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銘 貢保扎西
(1.西南民族大學 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2.西南民族大學 藏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據(jù)初步的統(tǒng)計,從敦煌莫高窟流出的數(shù)千件藏文文獻中大多數(shù)是佛教經(jīng)典,能歸類于社會經(jīng)濟或語言文學類的不到一千件,其中的契約文書近90件。再作細分,得借貸契約56件,其中無息借貸契46件,有息借貸契1件,質(zhì)押借貸契3件,帳簿6件。而同一時期即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漢文契約文書,初步統(tǒng)計在60件左右。在之前的研究中,有學者綜合不同語種的契約做了一些專題研究。[注]譬如鄭炳林、高偉《唐五代敦煌釀酒業(yè)初探》,《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第29-36頁;陸離《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釀酒業(yè)簡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第12-18頁。后者引用了相關(guān)的漢、藏文書對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釀酒業(yè)進行了討論,其中包括部分引用了本文討論的P.t.1104文書。但相關(guān)研究遠未窮盡,譬如在同時期的漢、藏契約文書中,所載的人物、事由,或者說債權(quán)人、借債人乃至所借物品等是否能夠勘同?能否對漢、藏兩種契約進行比較研究,從中找出某些聯(lián)系和相互之間的影響?
在這一方面,陳國燦先生近期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頗具新意!陳先生以吐蕃時期沙州永壽寺為例,比較了相關(guān)的漢、藏契約,認為公元832年是吐蕃占領(lǐng)敦煌時期判斷契約文書年代的分水嶺,凡漢文書寫的契約其地支紀年均在公元832年以前;凡用吐蕃文書寫的契約基本上都是公元832年或其以后的契約?;谶@一分析,陳先生得出一個新的觀點,即吐蕃官府曾規(guī)定從該年四月起民間契約改用藏文繕寫。[注]陳國燦《對敦煌吐蕃文契約文書斷代的思考》,《西域研究》2016年第4期。
為承繼陳先生的學術(shù)研究,沿續(xù)其學術(shù)思路,本文選取兩件有關(guān)聯(lián)的古藏文寺院出便糧歷進行釋讀。根據(jù)已有的研究,這兩件藏文寺院出便糧歷大致寫成于9世紀上半葉,主要內(nèi)容是為接待來沙州巡視的吐蕃官吏,由沙州部落官吏、百姓和僧官、僧人借貸寺院糧庫的糧食,用于釀酒或沽酒,而部落官吏和僧官的債務由其傭奴或寺戶歸還,部落百姓和僧人的借貸則需要自己償還。這種由糧食“接收人”或契約“保人”歸還僧俗官吏所借糧食的情況,在吐蕃時期的漢、藏文契約中比較特殊。本文將這兩件契約的內(nèi)容與相關(guān)的漢文文書進行綜合研究,挖掘出其中一些更深層次的歷史信息,相信對研究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歷史有補證作用。
原件出自敦煌莫高窟,今藏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號P.t.1104。由兩張粘在一起,一張完整,高30.5厘米,寬45厘米;另一張破損,一邊被撕毀,殘高11.5厘米,寬29.2厘米。相連紙張的一面是一份漢文寫本,落款為“河西節(jié)度使太傅”,寫成于歸義軍時期,具體為10世紀中期;另一面的藏文共29行,明顯寫成于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注]關(guān)于這件契約,王堯和陳踐兩位先生曾進行過譯釋,對照其文,似非逐字漢譯。詳見王堯、陳踐編著《敦煌吐蕃文書論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3-27頁;鄭炳林、黃維忠主編《敦煌吐蕃文獻選輯·社會經(jīng)濟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第48-52頁。
文本古藏文拉丁字母轉(zhuǎn)寫:
A
1 /:/blon stag zigs la slan vbul bavI rgyur vbras shol khal bzhI phogste sgyevu
2 ka la gtad// (兩枚圓形朱砂印記)
B
3 //ja me ting gi stsang bang ph[y]agste khre rul khal brgyad byung bavI nang na/khal
4 gnyis nI vol byir skyems rgyur rung ba vdra nas skyems rgyur chang pha la gtad
5 khal drug ni rul tshabs cheste sgyevu ka la gthad / / (一枚朱砂印記)
C
6 /:/khyivi lovi ston ston sla ra bavi ngo la/ /dmag dpon spyan blon stag zigs mchis pavi tshe / sde bavi tshogs skyems [rgyu]
7 ma mchis nas / / lha rIs gyi stsang las khre shol khal bcu zhig snga gyar du mnoste vtshalte /snying tsoms
