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浩 鄧文攸 蔣文妮 吳慶明* 楊士鳳 郭瑞萍 侯佳音 董 石
(1.東北林業(yè)大學,哈爾濱,150040;2.黑龍江新青國家濕地公園,伊春,153036)
觀鳥旅游被認為是一種低碳的生態(tài)旅游模式[1],是生態(tài)文明、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個側面反映[2]。觀鳥旅游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最早源于英國貴族階級,目前盛于歐洲、北美洲、澳洲、亞洲部分區(qū)域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2-3]。我國的觀鳥旅游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旅游報》上首次出現觀鳥旅游一詞[4],這是我國旅游行業(yè)的新方向。進入21世紀,我國的觀鳥旅游呈現出迅猛增長的態(tài)勢[5]。不論是官方觀鳥協(xié)會還是民間觀鳥組織抑或觀鳥人群,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急速遞增。在這種情況下,科學管理我國的觀鳥旅游資源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縱觀跨越我國的3條鳥類遷徙路線上的優(yōu)勢鳥類資源,主要集中于自然保護區(qū)、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2]。我國的自然保護地資源優(yōu)勢明顯,截至目前我國共建立了1.18萬個自然保護地,已超過陸地國土面積的18%[6-7],這種大面積保護情境下,非常需要適時地對相應區(qū)域進行觀鳥旅游資源分析,這利于提前應對未來的觀鳥資源管理和觀鳥群體的驟然出現以及對觀鳥需求的迅速增長。而在這方面的工作,我國學者多集中于某一城市的觀鳥旅游資源[8-23],針對自然保護地角度的鳥類旅游資源的關注相對較少[24-34]。本文于2016-2018年對黑龍江新青國家濕地公園(下文簡稱新青濕地公園)4條觀鳥線路上的鳥類資源進行了監(jiān)測分析。
研究地為新青濕地公園,該公園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伊春市新青區(qū)、小新安嶺腹地,地理坐標為129°31′59″—129°36′41″E;48°11′46″—48°20′45″N。該區(qū)建于2008年,于2009年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白頭鶴之鄉(xiāng)”;2011年通過原國家林業(yè)局審核,成為我國第一家“中國森林認證”試點林業(yè)局。新青濕地公園是該區(qū)兩個自然保護地之一,始建于2007年,被2008年博鰲國際旅游論壇評為最具影響力的濕地景區(qū)之一,2013年成為黑龍江省森工第1家、全國第32家正式授牌的國家濕地公園,2015年晉升為AAA級景區(qū),2017年入選“龍江十大觀鳥勝地”、“龍江十大最具人氣濕地”、“市級生態(tài)道德教育基地”。該公園總面積4 490 hm2,擁有小興安嶺山脈最完整的沼澤、灌叢、森林、河流、湖泊多景觀交錯的典型生境,是眾多候鳥遷徙、停歇的主要棲息地[35]。區(qū)域內共分布有脊椎動物331種,其中記錄到的國家Ⅰ級、Ⅱ級保護鳥類有白頭鶴(Grusmonacha)、東方白鸛(Ciconiaboyciana)、丹頂鶴(Grusjaponensis)、金雕(Aquilachrysaetos)、大天鵝(Cygnuscygnus)、白枕鶴(Grusvipio)、鴛鴦(Aixgalericulata)等。
觀鳥線路的設置以不破壞新青濕地公園自然環(huán)境、不新辟新徑為前提,選擇原有的巡護路作為觀鳥線路。新青濕地公園外形為由南至北漸寬的條帶狀,共有4條巡護路貫穿整個公園(圖1)。其中,第一條巡護路為中部向南延伸,長度約為5.3 km,生境類型以林地為主,伴有少量水域、農田、散居農戶;第二條巡護路為中部從西至東貫穿整個公園,長度約為3.8 km,生境類型以林地和濕地為主,由西向東方向左側為濕地,右側為林地;第三條巡護路的西端與第二條巡護路的近東端相銜接,向東北至公園邊緣,長度約為2.5 km,生境類型以干草甸為主、輔以林地;第四條巡護路位于公園北部,從西緣至公園管理處,含管理處內的所有道路,長度約為6.3 km,生境類型以濕地為主,伴有部分水域、農田、林地。
