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宏
摘要 ? ?本文介紹了烏桕播種育苗栽培技術,主要內(nèi)容包括種子采集與處理、播種育苗、林地清理與整地、栽植、覆蓋地膜、合理施肥、合理修枝等方面內(nèi)容,以期為烏桕苗木大量繁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烏桕;播種;育苗;栽培
中圖分類號 ? ?S792.99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3-0133-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烏桕(Sapium sebiferum(L.)Roxb.)別名木子樹,為落葉喬木,亞熱帶樹種,在我國分布很廣,西起云南,北至秦嶺、淮河,南達兩廣,東至沿海等地均有栽植。烏桕為重要的工業(yè)油料樹種,種子所產(chǎn)桕脂的桕油廣泛用作制肥皂、蠟紙、油漆及作為國防工業(yè)原料[1]。烏桕木材紋理致密,有光澤,堅韌耐用,不翹不裂,可作家具、農(nóng)具、雕刻等用材。桕花是良好的蜜源[2]。烏桕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光,耐干旱、耐瘠薄、耐鹽堿、抗病蟲害能力較強,抗大氣污染,對土壤酸堿度的適應性較強(pH值5.5~8.0),耐水濕(連續(xù)淹水1個月而無異常表現(xiàn)),抗風力強,不耐嚴寒,不耐久陰;葉色四季變化多樣,新葉時紅綠交替,夏季淺綠色,秋季轉紅或金黃色,可用于城市園林綠化和護堤造林。
1 ? ?種子采集與處理
應選擇樹齡15~40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籽粒大、種仁飽滿的母樹采種。種子于10—11月成熟,在褐色或黑褐色的果皮自然開裂露出白色的種子時,及時采收。種子采回后,除去雜質(zhì),選擇粒大飽滿的種子置于通風處晾干,干燥儲藏。儲藏1年以上的種子發(fā)芽率較低,不宜用來播種[3]。
種子在播種前應進行脫蠟處理,首先用含1%堿的45℃溫水浸泡種子,并用力揉搓,使蠟層溶化與種殼分離;然后倒出多余的水,拌入適量的草木灰,再行揉搓,去掉白色蠟層,露出白色而堅硬的種子;再用40 ℃溫水浸種2 d,晾干后待播,混沙儲藏。
2 ? ?播種育苗
2.1 ? ?圃地選擇
應選擇向陽、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距水源較近、交通便利的砂壤土地塊作為育苗圃地。選好圃地后,于初冬機械深翻30 cm;初春耕種前,先施復合肥750 kg/hm2、過磷酸鈣375 kg/hm2、充分腐熟的餅肥3 t/hm2、呋喃丹30 kg/hm2,再通過三犁三耙使肥料、殺蟲劑和土壤消毒劑充分與土壤均勻混合;然后按南北走向做苗床,床寬1.0 m,步道溝寬40 cm,以便播種育苗。
2.2 ? ?建筑溫床
12月下旬,在室內(nèi)靠墻用磚砌筑溫床,床面凈寬1 m,苗床高25 cm,長度視種子量而定;下層鋪1層厚約15 cm沙床,沙床用手握成團、松開即散的清水沙。床面整平后,再用0.2%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噴灑消毒,消毒后直接播種。
2.3 ? ? 播種
播種在3月底至4月初進行,首先將混沙儲藏的種子篩出,播種采用條播方式,在苗床上按行距25 cm開挖寬10 cm、深5 cm的播種溝,并在溝內(nèi)澆足底水,然后播種;可以點播,也可以撒播,每行20~25粒,播種量105 kg/hm2左右。播種后覆土厚1.0~1.5 cm,蓋草并澆水,以防風吹。
2.4 ? ?苗期管理
播種后25~30 d發(fā)芽出土,在幼苗30%~50%出土時,應及時分批揭草;同時在幼苗生長期及時進行中耕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全年應進行中耕除草5~6次,保持苗圃無雜草[4]。
