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澤,吳 忻,黎文武,李穗鷗,吳 靖
胸腰椎是椎體間運動與相對靜止的交界處,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在此處由冠狀面移行為矢狀面,因此脊柱骨折好發(fā)于胸腰段[1]。既往手術多針對傷椎的上下節(jié)段行椎弓根螺釘固定,是否固定傷椎存有爭議[2]。而對于骨質疏松患者來說,單純采取椎弓根螺釘固定技術,則術后可能出現螺釘松動、螺釘拔出、椎體高度丟失等問題[3-4]。我科對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7例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PMMA骨水泥強化椎弓根固定聯合傷椎植骨置釘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經CT和骨密度測量明確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診斷。排除標準:椎弓根骨折;病理性骨折;骨轉移癌;多臟器功能損害。本組患者67例,其中男30例,女37例;年齡55~61歲,平均年齡(58.6±3.2)歲;骨折類型:單純壓縮性骨折42例,爆裂性骨折25例;致傷因素:高處墜落傷39例、車禍傷20例、重物砸傷8例;骨折節(jié)段分布:T117例、T1225例、L126例、L24例、L35例;新鮮骨折43例,傷后至手術時間為(5.5±0.3)h,陳舊性骨折24例,傷后至手術時間為(30.1±2.2)d。
全身麻醉誘導下患者取俯臥位,后正中入路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腰背筋膜,有效止血。以傷椎為中心顯露其上下鄰近脊柱節(jié)段后方骨組織結構,定位針定位臨時椎弓根進針點,C型臂X線機透視進針點準確無誤后,開口、輕柔攻絲,探查椎弓根內的骨壁結構完整后擰入中空椎弓根釘,沿釘道內壁向釘尾勻速推注已調至黏稠期的PMMA骨水泥1.5~2.0 mL,透視明確骨水泥彌散與分布情況,確認內固定位置準確,無骨水泥滲漏。
傷椎處理:定位傷椎,置入定位針,撬拔桿從傷椎兩側椎弓根進入椎體內,撬拔塌陷的傷椎終板,復位后行自體髂骨顆粒(約3 g)植骨,填滿“蛋殼”并壓實,恢復椎體高度。于傷椎內置入椎弓根釘,上連接棒,撐開上下節(jié)段,進一步恢復椎體高度并糾正后凸曲度,擰緊螺釘,行后外側植骨,放置引流管,沖洗并逐層縫合傷口。椎管有占位、存在明顯神經壓迫者需在術中同時行椎板減壓。
常規(guī)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常規(guī)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48~72 h拔除術區(qū)引流管,術后48 h行雙下肢主動、被動功能鍛煉,術后10~12 d在腰圍保護、輔助器輔助下非負重行走。出院后定期隨訪,監(jiān)測患者骨密度情況。
常規(guī)行X線、CT、MRI影像學檢查,觀察傷椎前后緣壓縮及椎管狹窄情況,記錄后凸Cobb角變化;采用X線吸收法測定患者L1~L4骨密度T值。運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評估疼痛程度[5],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bilit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學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評分對患者手術前后的胸腰椎功能進行評價[6-7]。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手術前后不同時間點療效指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不同性別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手術前后骨密度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術時間136~250 min,平均手術時間(133±20)min;術中出血量165~580 mL,平均術中出血量(248±52)mL;住院時間9~15 d,平均住院時間(10.4±0.4)d。術后4~6 h X線檢查提示螺釘固定牢固、方向良好,骨水泥均勻分布于螺釘釘道內壁、釘尾方向及外周松質骨內,無骨水泥滲漏。隨訪時間12~32個月,平均隨訪時間(25.3±1.4)個月。隨訪期間無切口感染、肺栓塞、螺釘松動移位及骨水泥滲漏并發(fā)癥發(fā)生。
