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碩 張武元 陸宇燕 孔 平 楊 堯 李丕鵬*
(1.沈陽師范大學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所,沈陽,110034;2.中國人民解放軍61413部隊,襄陽,441101)
大別山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dabieshanensis)隸屬蝰科(Viperidae)蝮亞科(Crotalinae)原矛頭蝮屬,是2012年依據(jù)采集自安徽省大別山區(qū)鷂落坪自然保護區(qū)的1號成年雌性標本命名的新種[1]。在系統(tǒng)發(fā)育上,基于線粒體DNA序列中的12S RNA,16S RNA,ND4,Cytb這4個基因片段對原矛頭蝮屬13個物種譜系關(guān)系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該種與菜花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jerdonii)和鄉(xiāng)城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xiangchengensis)親緣關(guān)系最近,構(gòu)成姊妹群[2-3]。
齊碩等[4]報道河南省駐馬店市發(fā)現(xiàn)大別山原矛頭蝮,證明該種于桐柏-大別山山脈有著更為廣泛的分布。此外,陳壁輝等[5]在《安徽兩棲爬行動物志》中提及安徽大學生物系曾采集到原矛頭蝮屬一待定種,該標本可能為本種的最早記錄,但很可惜如今標本下落已不可考。除此之外,再無該蛇的其他分布記錄。2017年7月,在湖北省隨州市隨縣山區(qū)采集到蛇類幼體標本1號,經(jīng)外部形態(tài)特征鑒定和線粒體Cytb基因序列比較分析,確定大別山原矛頭蝮,為湖北省蛇類新紀錄種,也是該蛇至今被科學記錄的第三個分布點和第一號幼體標本,現(xiàn)予以報道。同時,首次對該種幼年時色斑加以描述。標本現(xiàn)存于沈陽師范大學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所標本館。
大別山原矛頭蝮幼年雌性標本1號(SYNU 170799),于 2017年7月采集于湖北省隨州市隨縣山區(qū)(31°33′37″N,112°55′28″E,海拔160 m)。標本腹腔注射95%酒精后置于75%酒精內(nèi),保存于沈陽師范大學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所標本館。標本量度與鱗被計數(shù)依據(jù)趙爾宓[6]及Huang[1]。
本次采集的大別山原矛頭蝮標本為幼年雌性,體型細長,全長362(302+60)mm。頭呈三角形,與頸部區(qū)分明顯。頭背覆以平滑無棱的不規(guī)則細鱗,左右鼻間鱗前端相接,左右眶上鱗相隔6枚小鱗。鼻鱗具鱗溝,與窩前鱗間隔1枚小鱗。頰鱗1枚,介于鼻鱗與上枚眶前鱗之間。眼中等大小,瞳孔直立呈橢圓形。鼻孔與眼之間有頰窩,眶前鱗3枚,上下并列于眼前上方,最上枚顯著寬于第二枚,最下枚甚小,前接一枚窩下鱗;眶后鱗2/2,位于眼后上角;眶下鱗1枚,位于眼下方。上唇鱗8/8,第一枚略呈三角形;第二枚甚高,入頰窩構(gòu)成窩前鱗;第三枚最大;第四枚位于眼正下方,與眼間隔2排小鱗;第五與其余數(shù)枚上唇鱗較低小。下唇鱗11/11,第一對在頦鱗后相接;1、2、3枚接頷片。背鱗窄長,末端尖出,頸部23行,中段21行,肛前15行,除兩側(cè)緊靠腹鱗的1行較為圓潤、平滑無棱外,其余均為菱形且具強棱。腹鱗181;肛鱗完整。尾下鱗60對。
生活狀態(tài)下,通體灰白。頭背具一略呈“A”形的淺褐色斑,自眼前經(jīng)眼至最后一枚上唇鱗正上方有一與眼平行的棕褐色縱線紋,唇緣色稍淺。頭頸處有一倒“U”形淺褐色斑。背面自頸后至尾末具47對較清晰的棕褐色三角形斑及10個較模糊的棕褐色點狀斑,棕褐色三角形斑沿脊椎正中對稱分布呈菱形或前后相錯形成兩個三角形。體中后段兩側(cè)具一排排列松散的棕褐色斑點。頭腹面污白色散以大量深褐色細沙點;體腹面底色污白色,每一枚腹鱗上具由大量深褐色細沙點組成的不規(guī)則色斑;尾尖顏色稍淺,呈淺黃色。
