿病作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其本質是一種代謝性疾病,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異常導致血糖無法及時轉化代謝,因此糖尿病患者最為明顯特征就是高血糖。糖尿病主要分為I型和2型,通常情況下,I型糖尿病好發(fā)于年齡偏小的人群如兒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常見于年齡偏大的人群如成年人、老年人。I型糖尿病致病原因主要是遺傳因素,病人因遺傳原因導致胰島β細胞先天性損傷,胰島素分泌明顯不足。2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后天獲得,導致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或機體存在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手段多樣化,大部分患者可以通過合理的膳食結構和運動來控制血糖水平,效果不佳時可口服降糖藥。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當口服藥物控制不了血糖時,應及時就醫(yī)并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胰島素[3-4],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6年3月—2018年4月期間在該院住院就診的52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兩組,觀察組26例(格列美脲+預混合胰島素)和對照組26例(預混合胰島素)。觀察組中男女患者數(shù)分別為12例和14例,年齡區(qū)間為29~63歲,平均年齡(42.56±9.37)歲;對照組男女患者數(shù)分別為15例和11例,年齡區(qū)間為25~66歲,平均年齡(48.21±7.04)歲。所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不選取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同時所有52例患者中均無急性并發(fā)癥。
該研究內容通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并予以批準,同時該研究的具體內容已向病人說明。
1.2? 研究方法
所有52例患者均行2型糖尿病的常規(guī)護理,給與飲食、運動指導,治療過程中均給與預混合胰島素,根據(jù)患者血糖水平不同給與不同劑量的胰島素。觀察組在給與胰島素治療的同時給與格列美脲(國藥準字H20057672)藥物治療,每日早餐前服用,1~6 mg/d,對照組則不予格列美脲。
1.3? 評價指標
該研究主要考察患者的空腹血糖濃度,糖化血紅蛋白( HbA1c),體質量指數(shù)(BMI)的變化,對比分析給與藥物格列美脲和未給與格列美脲數(shù)據(jù)差異,以及治療前與治療后的差異。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研究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時一律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t檢驗對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體質量指數(shù)(BMI)進行統(tǒng)計分析(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該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給與藥物格列美脲和對照組不給與藥物格列美脲其對空腹血糖濃度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糖化血紅蛋白( HbA1c)及體質量指數(shù)(BM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治療前的空腹血糖濃度為(8.71±2.55)mmol/L,治療后空腹血糖濃度降低到(6.08±1.33)mmol/L;對照組在治療前的空腹血糖濃度為(8.95±1.98)mmol/L,治療后空腹血糖濃度降低到(6.98±0.79)mmol/L。觀察組在治療前HbA1c為(8.98±1.76)%,治療后HbA1c為(7.03±1.90%;對照組在治療前HbA1c為(9.03±2.11)%,治療后HbA1c為(7.55±1.68)%。觀察組在治療前的BMI為(26.31±2.07)kg/m2,治療后BMI到(25.80±1.94)kg/m2;對照組在治療前的BMI為(25.73±1.36)kg/m2,治療后BMI到(25.18±1.72)kg/m2。此外,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前后空腹血糖濃度也具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些年,隨著日常生活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對于甜食的喜愛程度也越來越深,因此糖尿病的發(fā)病率日趨上升,同時發(fā)病年齡也趨于低齡化。據(jù)統(tǒng)計分析,我國在2010年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已達9.7%[5]。臨床上,醫(yī)生常根據(jù)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手段、體型、發(fā)病年齡等判斷糖尿病的類型,根據(jù)類型及病理狀態(tài)分別給與不同種類的治療手段。目前臨床治療糖尿病常用的藥物主要有兩大類:口服降糖藥類和胰島素制劑??诜堤撬幱职ɑ酋k孱悾ㄈ绺窳斜倦澹⒎腔酋k孱悾ㄈ缛鸶窳心危?、雙胍類(如二甲雙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如阿卡波糖)、胰島素增敏劑(如羅格列酮)以及醛糖還原酶抑制劑(如依帕司他);胰島素制劑根據(jù)作用時間長短分為速效、短效、中效、長效、超長效及預混胰島素[6]。
為有效防止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增強體育鍛煉、保持身心愉悅、適當控制飲食、關注體重指數(shù)是非常必要的[7-8]。
該研究考察比較聯(lián)合應用格列美脲和預混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效果。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只應用預混胰島素,兩藥聯(lián)合應用對患者空腹血糖有明顯的下調作用,且在治療前后血糖濃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于糖化血紅蛋白( HbA1c)和體質量指數(shù)(BMI),聯(lián)合用藥與單獨應用預混胰島素的效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為臨床聯(lián)合用藥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寧光.中國糖尿病防治的現(xiàn)狀及展望[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2018, 48(8):810-811.
[2]? Han C, Zhang M, Luo X, et al. Secular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in adults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4: A meta‐analysis [J]. Journal of diabetes, 2017, 9(5): 450-461.
[3]? Baynes HW. Classification,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J]. J diabetes metab, 2015, 6(5):1-9.
[4]? 徐麗娜.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用藥及療效觀察[J]. 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 2016,2:45.
[5]?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 ine, 2010, 362(12): 1090-1101.
[6]? 董玲玲.糖尿病藥物的分類及特點[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 17(8):1044-1045.
[7]? Li G, Zhang P, Wang J, et al.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year follow-up study[J]. The Lancet, 2008, 371(9626):1783-1789.
[8]? Saaristo T, Moilanen L, Korpi-Hyvlti E, et al.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one-year follow-up of the Finnish National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FIN-D2D)[J]. Diabetes care, 2010.
(收稿日期:2019-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