8 gyi sde cang weng yir dang / stong sar gyi sde 1I dzin dar gyis mnos pha / / lan vdivI ston sla tha cungs nya tshun cad
9 lha ris gyi bang sgor vbul bar bgyis dusu ma phul na gyur du dbab [cir] khong tavi sgo nas dbrog par
10 bgyis nas sug rgyas btab pa// (兩枚圓形朱砂印記)
D
11 / / gong ma dang dus gcig du / lha ris gyi s[ts]ang las khre shol khal bcu / blon klu bzang gis gyar por vtsal
12 te / lan vdivI ston sla tha cungs nya la lha ris gyi bang sgor vbul bar bgyis pavI gtan pa an lha v[du]
13 [---]/ cang dzin dar dang / khang cevu cevu dang / cang pug tse la bcaste / dusu ma phul na gyur du dbab cir
14 khong ta rnams dbrog par bgyis / vdi rnams kyang gchog gi [g]tan pa gcig la bcaste
15 sug rgyas btab pha /
15a (倒寫:) khang cevu cevuvi sug yig tshad
15b (倒寫:) cang dzem tsin gyi sug yig tshad
E
16 //ston sla [ra] ba gnam stong gI gdugs la/lha ris gyi stsang las/khre shol khal bcu zhig/blon
17 ldong bzang gis gyar phor vtshal pha / blon stag zigs mchis pavI tshe skyems rgyur vtshal ces
18 mchi nas / zhang lon gyi bran dru gu legs cung dang / sheg ne ne / / gis mnos te /lan vdi
19 ston sla vbring pho gnam stong tshun chad lha ris gyi bang sgor vbul bar bgyis /dusu ma
20 pbul na gyur du dbab cir khong ta legs cung lastogs pavI sgo nas dbrog phar
21 bgyis te sug rgyas btab pha // (一枚朱砂印記)
F
22 // gong ma dang dus gchig du / blon stag zigs la slan chang rgyu khre khal bchu phogste / sgyevu
23 ka zhen vdo dang vbe tse la gthad // se
G
24 /:/gong ma dang dus gchig du / blon khri brtsan gyis yang khre khal lnga gyar phor [---]
25 pha im tsi hvan gis mnoste / sngar khal nyi shu vtshal pa dang dus gchig du/[vb]ul
26 bar bgyis dusu ma phul na gyur du dbab cir* * * sgo nas vphrog par bgyis
27 nas sug rgyas btab pha //
H
28 /:/blon stag zigs bsu skyel gyi sug thab sbyar bar skyems rgyu khre khal bzhi phogste
29 rgyevu ka la gthad //
…………………………
漢文譯文:
A
1-2 為供奉論·悉諾昔(blon stag zigs), 收繳粟米四馱,交給背夫(sgyevu-ka)。(兩枚私印,字跡無法辯認)。
B
3-6 清理甲麥町(ja- me-ting)的糧庫后,發(fā)現(xiàn)腐爛粟米八馱;其中,兩馱作為以后釀酒的原料交給釀酒師(chang-pha)。另外六馱因腐爛嚴重,交給背夫〔處置〕。(一枚私章,字跡無法辯認)。
C
6 狗年秋七月初,都護將軍(dmag-dpon spyan)論·悉諾昔來時,
6-8 由于部落百姓缺乏〔釀〕酒的原料,從寺院的糧庫中預借粟米十馱;悉寧宗部落(snying tsoms gyi sde )的張文秀(cang weng-yir)和悉董薩部落(stong sar gyi sde)的李進達(li dzin-dar)接收。
8-9 歸還時間,商定在秋九月十五日之前,歸還到寺院的糧庫門口。
9-10 若不按時歸還,不管換成何物,均可從他們的門口奪走,并蓋私章。(所附兩枚私印被劃除,印文無法辨認)
D
11-12 與上件〔賬簿〕同時,論·矩立藏(blon klu-bzang)從寺院糧庫中借粟米十馱。
12-13 并商定在今年秋九月十五日之前,歸還到寺院的糧庫門口。保人為:安拉堆(an lha-vdus)、張金達(cang dzin-dar)、康卻卻(khang cevu-cevu)和張埔子(cang pug-tse)等。
13-14 若不按時歸還,不管換成何物,〔均可〕從他們〔家中〕奪取。
14-15 這些〔人〕也作為一方保人,并蓋私章。