5—6月在苗木生長前期,用 0.2%氮肥、0.2%磷酸二氫鉀和0.1%硼肥交替噴施,每隔7~10 d噴施1次,以保證養(yǎng)分供應[5]。7月利用陰雨天給苗木追施1~2次氮肥,每次撒施75~120 kg/hm2,撒后若雨止應及時進行清掃或用噴壺淋澆苗木葉片上殘留的肥料,以防灼傷葉面,產(chǎn)生肥害。8月伏天后期,應停止追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苗木木質(zhì)化程度,以防凍害,確保苗木安全過冬。
當幼苗出土后,間苗2~3次。苗高12~15 cm時,要注意及時進行間苗,保留苗木株距8~10 cm定苗。間出的苗木可以在陰天傍晚或雨季移植使用,移植時應摘去葉片,移植后應連續(xù)幾天早晚澆水,雨季摘葉移植成活率較高。
加強苗圃地水分管理。在出苗和干旱季節(jié),應勤澆灌保持土壤濕潤;在梅雨季節(jié)應注意及時進行疏溝排澇,以免長期積水。
幼苗期有地老虎、刺蛾及蚜蟲等蟲害,可用0.5%蔬果凈乳油600倍液和20%殺滅菊酯1 0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防治。地老虎咬食幼苗根莖,也可采用呋喃丹或辛硫磷拌土撒于苗床進行防治或地下噴施農(nóng)藥進行防治。
通過合理的苗木管理,當年可培育高度60~100 cm、地徑0.8 cm以上的合格苗木18.0萬~22.5萬株/hm2。
3 ? ?林地清理與整地
9—10月應完成采伐跡地山場清理,采用機械全墾整地,深翻土壤60 cm以上;然后再每隔5 m抽墑溝,溝寬80~100 cm、深60 cm以上,于12月底全面完成整地及抽墑工作。春節(jié)前后根據(jù)土壤墑情,用旋耕機對圃地進行旋耕,然后再用小型挖掘機按株行距3.0 m×3.0 m進行挖穴,即栽植密度為1 110株/hm2,穴的規(guī)格為60 cm×60 cm×60 cm。
4 ? ?栽植
選擇當年培育的地徑0.8 cm以上、苗高1.0 m以上的壯苗,翌年2月中旬至3月上中旬進行移栽造林。起苗時要深挖至40 cm深,注意保護主根,至少保存主根長 20 cm以上,否則會影響造林成活率。苗木要做到隨起、隨運、隨栽,栽植時對苗木進行二次打漿,在打漿泥中添加生根粉;栽植時做到苗正、根舒且根土密接,培土成饅頭型,埋土深度高于苗木根際2 cm;再對苗木進行平茬,保留高度3 cm。
5 ? ?覆蓋地膜
為了減少撫育、澆水用工量,在澆足定根水后,可用黑色地膜(0.04 mm塑料薄膜)覆蓋苗木根部并在薄膜四周覆土,平茬的苗木露出薄膜,從而有利于減少苗木根部范圍內(nèi)水分的蒸發(fā),提高地溫,加快根系傷口愈合,促進新根生長,減少撫育工作。通過以上栽植管理,當年苗木成活率可達100%。
6 ? ?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每穴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10 kg或施復合肥100~200 g,與土壤混拌均勻后施于穴底;然后回填表土至與地面齊平,并清除樹根、石塊等雜物,以便春季造林。
栽植后,當年無需再施肥,以后每年分別在5月、7月、9月施肥3次,5月施復合肥0.5 kg/株、7月施尿素0.5 kg/株、9月施復合肥0.5 kg/株。
7 ? ?合理修枝
烏桕修枝一般以自然整枝較好,但也可根據(jù)培育目的進行合理修枝。烏桕側枝生長強于頂枝,在苗木培育過程中應及時抹除側芽,注意保護頂芽。在撫育管理的同時,應注意防止人畜危害,確保幼林早日成林。烏桕樹苗經(jīng)過4~5年培育胸徑可達6 cm左右,可出圃用于園林綠化。
8 ? ?參考文獻
[1] 南京林產(chǎn)工業(yè)學院.主要樹木種苗圖譜[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78.
[2] 謝影,薛彪.烏桕的培育[J].安徽林業(yè),2009(1):60.
[3] 張智青.烏桕的造林及果實采收與處理[J].安徽林業(yè),2009(3):38.
[4] 徐繼所.烏桕的培育與撫育管理[J].安徽林業(yè),2010(1):45.
[5] 于芳雷,許愛云,張先林.烏桕播種育苗技術[J].山東林業(yè)科技,1997(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