圖1 新青濕地公園觀鳥線路示意圖Fig.1 Bird watching route in Xinqing Wetland Park
2016—2018年4月末5月初,選擇鳥類遷徙高峰期中鳥類活動高峰的清晨和下午近傍晚時段作為觀鳥最佳時段,具體觀察時間為每天日出與日落之間的時間段(4:00—18:00),多組人員同時對4條觀鳥線路進行信息收集。關于鳥類的種類識別,以最新的鳥類圖鑒和分類名錄為準;對于難以識別的鳥種,通過多人不同角度長時間定點觀察和照片錄像的方式進行綜合識別[36-38]。對于數量,通過直數法進行計數,對于有單只行為活動隱蔽、沒有鳴叫等繁殖行為跡象的個體,通過長時間反復觀察進行確認,一旦確認則以看見1只算1對的方式進行計數。
鳥種數量,以多組疊加為準。不同鳥種個體數量,取不同觀鳥線路上的最大值。
對新青濕地公園內不同觀鳥線路及線路上的不同生境類型(居民區(qū)、林地、農田、濕地、水域)內鳥類群落的基本組成(物種組成、居留型、區(qū)系組成、生態(tài)類群、保護級別)、物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物種均勻度、物種豐富度)及物種相似度分別進行了分析,其中,具體的分析方法如α多樣性的Shannon-Wiener指數和物種均勻度指數等詳細內容參照夏丹霞等和柳毅等[39-40]。
統(tǒng)計結果表明:(1)伊春新青公園4條觀鳥線路共記錄鳥類17目34科105種;(2)物種組成以雀形目Passeriformes鳥類占絕對優(yōu)勢(50.5%),其次為雁形目Anseriformes(11.4%)、鷹形目Accipitriformes(9.5%)、鸻形目Charadriiformes(8.6%),其余目均低于1.0%;(3)區(qū)系組成以古北種最多(68.6%),其余均為廣布種;(4)居留型以夏候鳥為主(48.6%),其次為留鳥(26.7%)和旅鳥(20.0%),其余均為冬候鳥(4.8%)(表1)。
不同觀鳥線路區(qū)域內,鳥類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存在明顯差異(P<0.05):線路4的物種豐富度和物種多樣性最高,其次是線路1和線路2,線路3的物種豐富度、物種多樣性、物種均勻度均最低;不同觀鳥線路間鳥類群落的物種相似度均較低,僅線路1與線路4之間超過0.1,其余均低于0.1,且線路2和線路3的物種相似度為0.0(圖2和表2)。
以濕地與水域為主要生境類型的線路4是新青濕地公園鳥類資源最豐富的區(qū)域,以涉禽、游禽為主的水鳥占絕對優(yōu)勢;其次是以林地為優(yōu)勢生境、伴有水域的線路1和線路2,以鳴禽為主的林鳥占絕對優(yōu)勢。
表1 鳥類群落的基本組成Tab.1 Basic component of avian community
續(xù)表1
續(xù)表1
續(xù)表1
續(xù)表1
注:R示留鳥,S示夏候鳥,W示冬候鳥,P示旅鳥;P示古北種,W示廣布種;*#分別示中國國家Ⅰ級、Ⅱ級保護動物
Notes:R,S,W,P in the column “residence type” mean resident bird,summer resident bird,winter resident bird,passage migrant bird.W,P in the column “avifauna” mean widespread species and palaearctic realm species,respectively.In “species” column,* and # mean the protection Ⅰand Ⅱ grade according to List for the Wildlife of State Prior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
圖2 不同觀鳥線路鳥類群落的物種多樣性Fig.2 Species diversity of avian community in different bird-watching routes
表2 不同觀鳥線路鳥類群落的物種相似度Tab.2 Species similarity of avian community in different bird-watching routes
觀鳥線路區(qū)域內,不同生境間鳥類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存在明顯差異(圖3),林地的物種豐富度和物種多樣性最高,濕地次之,然后是水域和農田,居民區(qū)的物種多樣性和物種豐富度最低;不同生境間鳥類群落的物種相似度均較低(表3),僅濕地與農田間鳥類群落的物種相似度超過0.1,其余均低于0.1,且居民區(qū)與林地、農田、濕地、水域和農田與水域間的物種相似度均為0.0。分析結果直觀顯示出,林地和濕地兩種生境類型的鳥類資源最豐富。