15a (上下倒寫:)康卻卻(khang cevu cevu)的簽名。
15b (上下倒寫:)張忠信(cang dzem-tsin)的簽名。
E
16-17 秋七月三十日午時,論·佟藏(blon ldong-bzang) 從寺庫中借粟米十馱。
17-19 聲稱是論·悉諾昔來時,作為〔釀〕酒的原料,由尚論的奴仆突厥人勒春(dru-gu legs cung)和石那那(sheg ne ne)接收,
19-20 并約定在今年秋八月三十日之前,歸還到寺院糧庫。
20-21 若未按時歸還,不管換成何物,均可從勒春等人的家中沒收。
21 并蓋私章。(一枚私印被劃除,上面字跡無法辨認)
F
22-23 與上件〔賬簿〕同時,作為論·悉諾昔來時〔釀〕酒之原料;借粟米十馱,交給背夫鄭奴(zhen-vdo)和白則(vbe-tse)。(一枚私印,字跡無法辨認)。
G
24-25 與上件〔賬簿〕同時,論·綺力贊(blon khri-brtsan)再預借粟米五馱,由陰孜罕(im tsi-hvan)接收。
25-26 與原先所借的二十馱,同時歸還。
26-27 如未按時歸還,不管換成何物,〔中殘〕可從〔陰孜罕〕家門口奪走。
27 并蓋私章。(一枚私印,上面字跡無法辨認)
H
28-29 作為設宴迎送論·悉諾昔時的釀酒之原料,借粟米四馱,交給背夫。(一枚私印,字跡無法辨認)。
原件出自敦煌莫高窟,今藏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號P.t.1203。文書寫在一張紙的兩面,上端、底邊均被撕毀,高17厘米,寬29厘米,兩面共存藏文24行,以下分別編為A-E、F-J。本文書與前件P.t.1104便糧歷密切相關(guān),即兩件文書的借出方屬于相同寺院,且書寫時間相同。[注]此件契約圖版除了見于Choix de documents Tibétains conservés à la Bibliothéque Nationale complété par queques Manuscrits de l’ India Officeet du British Museum , Tome II, Pl.486.以外,又見于金雅聲等主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古藏文文獻》第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彩版第3頁。相關(guān)譯釋情況與P.t.1104略同,除了前面的注釋以外,尚可見王堯、陳踐編著《敦煌吐蕃文書論文集》,第23-27頁;鄭炳林、黃維忠主編《敦煌吐蕃文獻選輯·社會經(jīng)濟卷》,第48-52頁。
文本古藏文拉丁字母轉(zhuǎn)寫:
A
1 //gong dang dus gchig du mjang meng ting g[i] stsang bang du ci [tse]khal bce blon klu bza[ng] gis
2 gyar por vtshal te / lan vdivi ston sla vbring po nya la / slar lha ris gyi bang sgor vbul bar bgyi[s]
3 pavI gtan pa / an lha vdus la bcaste / sug rgyas btab // (一枚朱砂印記)
B
4 //mkhan po tshangs gI rgyal po khre khal drug gyar por vtshal te / ston vbul bavi
5 gtan pa lI dpal legs dang cang cung cung la bcaste sug rgyas btab / / (兩枚圓形朱 砂印記)
C
6 //ban de dpal dbyangs khre khal lnga gyar por vtshal te/lan vdivi ston vbul ba[r]
7 bgyis na sug rgyas btab / / (一枚朱砂印記和四個漢字:)赤沒昔(?)子
D (稍小的字體:)
8 /:/stsang [vb]ogs rIng lugs gyis phul bavI sdom dang sbyar na khre khal phye dang gsum shor pa ston sgyevu kas vbul bar bcad//
E
9 /:/dbyar sla ra ba tshes nyi shu gsum la / srog mkhar gyi stsang bang nas / gro khal bdun cu//
10 phogste / blon khri brtsan la gyar por stsal nas / lan vdIvI ston sla vbring po nya la lha ris
11 gyi bang sgor vbul bar bgyis pavI gtan pa chis ka im dzi hvan dang/ den tsheng la bcas
12 te sug rgyas btab//
F
1 an ta ma dang la khal// [---] [khre] khal gny[i]s //jevu wen beng dang / vgem ing tse [/]
2 la khre khal re re gyar por vtshal te / lan vdivi ston vbul bar bgyis nas / khong ta rnasm
3 sug rgyas btab/(三枚圓形朱砂印記)
G
4 //snying tsoms gyI sde dzevu chevu tse khre khal gchig gyar por vtshal te/lan vdivi ston vbul bar
5 bgyis nas sug rgyas btab//
