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康琴
訪白袍是《白袍記》中的一折,講唐尉遲恭暗訪白袍將薛仁貴。
古長周的劇裝店里,還存著從上世紀傳下來的純手工川劇戲服,雖然被女兒古丹妮稱為“陳年老窖”,但這些經(jīng)年的物件依然會在進入視線時讓人眼前一亮。用材的講究,一針一線的細致,色彩搭配的精致,都是工業(yè)流水線上無法復制的。哪怕是在見過世面的學服裝設(shè)計的女兒眼里,它們也是無可替代的精品。
但古長周的心里沒有數(shù),他不知道這門手藝還能傳多久,正如他不知道再過二十年,是否還有人會聽川劇一樣。
古家的這門手藝從明末清初祖師爺手里開始,12歲的父親拜在祖師爺手下學徒。父親勤快、有靈氣,漸漸積累起了自己的名氣,一些川劇名角也會找到他們家做服裝。古長周16歲開始接觸川劇服裝制作。
他回憶,那時候各個劇團開始恢復,很多劇團的老先生還在,劇團排著隊來找到父親做服裝,父親加班熬夜忙不贏。從小在家里耳濡目染,有一天古長周也來了興致,動手做了一副口條(胡子)。雖然因為用材沒有章法被父親訓了一頓,但還是可見靈氣,“父親于是高矮(硬要)讓我學做這個。天干餓不死手藝人,好歹是學一門謀生的手藝”。
改革開放后,古家整合了劇裝制作各個流程的手藝人,組建了東城區(qū)劇裝廠。在古長周的記憶里,那是川劇興盛的時代。“華興街一整條街都是做這個(川劇劇裝)的。大四川范圍內(nèi),還有云南、貴州的劇團都到成都來做(劇裝)?!彼苍谀且粫r期開了間鋪子,取名“長洲劇裝”。
四十年來,人們的業(yè)余娛樂項目越來越豐富,川劇漸漸地與時代脫節(jié)了。“年輕人不再看川劇,老票友越來越少?!贝▌〕闪吮还┓畹膫鹘y(tǒng)和招徠生意的文化符號。古長周見證了許多店鋪倒逼,同行轉(zhuǎn)行,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手藝人再難找齊,為了維持生意,他被迫把川劇服裝道具制作從頭到腳的各個流程都學了個遍。
曾經(jīng)繁榮的行業(yè)今已落寞,長洲劇裝成了成都僅剩能把一整套川劇劇裝制作齊全的店。
在古家距離市中心十多公里的劇裝廠里,十余名工人分別負責裁布、刺繡、操作縫紉機。這門手藝仍然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有的工人跟著古長周做劇裝已經(jīng)二十多年了。作為服裝道具的制作者,他們并不常觀賞到服裝在舞臺亮相的時刻。
古長周如今很少親手制衣了,但他要應(yīng)對的,不再僅僅是服裝的某一個細節(jié),而是行業(yè)的蕭條,市場的變化,以及市場帶來的制作工藝、材料、人員的變化。
為了維持店里的運行,他不得不接一些其他服裝的生意?!捌渌摹F(xiàn)代的舞臺表演服裝都做,包括道具?!?/p>
年近60的他最近帶著家族班子一行人來到海拔4300米的石渠草原上,他們?yōu)檫@里舉辦的一個大型活動制作了700來套服裝,并要在活動期間負責服裝指導工作,初來時的高反讓他的身體有點吃不消,一動就累得喘不過氣。但他說,“做川劇服裝現(xiàn)在是不賺錢的,只有通過做其他業(yè)務(wù)來補貼。”
