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炯權
1949年8月4日,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毅然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領銜在長沙通電全國宣布起義。次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自長沙小吳門入城,湖南和平解放。
湖南和平解放是繼北平之后全國第一個省級政權的和平更替,意義深遠。重溫70年前湖湘兒女浴血奮斗的歷史,領略70年后三湘大地的富饒與美麗,展望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偉大復興。
筆者通過采訪湖南桂東縣和長沙市,以親歷者的講述回憶70年前老百姓迎接解放軍進城接管政權的故事以及兩個城市70年的巨變。
“桂東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一線猿猱路,險如蜀道難……”地處湘粵贛邊界的桂東縣,是原中央蘇區(qū)縣和紅軍長征的首發(fā)地,也是《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頒布地。
1949年6月16日,被關押和軟禁了一段時間的桂東游擊隊女戰(zhàn)士易英終于獲得了自由,聽到了縣城內外老百姓的歡呼聲與鑼鼓聲。這一天,桂東宣告解放,成為湖南省第一個解放的縣。易英的丈夫郭名善,就是解放了桂東的粵贛湘邊區(qū)人民解放總隊北上先遣隊的隊長。
日前,易英老人在長沙的女兒家中,向筆者講述了70年前那段血火新生交織的往事——
>>易英回憶與丈夫郭名善參加游擊隊、解放桂東那場血與火的歷史 作者供圖
>>1952年,易英和丈夫郭名善合影。 作者供圖
我和郭名善都是桂東縣沙田鎮(zhèn)人。1947年10月,他在中共五嶺地委領導下,在老家龍頭村宣布武裝起義,建立桂東游擊隊。這一年,我與他結為夫妻,并跟隨他參加了游擊隊。11月,他帶領起義隊伍開赴五嶺地委和粵贛湘邊區(qū)人民解放總隊駐地——廣東南雄的洞頭進行整訓,隊伍改編建制為粵贛湘邊區(qū)人民解放總隊北上先遣隊,他擔任隊長。12月隊伍返回桂東開辟湘南游擊區(qū),組織群眾開展“三抗”斗爭。國民黨反動派氣急敗壞,對他們進行瘋狂清剿。
抓不到游擊隊員,清剿隊便抓了郭名善6名親屬關押在牢房里。我在一次轉移時也被清剿隊發(fā)現(xiàn)抓去了。后來老的小的都生病了,我們才被轉到郭家祠堂軟禁。有一天,我趁著夜色偷偷地溜回了外婆家。可剛踏進家門,就被國民黨桂東縣長夏三杰帶著大批軍警包圍了起來。夏三杰以為我偷跑出來和郭名善及先遣隊游擊隊員取得了聯(lián)系,所以事先設下陷阱。沒有抓到郭名善和先遣隊游擊隊員,夏三杰氣急敗壞地對我吼道:“再亂跑,就把你關回牢里!”
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先后部署的三次“清剿”,郭名善帶領北上先遣隊游擊隊員和群眾一起組織武工隊,與國民黨清剿隊進行殊死搏斗,最終取得勝利。到1949年年初,武工隊已具有5個大隊和桂東周邊各縣的8個武工隊,人數(shù)達2000多人,另外還有近3000人的農民武裝常備隊。
