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勝利
2019年4月19日至7月9日,“海岱朝宗——山東古代文物菁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該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文物局、淄博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這是繼“江口沉銀”“禮出東方”“古蜀華章”“大唐風華”“漢世雄風”等展覽之后,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地方文化、文博單位之間的又一次成功合作。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代表國家收藏、保管、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秉持“不求所藏,但求所展,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不斷加大與地方文博機構的合作力度,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新的貢獻。此次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文物局、淄博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山東博物館、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承辦的“海岱朝宗——山東古代文物菁華”展覽,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攜手地方共同舉辦古代精品文物系列展覽的又一重要成果。
“海岱朝宗”展覽以時代發(fā)展和齊地考古學文化的演進為主線,整個展覽分為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多源同流。本單元介紹自新石器時代至商、西周時期的齊地考古學文化面貌,個別文物的時代可晚至春秋早期,重點展示齊地早期考古學文化的發(fā)展演變以及不同文明之間持續(xù)存在的交流、互動。
自遠古時代以來,魯北地區(qū)的夷人部族在東方大地上孕育了悠久燦爛且特色鮮明的海岱文明。中原文明與齊地的海岱文明之間一直存在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和聯(lián)系。夏王朝建立后,齊地的東夷部族曾一度賓服于夏,夏的政治勢力也曾抵達東夷腹地。商人滅夏后,加強了對東夷地區(qū)的控制,尤其薄姑、逢、奄等古國所在的淄水流域與商王朝交往甚密,出現(xiàn)了東夷文化與商文化初步融合的跡象。商周之際,姬周部族和齊太公所屬的姜炎部族也都直接受到商文化浸潤,文化面貌發(fā)生顯著變化。武王滅商后,齊太公等姜炎貴族被分封到山東,齊文化正式誕生,開啟了周文化與東夷文化新的融匯歷程。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講,先秦時期的齊文化融合了我國早期東夷、姜炎、商、周等多個時期、多種族群的文化元素,它本身即是一個多元復合體;從地域文化角度講,齊文化融合了濱海文化和內陸文化的特點;從經濟模式角度講,齊文化兼具農耕文化、畜牧文化、漁牧文化、工商文化之所長??偠灾髦軙r期的齊國立足于殷商故地,在周文化的主導之下,以東夷文化為基礎,進而融匯各種文化元素,終于孕育出自成體系、特色鮮明的齊文化。
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出土的陶禮器、高青陳莊以及齊國故城等遺址出土的青銅禮器、“齊侯”青銅甗等均為本單元重點展示的文物精品。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陶禮器代表著齊地早期考古學文化的淵源和基礎;高青陳莊遺址是近年來推進齊國早期歷史研究的突破性考古發(fā)現(xiàn);河崖頭西周貴族墓地等齊故城東北角的一系列考古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齊國分封及齊故城始建年代都有重要價值。此外,“齊侯”青銅甗則是為數(shù)不多的帶有“齊侯”銘文的禮器之一。
大汶口文化
淄博市桓臺李寨出土
桓臺博物館藏
