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佩昌
在法國,有些咖啡店里的咖啡價格是和禮貌掛鉤的,越禮貌,價格越便宜:
“來一杯咖啡”——7歐元。
“請給我一杯咖啡”——4.25歐元。
“您好,請給我一杯咖啡”——1.3歐元。
在歐洲喝過咖啡的人都知道,一杯咖啡的正常價格其實就是1歐元多點,頂多3歐元。換言之,1.3歐元不過是正?;蛏晕⒈阋它c的價格。當然,特定場合或高檔場所的咖啡也很貴,另當別論。我怕有人抬杠,所以特意加了這句話。法國咖啡館這樣規(guī)定,并不是有意讓不禮貌者多付錢,而更多是對客戶的提醒:即便是為你服務的咖啡館員工也需要得到尊重。因此,正常價格的咖啡需要匹配上正常的禮貌語言:“您好,請給我一杯咖啡”。
多禮的歐州
別以為多禮的現(xiàn)象僅僅存在于法國,其實在歐美國家,包括日本也大體如此,無論是陌生人還是熟人之間,語言上是很講究的。
例如在公共汽車上,“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經常能聽到。讓女士先上車:請!女士也必有回應:謝謝。有人從旁邊經過,盡管只是側身一下,對方也會說:“謝謝”。當車輛搖晃,不小心輕微觸碰了別人一下,肯定會聽到一聲:對不起。如果有人為別人拉門或讓對方先進電梯,必然會聽到一聲:謝謝,而不可能是揚長而去。
德國更有意思,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之間,只要聽到有人打噴嚏,旁邊一人肯定會自然冒出一句:“Gesundheit”(祝您健康)。吃飯的時候,還沒有動刀叉,相互間一定會說:“Guten Appetit”(祝您胃口好!)或者“Mahlzeit”。我剛去德國的時候很不習慣這些禮節(jié),感覺有些莫名其妙。
曾經在德國家庭住過一段時間,有幾個細節(jié)震撼了我:德國人之間,即便是夫妻也客氣得不得了:每當妻子遞給丈夫一把刀叉,丈夫會說:“danke!”(謝謝),反過來亦如此。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在家做家務。吃完晚飯,丈夫必定感謝妻子,并夸獎這頓飯如何好吃、如何美味:“gutes Essen,oder,sehr lecker”。剛開始聽得有點雞皮疙瘩,覺得這樣太假了。后來發(fā)現(xiàn)普通的家庭均如此,這是正常現(xiàn)象,入鄉(xiāng)隨俗,慢慢適應。
人際關系更需要美
可見,德國人之間,已經不僅是禮數(shù)周到,簡直是到了禮節(jié)繁瑣的地步。到底德國人是咋想的呢?就此與人際溝通專家斯蒂芬(Stephan Landsiedel)進行了交流。在他看來,德國人之所以如此注重禮數(shù),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層次的需要。
首先是尊重的需要。對他人的尊重主要體現(xiàn)于語言和行為,而更多的是表現(xiàn)在語言上。恰如其分的語言會令人產生愉悅感,而禮貌性的語言則使人感受到尊重。正所謂,禮多人不怪。
其次是消除沖突的需要。禮貌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當人與人之間以禮相待的時候,就會感受到對方的友好和善意,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沖突。
第三是守住個人空間的需要。每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都需要保持應有的個人空間。如果關系過于復雜或過于親密,個人空間就會受到侵犯。隨之而來就是各種騷擾甚至矛盾,讓人防不勝防。通過禮貌的方式,把人際關系的距離拉開,或者是劃上一條紅線,提醒他人注意,這條線不可逾越!
第四是人生美學的需要。生活需要美,環(huán)境需要美,而人際關系更需要美。美的創(chuàng)造需要在語言和行動上予以體現(xiàn)。禮節(jié),其實就是講究禮的儀式。良好的禮儀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修養(yǎng),激發(fā)人們對美的暢想和追求。
禮數(shù)體現(xiàn)人的素養(yǎng)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并不缺乏禮的文化傳統(tǒng)。早在周朝就有了“周禮”,春秋時期的孔子更是不遺余力地宣揚“禮”的重要性??上?,隨著時代的變革和價值觀的變遷,盡管“禮”字還存在,但“禮數(shù)”卻越來越不講究。大聲說話無所畏懼、遲到不以為然、不守承諾不以為恥、借錢不還居然理直氣壯等等。
這些現(xiàn)象看似和“禮貌”沒有直接關系,但往下深究,禮數(shù)實際上就是素質、教養(yǎng)的問題。
如果講究禮數(shù),你就會顧及他人的感受,不會大聲說話,不會隨意遲到,不會踐踏承諾,不會借錢不還。對于上述問題,在一個特別注重禮數(shù)、彬彬有禮的人看來,不僅是匪夷所思,甚至是令人震驚的野蠻行為。
一個缺乏禮數(shù)的人,往往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野蠻,甚至認為理所當然。尤其是關系越親近,越是野蠻無禮,例如晚上十二點后打電話。老家有一個親戚,每次喝完酒必定給我打電話,不管是工作時間還是深夜。他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找個信賴的人傾訴??伤麖膩頉]有考慮是否對他人構成了騷擾。
借錢的問題也和禮數(shù)有關。一個不講禮的人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完全不顧及別人的處境及感受,張口就來,伸手就要。試想,如果是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怎么可能會如此自私?你難道沒有想到,其實別人也有自己的困難?即便別人有錢,也是辛苦掙來的,并不是像銀行一樣吃固定利差,更不像高速公路那樣設卡就可以坐地收錢。
失禮引發(fā)諸多問題
生活中的很多矛盾其實也是和缺乏禮數(shù)有密切關系。一位朋友動不動抱怨:兒子經常伸手要錢,母親則經常折騰她。家里請了保姆,母親卻不讓保姆為自己服務。晚上十點鐘回到家,盡管累得精疲力竭,但母親依然要求她幫洗頭,干這干那。她問:為何不讓保姆做?母親回答:我就是不想讓她做,沒有理由。
我告訴這位朋友: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并不是母親的錯,而是你的問題,因為你沒有在兒子或母親的面前講究必要的禮數(shù),也就是沒有在你們之間劃上一條紅線。他們不知道或沒有意識到,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的。如果想增加親情,完全可以用別的方式,比如陪她聊一會兒天,沒有必要通過勞動的形式或任性來增加親情。為了親情而完全沒有距離,導致家庭類似諸多問題的發(fā)生。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情況:每當親友為你做了點什么事情,如果你說聲謝謝,他們就會生氣,認為是應該的,這么客氣,豈不是見外了?在德國人看來,無視別人的好意,連語言上的回應都沒有,無異于野蠻人。如果連語言上的尊重都沒有,很難想象這個人在行動上也會尊重他人。不少中國人認為,這是文化上的差異,不要拿德國來做對比。難道這真的是中國文化?值得存疑。如果的確是中國文化,我想這也是文化中的糟粕,不要也罷。假使我們以這樣的“文化”來與外界相處,展現(xiàn)于世界,給我們帶來的必定是誤解和鄙視。
喝酒更是講究禮數(shù)的場合,這方面中國人其實不缺。中國酒文化可謂博大精深,而且各個地方各有特色,尤其是河南、山東,勸酒的招數(shù)和禮數(shù)讓人無法招架、無法拒絕。我本人不會喝酒,但為了賣酒只好拼命。不過,拼酒終究難以長期應付下去,還是回歸寫作為好。以文會友,以酒為媒,結交同道友人,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