H
6 //stong sar gyI sde [g]evu dge legs gyis khre khal lnga gyar por vtshal te/lan vdivi ston [sla] vbring po
7 nya la vbul bar gtan pa ha dze tsheng la bcaste/sug rgyas btab//(兩枚朱砂印記)
I
8 //blon mdo brtsan gyis khre khal lnga gyar por vtshal te/ston sla vbring po nya la vbul bar/
9 gtan / rgod sar gyi sde meng dar tse la bcaste sug rgyas btab//
J
10 //mkhan po hong ben gyis khre khal nyi shu gyar por vtshal te / khyivI lovi ston
11 sla vbring po nya la / slar lha ris gyi bang sgor vbul bavI gtan pa ha dze tsheng la bcaste sug rgyas btab//(一枚朱砂印記) khre khal nyi shu vdi / mkhan povI skrum mar srang re sngan chad ma mnos pavi rin [d]u
12 slad kyis stsi zhing gcad /
……………………………
漢文譯文:
正面
A
1-2 與前件〔賬簿〕同時,論·矩立藏(blon klu bzang)從羌麥町(mjang meng ting)的糧庫中,借粟米(稷子)十馱,
2-3 定于今年秋八月十五日,歸還到寺院的糧庫中。保人為安拉堆(an lha vdus)等;
3 并蓋私章。(一枚私印)
B
4 堪布倉吉甲波(mkhan po tshangs gI rgyal po)借粟米六馱,
4-5 并定于秋季償還,保人為李貝勒(li dpal-legs)和張重重(cang cung-cung)等,并蓋私章。(兩枚私印)
C
6-7 和尚貝央(dpal-dbyang)借粟米五馱,定于今年秋季歸還,附其私章。(一枚私章和漢文簽名)“赤沒昔(?)子”
D(以更小字體寫在文本C和D間的空白處)
8 按照倉庫規(guī)定,核算已收糧食與征派的數(shù)量,缺失粟米兩馱半,秋季由背夫償還。
E
9-10 夏四月二十三日,從蘇卡爾(srog-mkhar)糧庫中,借小麥七十馱,交給論·綺力贊(blon khri-brtsan)。
10-11 定于今年秋八月十五日,歸還到寺院糧庫中。保人為馬夫陰孜罕(Im dzi hvan)和田燦(den-tsheng)等。
12 附其私章。
背面
F
1 安達瑪(an ta ma)與……馱,粟米兩馱,趙溫本(jevu wen beng)和嚴英子(vgem ing-tse),每人各借粟米一馱。
2-3 定于今年秋歸還,并蓋其私章。(三枚私印)
G
4-5 悉寧宗部落的曹卻子(dzevu chevu-tse)借粟米一馱,定于今年秋季歸還,并蓋私章。
H
6-7 悉董薩部落的高格勒(gevu dge-legs)借粟米五馱,定于今年秋八月十五日歸還,保人為何澤生(ha dze-tsheng)等,并蓋私章。(兩枚私章)
I
8-9 論·多贊(blon mdo-brtsan)借粟米五馱,定于今年秋八月十五日歸還。
9 保人為阿骨薩部落的孟達子(men dar-tse),并蓋私章。(兩枚私章)
J
10 堪布洪辯(mkhan po hong ben)借粟米二十馱。定于狗年秋八月十五日,送到寺院的倉庫歸還。保人為何澤生(ha dz-tsheng)等,并蓋私章。(一枚私章)
11-12 此二十馱粟米,作為堪布的供養(yǎng),與以前接收的酥油一兩同價。
以上兩件文書記載了不少的人名和地名,有處于事件中心的吐蕃高官,出借糧食的寺院倉庫的地名,借貸糧食的部落官吏、百姓和僧官、僧人,以及名為見證人、保人,實為負擔債務的傭奴或寺戶等。以下?lián)衿湟呖际鲋?/p>
1.論·悉諾昔(blon stag zigs)
“論·悉諾昔”出現(xiàn)于第一件賬簿中5次。這兩件賬簿的主要內(nèi)容,均涉及寺院糧庫支出糧食,供接待論·悉諾昔沽酒所用。這些內(nèi)容表明,論·悉諾昔對于敦煌的造訪是如此重要的事件,以致敦煌的寺院、當?shù)毓倮艉筒柯浒傩毡仨殲榻哟峁┭鐣娘嬀?。論·悉諾昔在P.t.1093中被提及是龍年(836?丙辰)召開的德論會議的一名召集人[注]Lalou,M. Inventaire des Manuscrits tibétains de Touen- houang conservés à la Bibliothéque Nationale (Founds Pelliot tibetain ), II. (No.850-1282 )1950, Paris,p.58.,同樣他可能與822年立于拉薩的唐蕃會盟碑(北面36-37)中的“論悉諾昔乾窟”( blon stag-zigs rgan-khol)是同一個人。[注]王堯編著《吐蕃金石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0頁。雖然他在會盟碑中的官職是“大節(jié)兒主審官”,在本文討論的賬簿中官職是行6中顯示的“都護將軍”(dmag-dpon spyan ),因為本賬簿寫成的時間要比唐蕃會盟碑晚20年,所以武內(nèi)紹人認為,可以假設論·悉諾昔后來官至瓜州軍帳的都護(spyan),在文書中提到的年代,他正在巡視沙州(敦煌)地區(qū)。[注]Tsuguhito Takeuchi,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Daizo Shuppan,Tokyo,1995,pp.229-230.