陶鬶是海岱地區(qū)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系統(tǒng)中最富特色的典型器物。陶鬶代表著海岱地區(qū)悠久而發(fā)達的早期原生地域文化;由鬶演變派生而來的盉,則在后來的商周禮儀文化中繼續(xù)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陶鬶的出現(xiàn)和傳播歷程來看,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系統(tǒng)在中華史前諸文化的交往融合過程中,不僅從其他文化中吸收養(yǎng)分豐富自己,而且也積極、主動地向鄰近地區(qū)施加影響,在中華古代文明形成過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西周早期
山東省高青陳莊遺址18號墓出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此卣內壁鑄有銘文“豐啟作文祖齊公尊彝”。
齊國是西周初年周王朝分封于東方的大國之一,但西周時期的齊國遺存發(fā)現(xiàn)甚少,高青陳莊西周早中期城址的發(fā)現(xiàn)和確認,無疑是一項突破,從此將揭開齊文化考古新的篇章,西周齊文化的面貌將逐步被認識。
齊太公呂尚聲名顯赫,此前卻不見于西周金文、甲骨文。根據金文通例,對已故祖先稱公且“公”前加國名時,必然指該國的首任國君,那么“豐”器銘文中的“齊公”無疑即指始封君齊太公,這是西周金文中的首次發(fā)現(xiàn)?!柏S”是私名,既是該套器物的作器者,也是器主人。豐本人為齊國公族,即齊太公孫輩后裔,考慮封邑規(guī)模及墓葬等級等因素,此人很可能并非嫡孫—太公嫡孫為第三代齊君乙公得。
西周中期
山東省高青陳莊35號墓出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高青陳莊35號墓是一座“甲”字型大墓,墓內所出“引”簋上有銘文:“惟正月壬申,王格于龔(共)大(太)室,王若曰:‘引,余既命汝更乃祖司齊師,余唯申命汝,錫汝彤弓一、彤矢百、馬四匹,敬乃御,毋敗績?!莼郑瑢P王休,同隨追,俘呂兵,用作幽公寶簋,子子孫孫寶用?!便懳挠浭鲋芡跞蚊^承其先祖的職位繼續(xù)管理齊國軍隊,“引”應該就是這座墓的墓主人。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山東莒縣店子集鎮(zhèn)西大莊出土
莒縣博物館藏
這件齊侯甗體量大、規(guī)格高,其內壁鑄有銘文:“齊侯作寶□□□……子子孫孫永寶用”,表明其作器者為兩周之際的某位齊國君主。出土齊侯甗的墓葬位于周代莒國境內,與莒國都城相距不遠,其墓主人很可能為莒國上層貴族甚至國君。自西周時期開始,莒、齊兩國素有往來并有通姻之好,齊桓公即位前也曾避難在莒。這件器物很可能是齊侯嫁女至莒國所作的媵器,即送嫁之器。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都鎮(zhèn)河崖頭村出土
齊文化博物院藏
銅盂的主要用途是盛熟飯,兼可盛水、盛冰。
1965年,在河崖頭村東的淄河岸邊出土了一批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有銅盂一件、銅簋四件、銅镈鐘一件、銅鼎一件、銅锫一件,這件大銅盂便是其中之一。這些器物應該都是西周齊國高級貴族制作、使用的禮儀重器,為探索早期齊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第二單元:競爭稱雄。本單元主要結合出土文物以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歷史文化來介紹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地的文化面貌及其特色,重點突出齊都臨淄、世家大族、邦國關系、歷史拐點、禮儀變革等特色性、關鍵性的主題內容。
自齊國受封建國開始,齊文化就被賦予銳意革新的精神內核。太公建國后,政治上“尊賢尚功”,文化上“因其俗,簡其禮”,經濟上則“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不僅鞏固了政權基礎,并開創(chuàng)性地完成了對夷俗和周禮的初步改造,一舉奠定了齊文化開放務實、變革求新的精神格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變革、轉型時期之一。周平王東遷,開啟了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大幕,中國古代歷史自此進入諸侯群起、霸權迭興的新階段。動蕩失序的政治格局給各諸侯國帶來激烈的競爭,大國爭霸,小國圖存。齊國數(shù)位君主都曾主動變法圖強,使齊國長期躋身于大國之列。春秋早中期,
