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晶晶
【摘 要】我國打擊樂器的運用比較廣泛且種類繁多,即使屬于同一類的樂器,由于其表現(xiàn)內(nèi)容、所處地域和形制的不同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音色。如果在打擊樂中運用多種不同的演奏方法,則會使打擊樂擁有更加豐富的音響效果與多變的音色。打擊樂在橫向和縱向上的“點狀”音色效果正是由這種多音色的交織與組合構(gòu)成的。本文首先分別闡述了打擊樂和“點狀”音色的概念,其次列舉了打擊樂的不同分類并對打擊樂進行了音色分析,然后對戲劇譜例進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民族樂團中對于“點狀”音色的處理,希望對在我國打擊樂中更好地運用“點狀”音色能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中國打擊樂;演奏;點狀音色;技法
中圖分類號:J63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3-0062-02
我國民族器樂演奏與西洋音樂相比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演奏家們在完成譜面的同時,還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時不時地加入許多技巧,對旋律進行“潤色”。橫向音色的連續(xù)性通常會因為加入的不同技巧而被切斷。橫向音色隨著不同的技巧在演奏一首作品的過程中變換得越快,其遷換也就越快。我們在聽一首民族器樂作品時會發(fā)現(xiàn),它在橫向上已構(gòu)成了音色上的點狀效果并且由許多不同的音色串聯(lián)而成,這就是我們本文中所要研究的“點狀音色”在我國打擊樂中的具體表現(xiàn)。
一、什么是打擊樂
自鳴樂和膜鳴樂器是兩大打擊類樂器的分類:上面覆蓋著一層膜,通過打擊膜而產(chǎn)生聲音的為膜鳴樂器,比較常見的有定音鼓、小鼓、大鼓、康加鼓、邦哥鼓鈴鼓等;自鳴樂是指自己就可以發(fā)聲的樂器,比較常見的有鋼片琴、木琴、馬林巴、顫音琴、管鐘、木魚、三角鐵、吊鈸、揚琴、鈸、鑼、編鐘、鈴鼓等。有些打擊樂器不僅僅能產(chǎn)生節(jié)奏,還能作出旋律和合聲的效果,因此打擊樂器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十分廣泛。打擊樂器不管是在各類戲劇戲曲還是民族管弦樂隊亦或是群眾性質(zhì)的秧歌、慶祝和舞獅等活動場合都會出現(xiàn),其中的區(qū)別我們很難敘述完整,因此本文僅對打擊樂器組合后產(chǎn)生的點狀音色效果和打擊樂器的音色部分進行分析[1]。
二、什么是“點狀”音色
由于不同技巧的加入和交替使用,在一件或多件樂器在演奏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的音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點狀”音色。由多種不同的音色并置而成的樂段或樂章,在我們的聽覺上卻好似完整。這種不同音色的交替如果從音色的角度進行分析構(gòu)成了大小不同的音色點和音色塊,這就是我們在本文中所要分析的“點狀”音色現(xiàn)象。
三、打擊樂的不同分類和音色分析
對于打擊樂的劃分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大體上可以從以下三個不同的角度來對其進行劃分:第一,按照打擊樂的音高來進行劃分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不定音類與定音類兩大類,其中不定音類有音高之別;第二,按照打擊樂的音質(zhì)特性來進行劃分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石頭類、竹木類、金屬類和皮革類等四大類;第三,按照打擊樂的演奏方法和音響效果來進行劃分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鑼類、鼓類、板類和鈸類等四大類。從對前人的組合形式與作品進行分析的結(jié)果來看,這三種是最為常見的對打擊樂進行劃分的方法,因此本文在進行敘述時也按這種劃類方法。
竹板、南梆子、木魚、拍板和梆子等是對板類的打擊樂器進行的細分。鼓類的打擊樂器中又可細分為小鼓、單皮鼓、排鼓、大鼓和定音鼓等;鈸類的打擊樂器中又可細分為水鈸、小鈸、大鈸和中鈸等;鑼類的打擊樂器中又可細分為包鑼、獅鑼、小鑼、大鑼和云鑼等。打擊樂的眾多組合形式中,秧歌鑼鼓、戲劇鑼鼓、舟山鑼鼓、潮州鑼鼓和西安鼓樂等是最具代表性和最為精煉的組合。
有些樂器如云鑼、排鼓和民族定音鼓等雖然屬于可定音的樂器,但是因為其發(fā)音短促、或者是音域和音數(shù)不夠而很難完成一首有音高變化的作品,因此無音高樂器是我國打擊樂器的主要類型。音高的變化并不是這些打擊樂器的特點,它們演奏技巧的多變性所形成不同音色的轉(zhuǎn)換和在縱向上多種不同音色的復(fù)合和力度上的變化,構(gòu)成了音樂進行中縱、橫向的“點狀”音色效果[2]。