2.論·矩立藏(blon klu bzang)
“論·矩立藏”見于兩件賬簿中共計2次,是一名債務人。這名吐蕃部落官吏的名字也出現(xiàn)在P.t.1078bis和P.t.1111中,前一文獻作“都督論·矩立藏答克”(to dog blon klu bzang stag skyes)[注]P.t.1078bis《悉董薩部落土地糾紛訴狀》,載鄭炳林、黃維忠主編《敦煌吐蕃文獻選輯·社會經(jīng)濟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170-171頁。;在后一文獻中,他是負責清查吐蕃統(tǒng)治下瓜州和沙洲地區(qū)寺廟糧食的官吏之一,作“論·矩立藏(blon klu bzang)”[注]P.t.1111《寺廟糧食賬目清單》,載鄭炳林、黃維忠主編《敦煌吐蕃文獻選輯·社會經(jīng)濟卷》,59-61頁。,但武內(nèi)紹人認為他們不一定是同一人。[注]Tsuguhito Takeuchi,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pp.230-231.巖尾一史提出了另一種思路,他認為,上述P.t.1078bis中的“都督論·矩立藏答克”不是吐蕃人,而是一個漢人,其人就是P.t.1089《九世紀吐蕃官吏呈請狀》第55行的“都督杜大客”,即敦煌漢文文獻中出現(xiàn)的兩個“杜都督”之一。[注]S.2447《亥年(831?)十月一日以后諸家散施入經(jīng)物歷稿》,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3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年,第74頁。巖尾一史的根據(jù)是,在敦煌漢、藏文書中,“都督”一職是授予漢人擔任的,而漢人在吐蕃統(tǒng)治敦煌后期所取名字往往有“吐蕃化”傾向。如此,上述藏文賬簿中的“都督論·矩立藏答克” 就是敦煌漢文文書中的“杜都督”。[注][日]巖尾一史《古代チベット帝國支配下の敦煌における穀物倉會計》,《內(nèi)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XXVI,2011年8月,第54-56頁。
3.堪布洪辯(mkhan po hong ben)
“堪布洪辯”出現(xiàn)于第二件賬簿背面行10,屬于債務人之一。吳洪辯是敦煌佛教界的著名人物,他在吐蕃統(tǒng)治敦煌末期成為沙州最高級別的僧人。比如,在P.t.999《為贊普赤祖德贊繕寫〈無量壽經(jīng)〉卷數(shù)冊》中,他是負責登記“大施主之資糧”的“洪辯高僧”(ban de hong ben)[注]王堯、陳踐編著《敦煌吐蕃文書論文集》,第202頁。;在吐蕃統(tǒng)治末期和歸義軍時期,洪辯署名“釋門都法律兼副教授”[注]P.4660《敦煌都教授兼攝三學法主隴西李教授闍梨寫真贊》,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5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年,第148頁。,“釋門河西都僧統(tǒng),攝沙州僧政、法律、三學法主”。[注]P.3720《唐大中五年至咸通十年(851-869)賜僧洪辯、悟真等告身及贈悟真詩》,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4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年,第29頁。本文討論的賬簿寫成于洪辯擔任堪布時期,也就是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具體的時間可相應定為842年。
在釋讀這一件賬簿時,武內(nèi)紹人曾根據(jù)竺沙雅章的研究[注][日]竺沙雅章《晚唐敦煌的僧人》,《東方學報》31(1961),第117-198頁;收入竺沙雅章《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2年,第365-366頁。,認為“堪布”一般負責靈圖寺都司倉的管理,因而洪辯的出現(xiàn)應能確定上述兩件賬簿中的寺院就是靈圖寺。[注]Tsuguhito Takeuchi,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pp.230-231.但筆者翻檢相關(guān)的敦煌文書以及學者們的研究,均未提及洪辯的主寺為靈圖寺,而且根據(jù)后文的分析,寫于P.t. 1203賬簿背面的幾筆借貸與之前的借糧沽酒的事件無關(guān)。因此,推測這兩件藏文賬簿提及的寺院為靈圖寺,暫時無法坐實。
4.相關(guān)藏、漢人名對照及文獻出處[注]此表所列人名的藏漢對音,參見武內(nèi)紹人書第五章所列表13《古藏文手卷中的漢文姓名》,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p.130.