戰(zhàn)國早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淄江花園辛店二號墓出土
齊文化博物院藏
辛店二號墓出土有銅壺四件,兩兩成對使用,每對壺的形制、大小、紋飾均基本相同。這兩件壺的蓋面及器身遍布各種紋飾,蓋面飾勾連卷云紋,壺身自上至下飾鳳鳥紋、龍紋、獸面紋等六周紋飾,兩側有浮雕狀獸面紋鋪首。獸面紋是商周時期常見的一種銅器裝飾紋樣,至春秋中后期已基本消失不見。這組壺腹部裝飾的獸面紋,有一定復古意味,已經幾乎是最晚的獸面紋了。這一對壺上裝飾的花紋,是以“鑄鑲法”或“嵌鑄法”來鑲嵌紅銅絲或銅片制作而成,器物初成時應該更顯華麗。
辛店二號戰(zhàn)國墓出土的四件銅壺中,有三件出土時壺內保存有透明液體,由于長時間浸泡在壺內而呈翠綠色,清澈透明,散發(fā)出較濃的酒曲味。另一件壺底部破裂,故壺內未見液體。這表明,墓中出土的四件銅壺應該都是盛酒的容器。齊桓公任用管仲等賢臣,實行“四民分業(yè)”“官山?!薄跋嗟囟フ鳌钡日撸K于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令齊國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田氏代齊后,齊國依然保持著強國地位。齊威王整頓吏治,嚴罰重賞,選賢任能,廣開言路,齊國一度“最強于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齊宣王、湣王時期,齊國進入戰(zhàn)國史上的盛世,文化影響力也極盛于一時。伴隨政治、經濟形勢的巨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物質文化生活也發(fā)生了諸多顯著變化。齊國青銅禮器在器類、器型、紋飾方面均呈現(xiàn)出不少鮮明的區(qū)域文化特色,對周邊地區(qū)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本單元的展示重點有“公子土斧”青銅壺、“國子”青銅鼎、“齊叔姬”青銅盤、“郾王”青銅劍、“吳王夫差”青銅劍,以及東古城、河崖頭、淄江花園等地出土的一系列青銅禮器,它們是見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內政、外交、經濟、文化、社會變革等歷史文化事件的重要物證。
春秋晚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敬仲鎮(zhèn)白兔丘村
高傒墓
齊文化博物院藏
此戈援近穿處鑄有銘文“高子戈”三字。齊國故城北部褚家村和敬仲鎮(zhèn)的白兔丘村一帶,曾出土過“高子”戈、“節(jié)可忌”豆、乳丁紋敦等珍貴銅禮器。據文獻記載,這一帶是齊國貴族高氏的家族墓地。高氏世代為齊國上卿,“高子”戈應該是春秋晚期某位參與執(zhí)政的高氏之兵器。
戰(zhàn)國早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稷下街道姚王村出土
山東博物館藏
1956年,臨淄徐姚鄉(xiāng)姚王村村民在當?shù)氐镍P凰冢打井時發(fā)現(xiàn)了一批銅器,其中完整器有鼎八件、豆六件、壺兩件,另外還有一些簋形器殘片及器足等已無法修復。該批銅器中,銅鼎內壁鑄有“國子”二字銘文,表明這里應該是國子之墓。“國子”鼎所屬國氏是春秋時期齊國的顯貴世族,姚王村出土的八件“國子”鼎表明戰(zhàn)國時期的國氏仍有相當高的等級地位。
春秋早期
1959年自濟南市物資回收公司廢舊物資倉庫揀選
濟南市博物館藏
這件銅盤造型莊重,紋飾精美,是兩周之際周式銅盤的典型樣式。盤內底有銘文四行22字:“齊叔姬作孟庚寶盤,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受大福用?!便懳闹械凝R叔姬是指家中排行居三的齊國姬姓女子,齊國公族為姜姓,世代與魯、宋等異姓國族通婚,該女子應該是嫁于齊國的他國姬姓貴族。
春秋早期
山東省臨朐縣嵩山生態(tài)旅游區(qū)泉頭村出土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藏
泉頭村乙墓出土有尋仲盤和尋仲匜。尋仲盤內底鑄有銘文:“尋仲媵仲女子盤,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庇袑W者認為,尋應讀為鄩,即夏商姒姓古國斟鄩。
春秋早期
山東省臨朐縣嵩山生態(tài)旅游區(qū)泉頭村出土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藏
此鬲口沿鑄有銘文:“齊趫父作孟姬寶鬲,子子孫孫永寶用享?!?/p>