將保存于95%酒精的肌肉樣品送往上海派森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取DNA、擴增Cytb序列并測序,得到Cytb基因序列1 114 bp。同時從GenBank選取大別山原矛頭蝮正模標本(標本號:AHU 2011-EE-Hp01,GenBank序列號KF003002)Cytb基因全序列,應用軟件MEGA7對Cytb基因序列進行遺傳距離分析,該標本與大別山原矛頭蝮正模標本的遺傳距離僅為0.8%,由此佐證兩者為同一物種。
該幼年雌性在室內(nèi)飼養(yǎng)環(huán)境下主動捕食無蹼壁虎(Gekkoswinhonis)、黃紋石龍子(Eumecescapito)及銅蜓蜥(Sphenomorphusindicus),但對幼年小家鼠(Musmusculus)未表現(xiàn)出取食興趣。
大別山原矛頭蝮是我國的特有物種,此前僅于安徽省大別山區(qū)鷂落坪自然保護區(qū)及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采集到3條標本,分別保存于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標本號:AHU 2011-EE-Hp01;AHU 2012-EE-Hp01)及沈陽師范大學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所(標本號:SYNU 609001)。
在原矛頭蝮屬中,尤其是菜花原矛頭蝮、鄉(xiāng)城原矛頭蝮這兩個大別山原矛頭蝮的姊妹種,幼體與成體具有明顯的體色差異。由于此前獲得的大別山原矛頭蝮均為成體,未有幼體色斑的記載。本次獲得的雌性幼體也具有一些明顯的體色差異,具體如下:(1)本次采集的幼年雌蛇通體灰白,與成體黃褐色的體色差異顯著;(2)本次采集的幼年雌蛇腹面具大量由深褐色細沙點組成的不規(guī)則色斑,而成年標本腹面呈統(tǒng)一的黃白色,不具明顯色斑;(3)另外,該幼蛇尾末端淺黃色,與齊碩等[4]報道采自河南省的成年標本相同,而與尾末端為棕紅色的地模標本具有差異。因此,幼體與成體間的體色差異究竟是個體差異還是受色素沉積影響,還需要有更多的標本參數(shù)支持。
在鱗被方面,除眶后鱗、眶上鱗間隔小鱗以及前段背鱗數(shù)量略有變異外,其余均與模式標本基本一致。
圖1 大別山原矛頭蝮幼年雌性標本 齊碩 攝影Fig.1 Juvenile female specimen of Protobothrops dabieshanensis(Photoed by QI Shuo)a.背面;b.腹面;c1.頭背面;c2.頭側(cè)面;c3.頭腹面;d.尾背面a.Dorsal view.b.Ventral view.c1.Dorsal view of head.c2.Lateral view of head.c3.Ventral view of head.d.Dorsal view of tail
圖2 大別山原矛頭蝮分布圖Fig.2 Distribution map of Protobothrops dabieshanensis
表1 大別山原矛頭蝮模式標本,河南標本及湖北標本的量度與鱗片計數(shù)對比Tab.1 Measurements and scale characters differences between type specimen,Henan specimen and Hubei specimen of Protobothrops dabieshanensis
湖北隨縣位于桐柏山脈南麓屬桐柏-大別山區(qū)[7],此次大別山原矛頭蝮在湖北省的發(fā)現(xiàn),證明該蛇在這一地區(qū)有著更廣范圍的分布。目前,對大別山原矛頭蝮的研究僅局限于分類學方面,且目前已知的4號標本均為雌性,尚未獲得雄性標本,缺乏雄性形態(tài)特征,尤其是半陰莖形態(tài)和體色等方面的信息。今后應加大對桐柏-大別山區(qū)以及周邊地區(qū)的野外調(diào)查力度,進一步探明大別山原矛頭蝮的分布范圍與種群狀況,積極開展相關(guān)生活史及系統(tǒng)分類研究,為保護這一珍稀特有蛇種提供理論基礎(chǔ)。
致謝:感謝湖北博得文斗科技服務(wù)有限公司李辰亮先生在標本獲得過程中提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