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健 高仕權(quán)(通訊作者) 高娟 蔣艷
(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yī)院皮膚整形美容科 重慶 408300)
增生性瘢痕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疾病,主要指患者皮膚受創(chuàng)后,引起組織異常修復(fù),形成一系列的病理表現(xiàn)。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與患者的皮膚受創(chuàng)傷后膠原蛋白等細胞外基質(zhì)過度沉淀密切相關(guān),不僅有損患者的外觀,還會出現(xiàn)充血、疼痛、局部瘙癢等不適。其發(fā)病機制復(fù)雜,治療難度較大,治療方法雖多,但療效不佳,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
選擇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82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作為本次分析研究對象,每組患者均符合增生性瘢痕的診斷標準,增生性瘢痕的診斷標準:①皮損已經(jīng)超過半年,且瘢痕依然增生;②瘢痕局部潮紅、灼痛、充血、瘙癢、高于皮面;③組織病檢結(jié)果顯示表皮下膠原纖維增生嚴重,縱橫交錯,有與皮膚長軸平行的傾向,有一定數(shù)量的小血管和纖維細胞。納入標準:所有患者伴有局部瘙癢、充血、疼痛等癥狀;病歷資料全部完整;神志清楚;全部配合治療;無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無嚴重精神類疾?。涣私獗敬窝芯績?nèi)容后,同意接受本次研究。排除標準:伴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對研究用藥過敏者;有精神疾病者;沒有意愿加入本次研究者。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他們進行隨機分組,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1例患者。實驗組包括24例男患者,17例女患者,年齡在14歲~45歲,平均年齡為(32.5±6.5)歲,瘢痕部位:面部11例、胸腹部17例、四肢部13例,病程4~18個月,平均為(10.55±5.73)個月;對照組包括23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年齡在14歲~4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7±6.4)歲,瘢痕部位:面部12例、胸腹部18例、四肢部11例,病程4~11個月,平均為(10.6±5.6)個月。
實驗組采取局部注射復(fù)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療,使用0.2%利多卡因注射液與0.3~1.0ml復(fù)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充分融合,比例2:1,將藥液注入瘢痕組織內(nèi),直至患者的瘢痕呈膨隆狀態(tài)、瘢痕表皮微白。復(fù)方倍他米松注射液≤40mg/次,初期每2周注射1次,待瘢痕組織縮小、變平后,每3周或4周注射1次,3~6次為1個療程,治療1療程。對照組采取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治療使用0.2%利多卡因注射液與1.5ml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充分融合,比例為2:1。將藥液注入瘢痕組織內(nèi),直至患者的瘢痕呈膨隆狀態(tài)、瘢痕表皮微白。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40mg/次,每10天1次,3~6次為1個療程,治療一療程。
使用SPSS22.0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對相關(guān)指標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用±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無效3例(7.32%),有效10例(24.39%),顯效28例(68.29%),總有效率為92.68%,復(fù)發(fā)率為4.88%(2/41);對照組患者的療效情況:無效10例(24.39%),有效9例(21.95%),顯效22例(53.66%),總有效率為75.61%,復(fù)發(fā)率為17.07%(7/41),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具有顯著差異(χ2=11.93,P<0.05);實驗組的復(fù)發(fā)率比對照組低,具有顯著差異(χ2=15.38,P<0.05),見表。
表 比較兩組患者療效以及復(fù)發(fā)情況[n(%)]
增生性瘢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皮膚疾病,當患者的皮膚受損后,造成組織異常修復(fù),進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病理表現(xiàn)[2]。
復(fù)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包含二丙酸倍他米松和倍他米松磷酸酯鈉兩種強效激素成分,能促進膠原酶產(chǎn)生,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及膠原蛋白合成,降低膠原酶抑制劑水平,達到抑制瘢痕生長的作用。倍他米松磷酸酯鈉可溶于水,注射后很快吸收而迅速起效,二丙酸倍他米松具微溶性,能夠發(fā)揮藥物持久作用。
綜上,局部注射復(fù)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療增生性瘢痕的效果顯著,與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治療相比,復(fù)發(fā)率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