泉頭村甲墓出土有“齊侯子行”匜,乙墓出土有“齊趫父”鬲?!摆垺迸c“行”字義相同,趫父為字,行為名,二者指的是同一個人。從名字來看,此人是某位齊侯之子。據鬲銘來看,這是齊趫父為其姬姓之妻孟姬所作之器,甲、乙兩墓是齊侯之子行與其妻子的異穴合葬墓。
春秋晚期
1965年山東平度縣廢品收購站征集
山東博物館藏
吳王夫差當政時期,吳國國勢盛于一時?!皡峭醴虿睢眲κ谴呵锬┠陞菄云鋰醴虿畹拿x鑄制的銅劍,因鑄制精良而聞名于天下。此劍有銘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元用?!逼鋭ι聿紳M綠銹,應該并非傳世品,而是近年新出土的器物。公元前485年,吳王乘齊國內亂之機派軍自海入齊,對齊國造成了相當大的傷害。最終,齊國取得勝利,這柄銅劍或許就是齊人繳獲的戰(zhàn)利品。
戰(zhàn)國時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都鎮(zhèn)龍貫村出土
齊文化博物院藏
1997年7月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都鎮(zhèn)貫村村民在村東淄河灘內挖沙時發(fā)現(xiàn)一柄青銅劍,即此郾王劍。該劍脊上有銘文:“郾(燕)王職作武旅劍?!?/p>
郾王職即指燕昭王職,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郾王職劍發(fā)現(xiàn)于臨淄齊國故城,或許與燕昭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84年燕國攻破齊國臨淄,并占領齊國長達六年的史實有關。
戰(zhàn)國晚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商王墓地出土
齊文化博物院藏
這件犧尊為仿獏形,該器造型精美,裝飾華麗,工藝嫻熟,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錯金銀和鑲嵌工藝的巔峰之作。戰(zhàn)國時期,齊都臨淄的銅器鑄造技術更加成熟,金銀鑲嵌工藝興起,無論工藝、造型還是紋飾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商王墓地出土了大量造型、紋飾都堪稱精美絕倫的銅器,錯嵌金銀的銅鏡、犧尊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戰(zhàn)國早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淄江花園辛店二號墓出土
齊文化博物院藏
辛店二號墓器物箱內出土銅器有鼎、甗、壺、鬲、豆、盉、敦、、卮、盤、匜、箕、燈等共46件。該墓出土的九件銅鼎中,有六件形制相近、大小相次,其組合近似西周中晚期以來流行的列鼎,不過偶數(shù)組合與中原地區(qū)的鼎制有所區(qū)別。該套銅鼎出土時,部分鼎腹內殘存有動物骨骼、肉塊,僅這件虎鈕鼎內殘存有谷物顆粒,表明該鼎與其余七件鼎的用途有所區(qū)別,至少它們并不同屬于一套列鼎。
春秋晚期
山東臨朐縣冶源鎮(zhèn)楊善村出土
山東博物館藏
此壺頸部刻有銘文:“公孫灶立(蒞)事歲,飯者月,公子土斧作子中(仲)姜之盤壺,用旂眉壽萬年,永保其身,子子孫孫永保用之。”銘文中的公孫灶即文獻記載的齊景公時代的公孫灶,亦即子雅。公孫灶于齊景公三年(前545)參與了倒慶氏的政變,此后即上臺執(zhí)政。后死于齊景公九年(前539),當權時間總計六年。由此推測,公子土斧壺的制作年代也應在這一時期之內。
種種跡象表明,齊國出土的提鏈壺具有水器匜的功能,與盤組合使用。這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齊國及其鄰近地區(qū)的一種區(qū)域文化特色。
戰(zhàn)國晚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商王墓地出土
淄博市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淺盤豆形燈。淺盤中央有一個錐形燈柱,在盤底一側伸出一個圓柄,柄上鑄有一只小鳥,低首引頸,口銜盤沿,兩翅并攏,尾部上翹,并呈扇形散開,適于用手把持。鳥足用銅銷固定于柄上。小鳥全身刻畫纖細的羽毛,造型精巧靈動,神形兼?zhèn)洌馊ぐ蝗弧?/p>
第三單元:融歸一統(tǒng)。本單元主要介紹秦漢時期的齊地郡國文化,重點突出齊文化逐漸融入秦漢統(tǒng)一王朝并最終演化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過程和趨勢。