以我國的大鼓為例,其本身的音色具有圓潤、渾厚的特點,在演奏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用不同材料的鼓棒和改變演奏法來使音色發(fā)生相應(yīng)的變化。我國的大鼓在演奏方法上也有擊鼓邊、擊鼓心、悶擊、滾奏、搖擊、壓擊、滑奏等不同的演奏方法。在合奏馬圣龍、顧冠仁作曲的《東海漁歌》時,我們可以在鼓面上裝上一個滾奏時鐵筒在鼓面上來回滾動的小鐵筒來表現(xiàn)出風(fēng)浪聲,聲音時輕時響,時高時低,音色極具變化。
因各種鈸類樂器厚簿和碗的大小不同以及鈸的大小不同,因此其音色也就不同。鈸類樂器演奏法上又分為震音、邊擊、平擊、磨擊、悶擊等手法。在以不同的奏法演奏鈸類樂器時,加以不同音色的鈸進行交織演奏,就可以得到一幅縱橫立體的音色圖畫。
安志順作曲的打擊樂合奏《鴨子拌嘴》中,為了生動地描繪出群鴨之間爭吵的有趣場面,正是運用了音色厚實的圪塔鈸、明亮音色的水镲和音色清脆的小镲并以側(cè)擊、邊擊、悶擊和平擊等多種音色。在湘、鄂西土家族音樂“打溜子”中這種不同奏法、不同形制的縱橫運用也被廣泛地采用[3]。
我國打擊樂器中種類較多的樂器之一就是鑼類,由于表達內(nèi)容的不同、組合形式不同和演奏對象不同,所使用的樂器差異也就較大。除了重擊與輕擊與所產(chǎn)生的音色差異較大外,其演奏手法的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的音色。安志順作曲的打擊樂曲《老虎磨牙》的前奏中,為了對山林的荒涼氣氛和老虎的威風(fēng)進行烘托,就運用了風(fēng)鑼、大鑼等不同形制的鑼以弱奏、強奏、平擊和滾奏等不同的演奏力度和技法來進行演奏。該曲主要以滾奏、大鑼、座鼓為背景,木魚的高低、木魚的擊奏和上下刮奏緊跟著拍板的符點十六分音?!包c狀”音色在這種音樂進行中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把譜例中的每一個色彩點都被我們看成不同音色的話。與此同時,在《老虎磨牙》的87—114小節(jié)座鼓聲部中以不同的演奏交替使用在同一個樂器上而帶來的不同音色的交替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四、戲劇譜例分析
不管是民間擊樂間的相互合奏還是戲劇中的鑼鼓曲牌,我們都知道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們都有一個綜合的單行譜,即鑼鼓經(jīng)。鑼鼓經(jīng)相當于各聲部的壓縮和綜合,可以反應(yīng)出樂曲的各聲部進出的位置和基本輪廊,除此之外鑼鼓經(jīng)還可以反映出音樂進行中大致的演奏力度,但是各個聲部的每一個音卻不能準確反應(yīng)??焖俚囊羯袚Q在樂曲進行中所帶來的“點狀”型態(tài),我們不難通過這些鑼鼓經(jīng)看出來[4]。
我們通過對上述以大鑼為主的曲牌、以鈸為主的曲牌和以小鑼為主的曲牌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它們多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為主,節(jié)奏并不復(fù)雜,它們各種不同的音色組合才是真正復(fù)雜多變的。樂曲大多數(shù)都為復(fù)合音色,只有第一小節(jié)是單一音色,而色彩斑斕的音響效果正是這些各種不同的復(fù)合音色造成的,進而音色織體上形成了點狀特征。
五、民族樂團中的“點狀”音色處理
我們之所以要從音色的角度來分析這種似乎習(xí)以為常的音樂,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認知并運用它們,除了在打擊樂組合中熟練運用,還要學(xué)會進行思維轉(zhuǎn)換,將其運用于別種形式的樂隊寫作和配器之中。
綜上所述,通過列舉我國打擊樂的不同分類并對打擊樂進行音色分析,本文敘述了由于不同演奏法的交替使用和各種樂器間的不同音色使音樂變得更具生命力。同時由于多種技法的加入和多種音色的復(fù)合,音色在縱橫向上被切割,形成了音色上的“點狀”效果,從而形成了我國音樂獨有的特色。
參考文獻:
[1]毛云崗.探究笛子“點、線”音色的技巧風(fēng)格及掌控要領(lǐng)[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10,28(04):146-150.
[2]李復(fù)斌.琵琶演奏中的“點狀音色”[J].星海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08(03):101-104.
[3]李復(fù)斌.“點狀”音色在中國打擊樂中的表現(xiàn)[J].黃鐘.武漢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01(01):107-110.
[4]李復(fù)斌.關(guān)于民族樂器演奏中“點狀音色”的分析[J].黃鐘.武漢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00(S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