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琪涵
枸杞,味甘性平,清熱明目。
母親抓了一把枸杞泡在青花大碗里。清水中,干癟的枸杞逐漸飽滿,紅潤。母親隨手擇出幾枚,遞到我的唇邊,瓷碗中,清水蕩開幾圈漣漪。舌尖上躍動著枸杞的甘甜,還有母親手上那點微涼。
正是黃昏,暮色濃郁,潑開的天光像碗中的枸杞,紅了半邊。母親正在準備晚飯。家中外婆年事頗高,總要吃得清淡些。于是,母親便花了心思把清粥小菜盡量多做出些滋味來。
精致卻不煩瑣,一口鍋,一柄勺,一捧米,一碗水。
碗底的枸杞已經(jīng)舒展開來,清水泛著夕陽的光,母親把水瀝干,加在洗凈的米中——透白的米,鮮紅的枸杞,猶如雪原上燃得正艷的簇簇紅梅,隱隱透著些溫潤的香氣。
母親用筷子輕輕攪拌一番,成簇的“梅”便被“大雪”覆沒,星星點點,難得看見了。香氣倒是如舊的,或許更多了些包容與柔和。
米粒還未成粥時便早已融合了母親的細膩柔軟,在冷冷的冰涼中醞釀著百般溫情。
大火滾著,粥咕嘟著;文火燜著,粥呢喃著,余熱煨著,粥便稠了。
于是粥飯重新被盛進先前裝著枸杞的青花大碗里,厚而濃郁,白里透紅。暮色四合,遠遠地,幾只雀兒撲棱著翅膀回到巢中。母親喚來電視機旁的外婆。四四方方的桌子上,三世同堂,幾副碗筷,幾碗枸杞粥,幾顆流著紅油的咸鴨蛋,再無他物。滿室熱氣裊娜,清香縈繞,外婆有些心切地嘗了嘗,許是太燙了吧,她的臉紅了吧,而母親也紅著臉。我想是霞光,是熱粥的熨帖,抑或是心底流淌的幸福染了這樣的緋色。
粥,冒著一縷熱氣,從遙遠的農(nóng)耕文明縈繞至今。它在平凡瑣碎中被重復了千年,于是成了生活中一枚獨特的烙印。
正如親人的陪伴,初嘗寡淡如水,卻涓涓地溫暖著生命所有的歲月,簡單中卻又透著生活的最真意。
點評:在作者筆下,熱粥不僅能填飽肚子,還融合了母親的細膩,醞釀著百般溫情,在平淡的歲月里,流淌著幸福與溫暖。作者刻畫了一位勤勞能干、關(guān)心子女和孝順老人的母親形象,表現(xiàn)了“親人的陪伴讓歲月靜好”的主題。全文借物寓意,將母親的溫暖寄托于熱粥之上,以小見大,含蓄雋永。文中有許多句子可圈可點。例如,作者把“潑開的天光”比作枸杞,又把“鮮紅的枸杞”比作“簇簇紅梅”,比喻巧妙新奇,彰顯著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再如,作者善于將物與人聯(lián)系起來寫,如“我想是霞光,是熱粥的熨帖,抑或是心底流淌的幸福染了這樣的緋色”。這樣的句子,常常借助想象、粘連等手法,由具體的事物寫到抽象的情感,由物及人,有畫龍點睛之效。(特約教師: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戊戌中學 陳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