秦漢時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時期,秦漢王朝建立后,破除了可能阻礙區(qū)域文化交流的政治壁壘,為多元一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公元前221年,齊國被秦所滅,其地盡歸于秦;漢承秦制后,大一統(tǒng)的國家形態(tài)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隨著齊國政權的滅亡,齊國舊地淪為大一統(tǒng)王朝的郡、國屬地,甚至被分割為數(shù)個封國。齊文化喪失了強有力的政權支持和相對穩(wěn)定的疆界屏障,這意味著邦國政治意義上的齊文化遭到顛覆和終結。然而,社會及族群意義上的齊文化不僅沒有消失,反而繼續(xù)保持著異常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秦漢中央王朝逐漸融合了此前流行于各地的種種區(qū)域文化,使之成為波及全國的統(tǒng)一的思想文化,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積淀數(shù)千年的齊文化早已超越邦國形態(tài),演化為一系列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基因,為大一統(tǒng)格局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新生做出了卓越貢獻,對秦漢時期乃至整個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最終,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成為一條匯納百川的文化長河,奔流不息,澤被后世。
本單元重點展示的文物有大武齊王漢墓陪葬坑出土的青銅鼎、青銅方爐、鎏金青銅熏爐、銀豆、鎏金銀盤,以及稷山漢墓發(fā)現(xiàn)的鎏金青銅豆、鎏金青銅編鐘,讓人們有機會一睹西漢時期的齊國物質文化面貌。
西漢時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大武鎮(zhèn)窩托村齊王墓陪葬器物坑出土
齊文化博物院藏
西漢時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大武鎮(zhèn)窩托村齊王墓陪葬器物坑出土
淄博市博物館藏
骰子又名瓊、焭、投子、渾化,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博具和行令用具。《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鄙鷦臃从沉藨?zhàn)國時期齊國臨淄城內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其中的“六博”是一種以骰子為博具的博戲。
此器分為18面,各面有錯銀銘文,內容為“一”至“十六”的數(shù)字以及“驕”和“”字。銘文與博戲相對應,“驕”應即得勝、中彩之意;“”或許是輸、受罰之意。
西漢時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齊科化工有限公司出土
齊文化博物院藏
此鏡背面有銘文“見日之光,長毋相忘”,它是漢代常見的表達相思之情的鏡銘。漢代的銅鏡不僅是貴族們用來察容觀貌的日常用具,也是青年男女表達相思情意的信物。在陜西、河南等地漢墓發(fā)現(xiàn)的銅鏡中,有一類鏡銘皆作:“清銀銅華以為鏡,昭察衣服觀容貌,絲組雜環(huán)以為信,清光宜佳人。”此外還有“見日之光,美人在旁”“長相思,世不絕,見朱顏,莫遠望”“常與君,相歡幸。毋相忘,莫遠望”等都屬此類。漢唐時期的很多銅鏡甚至還被當作婚姻信物,鑄銘包括“夫妻相守日月親”“亦成親,心與心。長毋相忘,俱死何傷,毋棄故而娶新”等。
西漢時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大武鎮(zhèn)窩托村齊王墓陪葬器物坑出土
齊文化博物院藏
大武西漢齊王墓東北距齊國故城遺址約23公里。該墓由主墓室與五個陪葬坑組成,主墓室尚未發(fā)掘,五個陪葬坑分別埋葬著禮器、殉狗、兵器與儀仗器、車馬器、兵器與生活用具,出土文物一萬余件。據推測,墓葬的年代大致應在西漢前期,其墓主人可能是齊哀王襄。
大武齊王墓陪葬坑發(fā)現(xiàn)鎏金熏爐兩件,大小相近,形制相同,通體鎏金。該器器蓋透雕蟠龍兩條,首尾相接,龍身卷曲盤繞。器身多處鏨刻銘文,內容有“今二斤三兩”“左重三斤六兩今三斤十一兩”等。
西漢時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大武鎮(zhèn)窩托村齊王墓陪葬器物坑出土
齊文化博物院藏