>>1949年北上先遣隊合影(右一郭名善) 作者供圖
1949年6月初,根據(jù)中共中央南方局要求,五嶺地委指示北上先遣隊盡快解放桂東,為人民解放軍大軍南下鋪平道路。6月6日,北上先遣隊占領沙田,成立沙田辦事處。6月10日,北上先遣隊在沙田墟榮順館開會,研究制訂攻打桂東縣城的方案,并對國民黨桂東當局送達敦促其投降的信件。鑒于先遣隊兵臨城下,國民黨桂東當局只得組織一個11人的和談代表團前往沙田談判。為迫使敵人盡快投降,6月13日,北上先遣隊在沙田舉行攻城誓師大會,1000多人分東、中、西三路進擊。
北上先遣隊向桂東縣城進軍時,在普樂苦株橋遇到國民黨談判代表團。1949年6月14日,和平談判在寨前墟一個叫“永順隆”的客棧里舉行,達成的協(xié)議主要內容有:采用和平方式解放桂東,如果遇到阻撓,北上先遣隊將訴諸武力解決;全部解除國民黨桂東當局原有縣、鄉(xiāng)武裝,各種武器彈藥及軍用物資一律集中于指定地點,聽候北上先遣隊接收,不得有任何藏匿、轉移和破壞……協(xié)議一式三份,雙方代表簽名蓋章。在和談當天晚上,夏三杰囊括全部公款,帶著少數(shù)親信和桂東自衛(wèi)部隊40多條駁殼槍,連夜逃往城外。國民黨桂東縣政府自衛(wèi)隊隊長胡洪和警察局局長鄧偉被圍困在城內,全軍覆沒。
1949年6月16日8時許,北上先遣隊迎著燦爛的陽光,邁著雄健的步伐,在桂東縣城老百姓的歡呼聲、鑼鼓聲和爆竹聲中開進縣城。縣城國民黨軍警官兵在中心體育館整隊集合,槍支彈藥擺放在體育場和警察局兩地,共計長槍785支、輕機槍4挺、子彈30000多發(fā)、手榴彈2100多枚,由郭名善等人率部統(tǒng)一接管了桂東縣政權。至此,桂東和平解放,成為湖南省第一個被解放的縣。
1949年8月5日,一支浩浩蕩蕩的解放軍隊伍從長沙郊區(qū)東屯渡渡口進城。為了迎接解放軍,渡口兩岸老百姓拆下自家門板搶搭浮橋,鋪就進城的便捷通道。長沙和平解放,自此翻開嶄新歷史篇章。
近日,長沙市芙蓉區(qū)東屯渡街道金科社區(qū)九旬老黨員曾干龍作為當年見證人,向筆者講述了70年前長沙東屯渡老百姓搭浮橋迎接解放軍進城的故事——
1949年7月29日,一個名叫孔福生的地下黨員來到東屯渡,用快板、順口溜等形式進行宣傳,組織居民歡迎人民解放軍進長沙城接管人民政權。當時我剛滿20歲,是地下黨黎托支部外圍組織“財神會”成員。得知解放軍定于8月5日從東屯渡進城后,地下黨組織與當?shù)厝罕娚塘繘Q定,搶搭浮橋歡迎解放軍進城。
當時的東屯渡只有9條筏子。國民黨部隊撤離時,曾草草搭建了一座浮橋,但走后又將其拆除,只留下了幾塊木板。從8月2日起,我們100多個熟悉水性的群眾在地下黨的統(tǒng)一組織下開始搭浮橋。浮橋長300米,每人分段包干,水性較好的我責任區(qū)在河中間。搭浮橋基本上是在水里游來游去,我們都是打著赤膊,因為在水里泡得太久,手上的筋都暴了起來。我們首先把筏子橫排,然后用木頭、馬釘把筏子一一連接起來,上面再鋪上門板。由于材料不足,群眾踴躍捐獻家中的門板,一戶姓曾的人家把六扇門板都搬了出來。當時瀏陽河兩岸,家家戶戶的門板包括臥室的門都拿去搭浮橋了。我剛結婚不久,大家提出留下我臥室的房門,但被我拒絕了:“別人都把門板拿出來,我怎么好意思一個人留著?”
