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中國青年作家,《新周刊》雜志副總編。
上小學時,我們下午放學很早,四五點鐘就放學了,每次放了學,我就會去媽媽教書的初中等著她下課。等她的這段時間,我媽讓我去她學校的圖書館待著選書看。我媽媽下班后,就騎自行車帶我回家,基本上我在自行車上就把書看完了。
在學校的圖書館里我選書沒有任何限制。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那個學校會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書——也不能叫“十八禁”,就是讓人疑惑怎么會出現在那里的一些東西——比如,如何醒酒,如何科學養(yǎng)豬。
因為禁書有很多方塊,看不懂,就靠自己腦補,想這些方塊是什么。在三島由紀夫的一本書里,我也看到了類似的讀書經歷。
他說,他在學生時代也拿到了一本禁書,有一段寫男主角和女主角,幾乎全是方塊,他就花了很多時間在想這些方塊到底描述了什么,腦補了很多情節(jié)。
長大以后看到全本,知道他們在騎自行車,他一下感覺很幻滅。
小時候的閱讀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不知道是否因為物質過于貧乏,那僅有的一些讀物中的一些方塊、一些字和一些情節(jié),就成為構造你的精神世界很大一部分快樂的來源。我一直想,如果我生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可能很難單純地從讀書當中獲得樂趣,因為可以帶來樂趣的東西太多了。
仗著小時候的閱讀經驗,我會試圖向大人證明我可以讀高難度的書。就像張愛玲寫過的,她的親戚來看她,她當眾續(xù)寫《紅樓夢》,多多少少帶著一點兒表演和炫耀的成分。
這導致我后來讀的書越來越艱澀,像尼采、昆德拉等,讓自己處于一種半瘋的狀態(tài),而我非常享受這種半瘋的狀態(tài)。高中時,每次在食堂或者別的地方排隊時,我都拿著一本書看,常常被同學看不起,他們都覺得我在裝。
我后來發(fā)現,我青春期的閱讀其實是一直在尋求某種特性,或者說讀書給我?guī)淼氖悄撤N特殊性。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依然處在這個階段或者有這樣的感受:讀書是可以把你和周圍人區(qū)別開的一種方式,你在書中尋找的是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我小時候特別喜歡讀尼采之類的,就是因為我精神上也有非常瘋狂的一面,能夠和他契合。
這一點讀書的目的現在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讀書的心態(tài)不再是尋求特性,而是尋求共性。當書里的某一點讓我非常想挑戰(zhàn),或者讓我覺得與眾不同,我不再覺得興奮;更多的是,當在書中找到一些人類的共性、我和別人的共性的時候,我會覺得高興。
某種程度上講,我從一個驕傲的讀者變成了一個謙虛的讀者。
小時候看一本書,當你發(fā)現你的一個想法被人寫到的時候,更多的是感到郁悶和想要去挑戰(zhàn)作者。
但是現在,當我發(fā)現自己的一個想法被人想到、被人寫到的時候,我更多時候感覺到的是快樂。
讀書對我來說,是理解這個世界非常好的一種方式。比如,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部小說,是南非作家?guī)烨袑懙摹稅u》,講的是一個生活在農場的南非白人家庭,被黑人報復,導致整個家庭的尊嚴被剝奪。小說的英文名叫Disgrace,寫尊嚴是怎樣一點一點被踐踏的。
這部小說出版于1999年,是20年前。剛好前幾個月南非在進行非常激烈的土地改革,把白人農場主的土地沒收,也有非常激烈的種族沖突,跟這個小說里寫的場景一模一樣。
不得不感慨文學的生命力,其實南非所有的社會現狀都在回應庫切小說里面的一句話:“當白人學會愛的時候,黑人已經學會恨了。”這部小說依然是我理解這個世界運行的特別有效的方式,我并不認為它是無用的。
很多人愿意讀書,想讀書,但是他們經常會有一個疑惑:我應該讀什么書?
我一直覺得這個問題并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我覺得你想讀的下一本書就在你正在讀的這本書里,我覺得這個過程是非常自然的。比如,我去年讀了一本書,當時在美國非常紅,大陸翻譯的版本叫《鄉(xiāng)下人的悲歌》,封面上印了很煽動人心的話,解釋了為什么特朗普能夠當選美國總統。而它講的其實是白人階層固化、美國階層固化的問題。
我讀了之后,讀的下一本書叫《落腳城市》,講的是農民怎么在城市里立足,因為他們發(fā)現自己既無法立足于城市,也沒有辦法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
看完這本書后,我又開始看陸明教授寫的《大國大城》。書中提出了一個頗具挑戰(zhàn)性的觀點,就是中國的城市并不是太大,而是還不夠大。
我們老抱怨北上廣這樣的城市太大,不斷膨脹,容納了太多人,應該小一點、慢一點,容納你的靈魂之類的。
這些社會問題他是在下一本書中回應的,我在上本書中無法得到答案。從這個意義來說,你永遠不會有所謂“書讀完了”、不知道該讀什么書這樣的疑惑。
當你徹底理解一本書且有好奇心的時候,下一本書永遠會在你讀完這一本書的時候出現在你面前。
讀書對我來說,另一個特別大的好處,其實挺個人的,就是它能夠有效地解決戀愛問題。
我之前交往過一個男生,他混社會,還掌管過一個KTV,但是他在掌管這些社會場所期間,依然保持每天3個小時的閱讀時間。我覺得好厲害!但是我們交往了很短的時間就分開了。
交往過程中,我一直覺得自己不理解這個人,對我來說他身上有很多疑團。
分開以后,我就把他讀過的書一本一本找來看,基本上都是歷史小說和武俠小說??吹倪^程中我才理解,原來這個人的價值觀的構成是這樣的,原來他是這么想的,原來他那些奇怪的想法和怪癖是這樣來的。
很有意思,真正了解他竟是在分開之后。所以讀書對我來說,不僅是我認知世界的方式,也是我認知他人的方式。一個人現在在讀什么書,十四五歲讀了什么書,或者他印象最深刻的小說人物,解碼了這些問題,也就解碼了這個人。讀書為什么是一輩子的事情?因為只要你對世界有好奇心,你對人有好奇心,所有的答案都在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