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韓仕
(汕頭市澄海蘇北中學 廣東 汕頭 515829)
原始問題,是指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未經出題者越俎代庖式加工的典型物理問題,它只是對現象進行了描述,保持著現實生活中物理情景的“原汁原味”.與原始物理問題對應的是習題,習題則是經過編制者簡化、抽象等處理并在設定的條件、范圍內的半成品作業(yè)[1].原始問題與物理習題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原始問題與物理習題的關系
作為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科學思維”,是從物理學視角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guī)律及相互關系的認識方式,是基于經驗事實建構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過程,是分析綜合、推理論證等方法的內化,是基于事實證據和科學推理對不同觀點和結論提出質疑、批判,進而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的能力與品質[2].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chuàng)新是構成科學思維的4個要素.將原始問題轉化為物理習題,或將物理習題還原為原始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下面以電磁感應中“單桿+雙軌”模型為例,從科學思維視角探討如何從原始問題走向物理習題.
電磁炮是未來戰(zhàn)爭的新型武器之一,它是一項高新科技,是一種高速拋射彈體的裝置.它主要用來攔截和轟擊高速飛行的飛機、導彈、運載火箭等,也可用來發(fā)射衛(wèi)星以及其他航天器.軌道式電磁炮發(fā)射裝置是由兩根平行的金屬軌道和一個發(fā)射物組成,其實物如圖2所示.發(fā)射物(如炮彈)是導電體,它與兩根軌道接觸,可在軌道上自由滑行,電流從一根軌道流經待發(fā)射物再流向另一根軌道.這樣兩根載流軌道在周圍產生磁場并與載流發(fā)射物相互作用,產生電磁力來推動發(fā)射物.電流越大,產生的電磁力越大,得到的加速度就越大,從而使發(fā)射物高速飛射出去.另外,軌道也可用多級來連接,以增大出口的速度.試結合有關的物理知識設置并估計相應物理量,如發(fā)射物(炮彈等)的速度.
圖2 軌道式電磁炮發(fā)射裝置實物圖
教師在課堂上拋出“電磁炮”這樣一個原始問題時,學生非常困惑.其思維的障礙在于:這個問題怎么連一個具體數字都沒有?學生由于受傳統(tǒng)學習思維慣性的影響,已經習慣于平常的習題中已知量都是明確給出的.而在這個原始的物理問題中,學生找不到現成的物理模型,也沒有類似的題型作為借鑒,需要自己通過多方面的分析推理,選擇有用信息抽離出物理模型,設定和估計解題所需的各個物理量,最后選取公式、推導演算,才能得出答案.圖3為原始問題解決的基本流程示意圖.由該圖可以看出,一個物理問題的解決大致需要經歷3個過程:第1步,發(fā)掘現象中蘊藏的信息,并用物理學的語言進行描述,即認識問題;第2步,丟棄跟問題無關的次要信息,通過簡化、抽象、設置物理量后轉化為物理模型,即物理建模;第3步,基于物理模型選擇合適的物理定律、公式,利用數學工具經推導演算得出最終結果,即推導演算[3].
圖3 原始問題解決的基本流程
這3個過程,思維是螺旋式上升的,可以看出,從原始問題走向物理習題,關鍵的步驟在于建構物理模型.模型建構作為一種認識手段和思維方式,是根據研究問題和情境,在對客觀事物進行抽象和概括的基礎上構建易于研究的、能反映事物本質特征和共同屬性的理想模型、理想過程、理想實驗和物理概念的過程.建構模型有助于幫助學生抓住事物的關鍵要素,加深對概念、過程和系統(tǒng)的理解,形成系統(tǒng)思維[4].
由于長期以來學生接受的是習題訓練,對原始問題的解答找不到切入點,尋不到解題思路.在原始問題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引領學生經歷其解答過程,引導其建構物理模型,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是必要的.可從以下4個方面切入.
科學研究的過程是一個沿著一定的思維路徑不斷向前探索的過程.聚焦到高中物理中,有這樣一條圍繞“力與運動”關系的研究問題的一般思維路徑:確定受力對象(研究對象)→受力分析(關注力學量、電學量)→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研究功能關系,這樣的分析推理路徑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適時顯現,以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維.
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提供電磁炮的相關背景資料(文字、視頻、圖片等)供學生閱讀(也可提醒學生上網自行查閱資料或一些相關參數),引導學生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分小組討論,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學生分析、討論、爭辯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思維不斷沖突、碰撞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質疑、批判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激活思維.
提出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生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逐步明晰起來,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圍繞“力與運動”關系的思維路徑,提出以下6個階梯性問題,促使思維進階.
問題1:研究對象(炮彈)的形狀怎樣?能否簡化?
問題2:電磁炮的關鍵在于如何發(fā)射,其動力來源在哪里?
問題3:磁場從哪里來? (從軌道的電流中產生)電流周圍的磁場是否變化?
問題4:導體運動過程除電磁力外,還受哪些力作用?
問題5:導體運動過程中是否會產生電動勢?對電流會產生什么影響?
問題6: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導體在運動中能量是如何轉化的?
為了解決上面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而啟發(fā)引導:科學家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經常運用理想化等效處理的科學思維方法對一些問題進行簡化,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事物本質特征,逐步抽象出物理模型,我們也可加以嘗試.通過顯化、運用物理思想方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具體可進行以下5次等效處理:
第1次等效處理: 將炮彈視為長方形導體或滑塊,進而等效為金屬桿或金屬棒(這是在研究物體運動時一種常用的等效方法);
第 2次等效處理: 由于炮彈的長度較小,可將炮彈所處區(qū)域磁場簡化為勻強磁場,從而忽略磁場的變化;
第3次等效處理:將平行金屬導軌由斜面理想化為沿水平方向固定,忽略重力在金屬導軌方向上的分力;
第4次等效處理:將炮彈視為可沿導軌無摩擦滑行,從而忽略摩擦力;
第5次等效處理:導體運動過程會產生反電動勢,對原電流造成削弱的作用,但由于電源提供的電流極大,導體運動過程產生的反電動勢比電源電動勢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計.