8月5日,解放軍部隊抵達瀏陽河東岸,準備過到西岸進城。因為浮橋搭在筏子上,部隊經(jīng)過時橋有些晃。我們這些參與搭橋的小伙子紛紛跳進河里,分立浮橋兩側,用肩膀做支撐,雙手死死護住晃動的浮橋。水都淹到脖子下了,但沒有一個人動,堅持在河里泡了幾個小時,一直堅持到部隊全部過河。我們從水里上來后,部隊首長和戰(zhàn)士們都過來和我們握手,連聲說:“你們辛苦了!”我們就齊聲回答:“你們辛苦了!”70年過去了,這個場景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
>>70年前老百姓搭浮橋迎解放軍進城的瀏陽河上,如今建起一座新景觀橋——漢橋。 作者供圖
解放軍的嚴明紀律令我印象深刻。渡口邊有棵大樟樹,解放軍進城后,居民們在樹下端茶送水,迎接親人到來。從此,這棵百年古樟被稱為“迎解樹”。解放軍喝下了長沙鄉(xiāng)親挑來的茶水,但沒一人走進居民的房屋,而是靠在岸邊歇息。渡河進城的過程中,戰(zhàn)士們安靜而友善,以至于第二天早上有些居民還不知道解放軍已經(jīng)進城了。
70年前,桂東縣和長沙市還籠罩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中,城市面貌落后,老百姓窮困潦倒。70年后,和諧的陽光照耀在這片紅土地上,兩地舊貌換新顏,人民群眾過上了幸福生活。
易英告訴筆者,桂東這個革命老區(qū)過去基礎比較弱。如今在國家旅游業(yè)發(fā)展和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桂東成為湖南第一個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桂東政府網(wǎng)2018年12月的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從經(jīng)濟總量上看,1978年桂東全縣地區(qū)生產總值2198萬元,2017年地區(qū)生產總值達到35190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翻了12.6番,增長160倍,年均遞增13.5%;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1978年只有157元,2017年達到13953元,增長了88.9倍,年均增長11.9%……
解放后曾長時間在桂東生活的易英,對桂東70年的變化感慨萬千。她說,桂東這個湖南海拔最高的縣城,如今高樓林立,綠化風光與人文資源共旖旎。縣城及周邊的工農紅軍革命紅色紀念館、紅六軍團誓師西征紀念地、頒布《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改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第一軍規(guī)廣場、鄧力群故居等紅色景點,成為游客心中最美的風景。晴暖天氣,居民攜家?guī)Э?、扶老攜幼到城南生態(tài)園游玩,快樂、幸福寫在臉上。傍晚時分,山那邊的晚霞、漚江上的九曲橋、建筑外墻組合燈光、大紅燈籠等交相輝映,把山城裝扮得五彩繽紛。
>>曾干龍在“迎解樹”下給年輕人講70年前的往事 作者供圖
湖南和平解放70年來,省會長沙的發(fā)展變化更是讓人驚嘆。今年5月10日上午,一場以“回憶光榮歷史·珍惜幸福生活”為題的主題黨日活動,在芙蓉區(qū)東屯渡街道金科社區(qū)舉行。當年曾見證歷史的老黨員們齊聚瀏陽河邊的解放廣場,圍坐在“迎解樹”下,向年輕黨員們講述70年前激動人心的時刻,暢談家園變遷。
“講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東屯渡的變化,那真是翻天覆地?!崩宵h員章國華打開了話匣子。他說,70年前東屯渡一帶還屬長沙市城郊,居民都以種田為生?,F(xiàn)在這里已延伸為市區(qū)中心地帶,農民變成了市民,成了上班族或生意人。解放前由于缺乏水利設施,每逢干旱時要靠水車灌溉,而到汛期幾乎年年倒垸,老百姓苦不堪言。1958年,瀏陽河邊建起了排灌站,從此水旱無憂?!案庇^的變化是‘住’?!闭聡A說,“以前家里五六口人擠在十多平方米的土磚屋、茅草屋里,如今,房子大了、環(huán)境好了,還有電梯,別提多方便了?!?/p>
“我住在東屯渡幾十年,以前附近沒有雜貨鋪,哪怕買根火柴也要走好幾里路。如今樓下就有便利店,附近還有大超市,想買什么都很方便?!?4歲的廖映姣接過話頭。令她最為感慨的是“婦女翻了身”,“以前只有地主的孩子能上私塾,解放后老百姓都可以上學了”。
“70年前我們進城只能坐渡船,如今瀏陽河上修了幾座大橋,出行十分便捷?!碑斈暧H眼見證解放軍進城的老黨員曾干龍,對屋門口的交通變化感受最深。他說,20世紀60年代遠大路瀏陽河大橋建成,是當時長沙城東瀏陽河上的第一座大橋。2014年,這座橋入圍長沙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后來,瀏陽河上又建起了人民路橋、紅旗路橋、營盤路橋等多座大橋。
今年2月,長沙首座跨河人行景觀橋——漢橋也正式開放迎客,成為點綴在瀏陽河上的又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