藏文人名漢文人名文獻出處文書年代P.t.1104行8cangwengyir張文秀 P.3394《易地契》①大中六年(852年)行8lidzindar李進達 P.3730《慈惠鄉(xiāng)百姓狀》②?行15cangdzemtsin張忠信 P.3410《處分遺物憑?》③年代未詳[840年?]行23zhenvdo鄭 奴 北圖59《寺戶請貸麥牒及處分》④辛丑年(821年)P.t.1203正面行5cangcungcung張重重 P.3744《兄弟分書》⑤年代未詳[840年?]
①P.3394《唐大中六年(852)僧張月光、呂智通易地契》,[日]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9年,第567頁。
②P.3730《慈惠鄉(xiāng)百姓李進達狀》,[日]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研究》,第554頁。
③P.3410《年代未詳[840]沙州僧崇恩處分遺物憑據(jù)》,[日]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研究》,第560頁。
④北圖59:500背《辛丑年(821)二月龍興寺等寺戶請貸麥及處分牒》,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2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86年,第98頁。
⑤P.3744《年代未詳[840]沙州僧張月光兄弟分書》,[日]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研究》,第556頁。
通過以上比對,可以看出本文討論的兩件古藏文契約所記錄的一些人名,與同時期或稍早的漢文文書中的記載的人名可以勘同,這就再一次支持了把這兩件寺院出便糧歷的時間定為842年的觀點。
此外,賬簿涉及的部落問題這里簡單做一介紹。吐蕃進入敦煌后,把原來的鄉(xiāng)里制改建為部落制。到唐蕃長慶會盟(820-821年)以后,吐蕃出于長久統(tǒng)治的目的,為了相應提升被統(tǒng)治階層的地位,把原來以地域、行業(yè)為標準劃分的部落,改制為半軍事化的部落,本文書涉及的部落就是改建后的部落,幾乎涉及了沙州所有的部落組織。其中,P.t. 1104的行7-8記載了悉寧宗部落(snying tsoms gyi sde )、悉董薩部落(stong sar gyi sde);P.t. 1203正面的行4、6、9分別記載了悉寧宗部落(snying tsoms gyi sde)、悉董薩部落(stong sar gyi sde)和阿骨薩部落(rgod sar gyi sde)。有關(guān)這幾個部落,中外學者在相關(guān)論著中均有不少討論,故此處不贅述。[注]G.Uray,Notes on the Thousand-districts of the Tibetan Empir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Ninth Century,Acta Orient. Hung.Tomus. XXXVI. Fasc. 1-3, 1982年, pp.545-548;[日]山口瑞鳳《沙州漢人による吐蕃二軍團の創(chuàng)立とmkhar tsan軍團の位置》,《東京大學文學部文化交流研究施設研究紀要》第4號(1980),第31頁。這里只需指出的是,這些部落名稱在寫于842年的兩件寺院出便糧歷中出現(xiàn),與上述時間節(jié)點沒有沖突的。
與一般的借貸契約相比,這兩件寺院出便糧歷因接待吐蕃高官所需釀酒或沽酒發(fā)生的借貸具有特殊性,其借貸關(guān)系和償還方式可以列出以下三種情況:
其一,這種借貸對于部落官吏和僧官來講只是一種形式,他們并不接收所借物,也不需要償還,而是直接由其傭奴或寺戶接收、償還。這種借貸形式的有如下五筆:
P.t.1104:
D.狗年秋七月初,論·矩立藏借粟米十馱,保人安拉堆等當年秋九月十五日之前歸還寺院糧庫。
E.狗年秋七月三十日午,論·佟藏借粟米十馱,由奴仆突厥人勒春等接收,并于當年秋八月三十日之前歸還到寺院糧庫。
G.與前件同時,論·綺力贊借粟米五馱,由陰孜罕接收。與上次所借的二十馱同時歸還(歸還時間列于上件契約)。
P.t.1203:
A.與前件賬簿同時,論·矩立藏從羌麥町糧庫借粟米(稷子)十馱,當年秋八月十五日,保人安拉堆歸還寺院糧庫中。
B.堪布倉吉甲波借粟米六馱,保人李貝勒等秋季償還。
第二,同樣是因為接待吐蕃高官向寺院糧庫的借貸,由沙州悉寧宗部落、悉董薩部落的百姓和僧人出面向寺院糧庫借貸,并由具體借貸人負責歸還,有關(guān)賬目如下:
P.t.1104:
C.狗年秋七月初,由悉寧宗部落的張文秀和悉董薩部落的李進達共向寺院糧庫借粟米十馱,商定在當年秋九月十五日之前歸還。
P.t.1203:
C.和尚貝央借粟米五馱,定于當年秋季歸還。
第三,因為接待吐蕃高官向寺院糧庫借糧,但賬簿沒有記載借方是誰,也沒有注明何人、何時歸還,此類記賬有兩筆:
P.t.1104:
F.與上件〔賬簿〕相同,用于論·悉諾昔來時釀酒,借粟米十馱,交給背夫鄭奴。
H.為迎送論·悉諾昔宴會的釀酒之用,借粟米四馱,交給背夫。
除了以上九筆與接待吐蕃官吏來訪有關(guān)、可以歸入借貸性質(zhì)的賬目以外,另有一筆也與此事件有關(guān),只是不具有契約的性質(zhì),即P.t.1104的A兩筆,系寺院上繳的粟米四馱,也用于接待吐蕃官吏之釀酒原料。
還需要指出的是,根據(jù)P.t.1203正面文字書寫的順序,除了前三筆可能與接待吐蕃官吏有關(guān)以外,余下的D、E兩筆和背面F-J的數(shù)筆,其記錄的借貸事由與時間似乎已經(jīng)到了次年的夏四月,雖然其所載內(nèi)容也十分重要,但因其與本文討論的主題無直接關(guān)系,故在此不展開討論。
由于這里討論的兩件藏文文書涉及吐蕃部落官吏和百姓向寺院糧庫借糧,用作釀酒或沽酒的“酒本”,最終用這些酒來招待來沙州巡視的吐蕃官吏。因而有必要考察一下這些糧食能換多少酒?以此來判斷這次接待的規(guī)模。
這里,先引出P.3569《唐光啟三年(887)四月為官酒戶馬三娘龍粉堆支酒本和算會牒附判詞》的記載,其中一段文字說:
1 官酒戶馬三娘、龍粉堆。
2 去叁月廿二日已后,兩件請本粟叁拾伍馱,
3 合納酒捌拾柒甕半。至今月廿二日,計卅一日,
4 伏緣使客西庭、摖微、及涼州、肅州、蕃
5 使繁多,日供酒兩甕半已上,今準本數(shù)
6 欠三五甕,中間緣有四五月艱難之(乏)
7 濟,本省全絕,家貧無可吹食坐,朝
8 憂敗闕。伏乞
9 仁恩,支本少多,充供客使。伏請
10 處分。
11 牒 件 狀 如 前,謹 牒。
12 光啟三年四月 日龍縣丞(?)牒。
付 陰 季 豊 算過。廿二日、準深
13 押衙陰季豊。
14 右奉 判令算會,官酒戶馬三娘、龍糞(粉)堆,
15 從三月廿二日于官倉請酒本貳拾馱,
16 又四月九日請酒本粟壹拾伍馱,兩件共
17 請粟叁拾伍馱。準粟數(shù)合納酒捌拾柒
18 甕半,諸處供給使客及設會賽神,一一
19 逐件算會如后。[注]P.3569《唐光啟三年(887)四月為官酒戶馬三娘龍粉堆支酒本和算會牒附判詞》,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jīng)濟真跡釋錄》第3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年,第622-624頁。(后略)