圖3 觀鳥線路區(qū)域不同生境類型內鳥類群落的物種多樣性Fig.3 Species diversity of avian community in different habitat types in the bird-watching route area
關于新青濕地公園觀鳥區(qū)域內鳥類群落的基本組成,上述結果表現出一些規(guī)律。(1)物種組成方面,雀形目、雁形目、鷹形目、鸻形目的鳥類占有優(yōu)勢,這與后面的生態(tài)類群相對應。雀形目是東北鳥類的優(yōu)勢鳥種,林區(qū)是絕大部分雀形目鳥類的優(yōu)勢生境,兩種因素使得雀形目鳥類在該區(qū)域占據優(yōu)勢鳥種。相應地,以雀形目等小型鳥類為食物的鷹形目猛禽也較多。調查區(qū)域具有一定面積的濕地、水域,這為游禽的雁形目和涉禽的鸻形目提供了充足的棲息地。這4目鳥類能占有絕對優(yōu)勢取決于大的地理空間和優(yōu)勢植被生境。(2)區(qū)系組成方面,該區(qū)域位于古北界縱深區(qū)域,這使得調查期間未發(fā)現東洋界鳥種,而觀察到絕大數量的古北界鳥種和一定比例的廣布種。(3)居留型方面,與調查期間具有一定的密切關系,調查時間正是鳥類的遷徙末期和繁殖前期,正是夏候鳥最多的時期。
表3 觀鳥線路區(qū)域不同生境類型內鳥類群落的物種相似度Tab.3 Species similarity of avian community in different habitat types in the bird-watching route area
自然保護區(qū)觀鳥旅游方面的概念,國內最早始于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早在1979年建區(qū)時就已產生該想法,并著手開展觀鳥資源本底調查與評價[34],并在之后陸續(xù)進行了連續(xù)性的分析與評價[30-32],這早于河北北戴河的觀鳥旅游資源開發(fā)[4]。之后,陸續(xù)有云南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qū)、黑龍江安邦河濕地自然保護區(qū)、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遼寧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江蘇鹽城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黑龍江七星河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qū)、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開展了觀鳥旅游工作[24-29,33],不同保護區(qū)通過不同方法分別從不同層面進行了分析評價,有的對轄區(qū)內鳥類資源的基本組成、多樣性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評價,有的結合觀鳥資源與旅游線路對最佳鳥類觀察點、鳥類的形色態(tài)美、觀鳥資源、客源地、觀鳥意愿等進行了評價,有的對觀鳥生態(tài)旅游開展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有的結合GIS進行了最佳觀鳥點、最佳觀鳥資源的精細評價,在不同區(qū)域不同時間觀察到的鳥類資源進行了分析。
此外,也有部分學者通過問卷調查法對觀鳥者環(huán)境友好行為意愿、生態(tài)意識影響、觀鳥者特征[41-43]、觀鳥旅游資源價值、觀鳥旅游環(huán)境承載力、觀鳥旅游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量化分析,研究指出:我國的觀鳥旅游資源豐富,潛在觀鳥市場較大,目前觀鳥群體規(guī)模較小,呈增長趨勢,觀鳥旅游開發(fā)處于初級階段,未來的觀察資源開發(fā)潛力巨大,觀鳥資源管理需要科學指導。
本文基于鳥類群落的基本組成、鳥類群落多樣性、物種相似度等層面對不同觀鳥線路及其觀鳥區(qū)域不同生境間的鳥類資源進行了兩個層面的綜合評價,分析結果直觀顯示出,線路4的鳥類資源最為豐富,以水鳥為主;其次是線路1和線路2的鳥類資源,以林鳥為主,建議將這3條作為主要觀鳥線路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