經過以上5次理想化等效處理,就得到了一個處在勻強磁場中水平導軌上運動的“單桿+雙軌”模型(電動型).(如圖4:電磁炮問題的3次抽象)
圖4 電磁炮問題的3次抽象
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在經過一定數量的原始問題的訓練后,教師應該逐漸放手,給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學生才能漸漸地憑直覺去探索正確的解決途徑,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從原始問題走向物理習題,可在習題、原始問題中互相轉換.教師可通過將書本中的習題進行略微改編,如弱化問題條件,使問題的條件多余或不足,或改變問題的設問方式,使問題沒有明確的指向,等等,就將習題轉換成了原始問題.如果在原始問題教學中發(fā)現學生跟不上教師的節(jié)奏,無法依靠自身能力獨立完成解題,則又可通過將原始問題還原成習題以作為鋪墊引導,通過習題這個橋梁來實現難度較大的原始問題的解決[3].
這樣,通過從原始問題到習題和從習題到背后的原始問題的轉換教學,不僅讓學生在逆向思維過程中鞏固了理論知識,訓練了各種思維(尤其是非線性思維)的能力,更能讓學生從這種轉換中了解到物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至現實情境的意識[3].
【例1】電磁軌道炮原理如圖5所示.炮彈(可視為長方形導體)與兩固定平行軌道保持良好接觸且可在平行于軌道方向上自由移動.開始時炮彈在導軌的一端,通以電流后炮彈會被磁力加速,最后從位于導軌另一端的出口高速射出.設兩導軌之間的距離為d,導軌長為L,炮彈質量為m.導軌上電流I的方向如圖中箭頭所示.已知軌道上的電流可在炮彈處形成垂直于軌道面的磁場(可視為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的大小與I成正比.忽略摩擦力與重力的影響.現欲使炮彈的出射速度增加至原來的2倍.理論上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只將軌道長度L變?yōu)樵瓉淼?倍
B.只將電流I增加至原來的2倍
C.只將炮彈質量m減至原來的一半
D.將炮彈質量m減至原來的一半,軌道長度L變?yōu)樵瓉淼?倍,其他量不變
圖5 電磁軌道炮原理示意圖
答案:B,D.
【例2】“電磁炮”是利用電磁力對彈體加速的新型武器,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等優(yōu)點.如圖6是“電磁炮”的原理結構示意圖.光滑水平加速導軌電阻不計,軌道寬L=0.2 m.在導軌間有豎直向上的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B=1×102T.“電磁炮”彈體總質量m=0.2 kg,其中彈體在軌道間的電阻R=0.4 Ω.可控電源的內阻r=0.6 Ω,電源的電壓能自行調節(jié),以保證“電磁炮”勻加速發(fā)射.在某次試驗發(fā)射時,電源為加速彈體提供的電流是I=4×103A,不計空氣阻力.求:
(1)彈體所受安培力大?。?/p>
(2)彈體從靜止加速到4 km/s,軌道至少要多長?
(3)彈體從靜止加速到4 km/s過程中,該系統(tǒng)消耗的總能量;
(4)請說明電源的電壓如何自行調節(jié),以保證“電磁炮”勻加速發(fā)射.
圖6 電磁炮原理結構示意圖
解析:(1)炮彈受到的安培力為
F=BIL
解得
F=8×104N
(2)由動能定理
可得軌道至少要x=20 m
(3)又
F=mav=at
得
t=0.01 s
發(fā)射過程產生的熱量
Q=I2(R+r)t
彈體的動能
故系統(tǒng)消耗的總能量為
E=Ek+Q=1.76×106J
(4)由于彈體的速度增大,彈體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動勢,電源的電壓應增大,抵消產生的感應電動勢,以保證電源為加速彈體提供恒定的電流,使“電磁炮”勻加速發(fā)射.
上面兩種物理習題的呈現形式,第二種設置參數更接近真實問題的原型.物理習題的解答是原始物理問題解決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習題解答思路對相應的原始問題的解決有啟發(fā)作用.在學生習慣于習題解答,而對原始問題感到陌生的情況下,對某一知識點的應用,可先進行習題訓練,在學生對某類問題的解答積累了經驗,形成明確的解題思路的基礎上,再提交相應的原始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逐步運用分析綜合、推理論證的思維方法,不斷提高解答原始物理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分析處理過程中,經歷物理建模、推理論證和理論計算等科學思維過程,并將力與運動的關系、力學量、電學量、功能關系、牛頓運動定律、能量和動量、運動學知識、電磁學基本原理等高中物理主干知識不斷滲透應用于“單桿+雙軌”模型中,逐步經歷較高層次的思維活動,逐步體驗運用物理思想、觀點和方法解決問題,從而促使科學思維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有過精辟的分析:“很多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形成一種印象,以為物理學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學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學最重要的部分是與現象有關的.絕大部分物理學是從現象中來的,現象是物理學的根源”[5].物理教學要從原始問題出發(fā),將原始問題與物理習題有機結合,以現象為導向,以模型為載體,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又從物理回歸到生活,培養(yǎng)學生提煉模型,分析問題,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發(fā)展科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