根據(jù)以上兩筆“粟叁拾伍馱,合納酒捌拾柒甕半”的記載,我們可以換算出歸義軍時期糧食與成酒的換算關(guān)系是:粟1馱=酒2.5甕。雖然本文討論的兩件賬簿比P.3569酒賬文書寫成的時間要早,但相信吐蕃統(tǒng)治后期與歸義軍初期敦煌的物價水平比較接近,故仍然采用上述公式。據(jù)此,在排出了與接待吐蕃官吏無關(guān)的借貸以外[注]根據(jù)契約書寫的時間順序,P.t.1203正面的D、E兩筆和背面F-J的書寫時間似乎已經(jīng)到了次年的夏四月,應與接待用酒無關(guān),故約去。,以下統(tǒng)計出兩件藏文賬簿涉及的糧食數(shù)量和可換取的酒的數(shù)量:
P.t.1104:
A 粟4馱=酒10甕
C.粟10馱=酒25甕
D.粟10馱=酒25甕
E.粟10馱=酒25甕
F.粟10馱=酒25甕
G.粟5馱=酒12甕半
H.粟4馱=酒10甕
P.t.1203:
A.粟10馱=酒25甕
B.粟6馱=酒15甕
C.粟5馱=酒12甕半
合計:粟74馱=酒185甕
根據(jù)以上換算,可知這次為了接待吐蕃官吏的到來,沙州部落官吏和百姓共向寺院借得或征繳粟米74馱,合計可釀酒或沽酒185甕。為了從這185甕酒判斷出接待吐蕃官吏的規(guī)模,我們?nèi)岳^續(xù)引用上件文書的下半部來說明:
20 西州回鶻使上下叁拾伍人,每一日供酒捌豆斗陸勝(升)。
21 從三月廿二日至四月廿三日,中間計叁拾貳日,
22 計供酒肆拾伍甕伍豆斗貳勝,王祭微使上下
23 陸人,每一日供酒壹斗陸勝。從三月廿二日,至四月
24 廿三日,中間計叁拾貳日,供酒捌甕叁豆斗貳勝。
25 涼州使曹萬成等三人,每一日供酒玖勝,從三月
26 廿二日至四月廿三日,中間計叁拾貳日,供酒肆
27 甕半壹豆斗捌勝。又涼州瘟末及肅州使,從四月一日
28 到,下檐酒壹甕,料酒從四月二日至四月十五日
29 發(fā),中間壹拾肆日,上下壹拾壹人,每一日供酒貳豆斗
30 肆勝,計供酒伍甕半陸勝。(后略)
根據(jù)上述記載,每人每日的供酒量有一日三升、一日兩升半的,也有一日兩升稍余的。看來,這種因公供酒的標準也是不統(tǒng)一的,可能會根據(jù)來使與歸義軍政權(quán)的親疏或級別靈活調(diào)整。
根據(jù)這個標準,我們?nèi)∑涔┚屏康母呦?,即一人一日供酒三升的標準,可得?85甕酒(即18500升)可供千余人六天的用酒量。即便我們排除P.t.1203號文書與設宴有關(guān),132甕半的數(shù)量,足可以印證沙州官府和僧俗百姓為了接待吐蕃官吏來訪,所作準備的規(guī)模之巨大。
通過以上的列舉和討論,可以初步得出幾點認識:
1.結(jié)合上述漢、藏文書記載的敦煌部落官吏、百姓和著名人物洪辯等活動的時間,借鑒陳國燦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考慮把這兩件文書寫成的時間比定在公元842年。
2.具體到這兩件藏文賬簿,涉及接待吐蕃官吏借糧釀酒或沽酒事宜,由部落官吏、百姓和僧官、僧人向寺院借貸,而部落官吏和僧官的債務由其傭奴或寺戶歸還,部落百姓和僧人的借貸則需要自己償還。這種由糧食“接收人”或契約“保人”歸還僧俗官吏所借糧食的情況,在吐蕃時期的漢、藏文契約中比較特殊。這種方式究竟是一種攤派,還是與部落百姓應納的稅賦有關(guān)?需要結(jié)合其他漢藏文獻和事件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3.從兩件賬簿中記載的人名上看,部落官吏多為吐蕃人,部落百姓為漢人,而吐蕃官吏傭奴或寺戶的名字多帶有粟特人或其后裔的色彩,如康卻卻、石那那、安拉堆、陰孜罕、安達瑪?shù)龋@種民族構(gòu)成的特點,符合文獻描述的吐蕃統(tǒng)治敦煌后期、歸義軍前期那種“猶雜蕃、渾”的多民族雜居互處的局面。[注]榮新江《敦煌寫本〈敕河西節(jié)度兵部尚書張公德政之碑〉校考》,收入氏著《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03頁。
圖1 P.t.1104
圖3 P.t.1203背面
(圖片均采自國際敦煌項目IDP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