術前骨密度T值男性(-3.7±0.2)SD、女性(-4.1±0.3)SD,女性骨質疏松癥較男性嚴重(t=6.258,P=0.000);末次隨訪時骨密度T值為(-2.8±0.3)SD,較術前(-3.8±0.3)SD明顯改善(t=19.293,P=0.000)。
如表1所示,患者術后1周、末次隨訪時疼痛VAS評分、傷椎前緣和后緣壓縮率、椎管狹窄率、后凸Cobb角、ODI和JOA評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手術前后療效指標比較(±s,n=67)
表1 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手術前后療效指標比較(±s,n=67)
注:VAS:視覺模擬量表;ODI: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JOA:日本骨科學會
術前術后1周末次隨訪F值P值VAS/分8.0±0.7 3.7±0.4 1.4±0.3 242.23 0.000傷椎前緣壓縮率/%36.4±2.3 8.2±1.2 9.1±1.8 385.914 0.000傷椎后緣壓縮率/%13.2±1.7 3.9±0.6 4.2±1.0 93.935 0.000椎管狹窄率/%36.7±3.8 7.8±1.5 8.7±1.4 217.569 0.000 Cobb角/°33.5±5.4 6.1±1.0 7.0±0.8 117.49 0.000 ODI/%61.2±8.1 46.5±8.2 3.9±0.9 99.237 0.000 JOA/分7.7±2.8 10.3±1.8 20.7±2.4 42.452 0.000
對于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而言,外科手術的目的在于重建脊柱的力學穩(wěn)定性,改善脊髓神經功能,允許早期下地功能鍛煉,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釘固定技術,療效確切[8-9]。但單純應用椎弓根釘固定,術后內固定松動率增加,椎體高度丟失嚴重,長期穩(wěn)定性受到挑戰(zhàn);此外,患者骨密度隨年齡增長逐漸降低,骨骼對螺釘的把持力愈發(fā)下降,嚴重者將導致椎體高度丟失、后凸成角加重,患者胸背部疼痛、腰腿痛等反復發(fā)作。生物力學研究結果亦表明,在骨質疏松區(qū)域內置釘時,疏松的骨質無法與螺釘形成良好的骨-螺釘界面承載負荷,螺釘抗拔出能力大為降低,易發(fā)生松動、變形甚至斷裂,引起融合不全或不融合,導致脊柱失穩(wěn)、滑脫甚至脊髓受壓或損傷,造成手術失敗[10-11]。
有學者指出,當傷椎鄰近節(jié)段椎弓根獲得骨水泥強化螺釘固定后,骨水泥定向滲透可彌散至螺釘周圍的骨小梁結構中,并隨時間推移而固化,其在螺釘內壁、螺釘釘尾及周圍椎體間的分布,提供了更強的即刻穩(wěn)定性,以傷椎為中心的損傷區(qū)域可以獲得更好支撐,利于傷椎椎體高度的恢復,防止后凸畸形的發(fā)生和進展[12-15]。本研究結果亦表明,將PMMA骨水泥灌注于椎弓根中空螺釘以固定傷椎上下節(jié)段椎弓根,大大增強了骨水泥-椎弓根螺釘-骨質界面之間的把持力,強化后的椎弓根螺釘具有良好的即刻穩(wěn)定性和中長期穩(wěn)定性。
隨后進行的手術操作是對傷椎給予有效的撬拔、植骨、支撐、固定,置釘完畢后進行后外側植骨,以加強穩(wěn)定性。一方面由于脊柱應力分布均勻,降低了應力集中效應;另一方面通過傷椎植骨來緩解椎體壓縮骨折后的骨量丟失,糾正“蛋殼”現象,利于椎體前中柱支撐穩(wěn)定性的提高[16-17]。而以傷椎椎弓根釘為支點撐開上下節(jié)段,也有效糾正了傷椎前后緣壓縮率,改善椎管狹窄,進一步恢復椎體高度。本研究平均25.3個月的隨訪結果表明,患者術后及末次隨訪疼痛VAS評分、傷椎前后緣壓縮率、椎管狹窄率、后凸Cobb角、ODI、JOA評分均較術前明顯改善,證實了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聯合傷椎植骨固定技術的優(yōu)勢。
盡管PMMA骨水泥可明顯增強螺釘固定的穩(wěn)定性,但骨水泥滲漏造成的脊髓、神經或血管損傷是極其危險的[18-19],沿螺釘內壁向釘尾方向勻速推注粘稠期PMMA可明顯降低滲漏風險,也利于術后胸腰椎功能的恢復。本組患者術后X線監(jiān)測顯示,骨水泥均安全分布于釘道內壁及釘尾方向的鄰近松質骨內,無外漏,無脊髓、神經或血管損傷。對于傷椎固定,我們主張消除或減輕跨傷椎固定的“四邊形效應”和“懸掛效應”,但也要根據患者傷椎中后柱損傷情況來選擇單側或雙側椎弓根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