這件銀豆的蓋上飾有三個獸鈕,蓋緣及腹部飾外凸的花瓣形紋,蓋內壁刻“木南”二字銘文。其表面的花瓣紋極富特色,是用錘揲法制作而成,與傳統(tǒng)的鑄造工藝有顯著區(qū)別。一般認為金銀器錘揲工藝源于西亞地區(qū),其花瓣紋飾很可能也源于西亞的波斯等地。自張騫出使西域后,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廣泛地建立起來,這件器物應即西漢時期東西方世界廣泛交往的物證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該銀器主體可能由西亞傳入中國,但銅鈕和銅圈足則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使用習慣,可能是傳入后由中國工匠后配,這是漢代異域文化本土化的一種表現(xiàn)。
西漢時期
淄博市臨淄區(qū)大武鎮(zhèn)窩托村齊王墓陪葬器物坑出土
齊文化博物院藏
大武齊王墓陪葬坑共出土銀盤三件,制作精致,紋飾華麗流暢,口沿、器內及外腹飾鎏金花紋,外底或口沿底面刻畫銘文,刻工較簡率。在二號坑東部,發(fā)現(xiàn)大小、形狀基本一致的銀盤兩件,這是其中之一。其外底分兩次刻有“容五升大官南右般木”“大官木”,外腹刻“左工一斤六兩”等銘文。經實測,該盤重340克,合每斤247克;容積900毫升,每升合180毫升。
本次展覽以齊文化腹心地區(qū)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至秦漢時期的精品文物為主體,以時代演進為脈絡,從文化源起、演變、交流、互動的動態(tài)視角考察該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的淵源、脈絡及其時代和區(qū)域特色,力圖讓觀眾對海岱之間的齊地文化面貌有更加全面、直觀、具體、深入的了解。展覽匯集的近200件(組)文物精品,大多出土于臨淄齊故城及其周邊,還包括高青、臨朐、海陽等地的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堪稱山東地區(qū)最能代表齊文化特色和發(fā)展水平的代表性考古遺物。其中,高青陳莊遺址是近年西周考古取得的突破性重要發(fā)現(xiàn),出土的“豐”青銅鼎等帶有“齊公”“祖甲”“齊師”等銘文的青銅禮器,對于研究齊國早期歷史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褒R侯”青銅甗則是為數(shù)不多的帶有“齊侯”銘文的禮器之一。臨淄齊故城是古代中國東部地區(qū)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早期城市之一,臨淄周邊的高級貴族墓葬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數(shù)量之豐富,制作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肮油粮鼻嚆~壺、“國子”青銅鼎、“高子”青銅戈等珍貴文物揭示了齊國世家大族參政、主政的歷史細節(jié);“齊叔姬”青銅盤、“郾王”青銅劍、“吳王夫差”青銅劍等則是齊國與周邊邦國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的重要物證;大武齊王漢墓、稷山漢墓出土的鎏金青銅熏爐、鎏金青銅編鐘等則讓我們有機會一睹西漢時期齊地文化的獨特風采。
2019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全國政協(xié)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指出:“文藝創(chuàng)作、學術創(chuàng)新?lián)碛袩o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我們舉辦古代文物精品展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古為鑒,從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做好培根鑄魂工作,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力量。衷心希望此次展覽能夠讓觀眾對齊文化有更為具體的認知,進而不斷深化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了解,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堅持砥礪前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