基于通信的列車控制(CBTC)系統(tǒng)已成為我國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tǒng)的主流制式。其中,無線通信系統(tǒng)為CBTC車地間提供了安全、可靠、實時的雙向數(shù)據(jù)通信。目前,針對車地安全通信,我國各信號供應(yīng)商均采用各自不同的解決方案,即采用私有的安全協(xié)議。隨著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tǒng)的發(fā)展,車地安全通信需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安全協(xié)議來滿足互聯(lián)互通發(fā)展的需求。
古長周清楚記得,以前做劇裝是有嚴格行規(guī)的,八道工序單獨分開,不能跨門類去做別家的。
多年的劇裝制作經(jīng)驗,讓古長周對劇裝的門道頭頭是道。
川劇劇裝有很多種類,且都對應(yīng)有固定的角色,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演員在舞臺上一亮相,身上的戲裝就要讓人知道角色的身份、性格等。就這就是為什么說“寧穿破,不穿錯?!?/p>
比如劇中帝王將相是穿蟒袍、官衣、靠子,娘娘嬪妃穿大宮裝、小宮裝、女兒蟒,元帥大將、兵丁等所穿的服裝,有鎧甲、靠子、袍子等。
而頭飾甚至鞋子這些服飾的細節(jié)里也有乾坤,比如女角里娘娘常戴鳳冠、古裝頭加個大鳳,小生常戴角角巾、學士巾,丑角戴桃兒巾等,又比武生穿靴子,小生穿朝元,丑角穿夫子鞋,這些細致的差異都是人物身份和角色的象征。
演員在舞臺上一亮相,身上的戲裝就要讓人知道角色的身份、性格等。
“川劇多樣,比如武將都分很多種。”古長周列舉:“張飛穿黑的,趙云、馬超就是白色。小生褶子,花花公子通常穿紅色,青年書生是玉蘭色,青年寒士是黑色,老生就穿黃色。什么角色怎么穿有要求。”
精通川劇服裝的里里外外,古長周深諳川劇服裝的獨有特色?!氨热缧∩鸟拮觾蛇叿植?,一踢,要飛得起來。外劇沒有這個動作,對服裝就沒有這個要求?!?/p>
多樣的演出技巧對應(yīng)了服裝的機巧,制作起來耗功夫。“做褶子,對材料、裁剪都有要求;比如耍翎子,翎子兩邊都要動,要彈簧。這種彈簧,就要選很多才能配成一對?!?/p>
也有簡單的服裝?!啊稘L燈》里,穿肚兜、草鞋就行。哪吒也穿肚兜,正宗一些就做個荷花瓣?!狈b最多的,“比如韋陀,穿鎧甲,烽火架綁起。”“要穿胖衣,就是墊棉花來做肩膀、肚子,要背旗子、靠子、板子,功用就是顯得威武?!?/p>
“川劇在舞臺上的表現(xiàn)形式比京劇更豐富”,古長周對比了川劇與其他一些知名劇種?!按▌樯丢毺??要?!圩印馐撬n^發(fā)都可以耍出很多種花樣,其他劇種沒有,還有耍刀、藏刀,《花榮射雕》里還有耍口條的細節(jié)。又比如川劇里很多細致的動作,如開門,非常生動,京劇里沒有,川劇還有變臉……”川劇里生旦凈末丑不管哪一門,都有一套做法做戲的,生角的很多耍法,外劇種沒有。
正因為川劇的動作、劇情、唱腔很豐富,所以對服裝的設(shè)計、制作要求也格外高,手工多,工價自然也高。“比如有的小生褶子依然用重磅真絲,買回來有些還要染一次色,染了要縮水,一米縮三寸。”又比如川劇服裝“硬靠”全身共有繡片31塊,其中3塊可移作他用:穿蟒袍或箭衣者圍靠領(lǐng),象征武將;單用兩塊靠腿者,象征丟盔卸甲的敗將……
川劇的戲服是用蜀繡最多的,里面金絲銀線,色彩斑斕,鮮艷奪目。
“社會在變,戲劇服裝的要求也在變?!?/p>
當著記者的面,古丹妮也忍不住“吐槽”父親的守舊。她學服裝設(shè)計出生,在很多時候都希望能夠創(chuàng)新求變,但是在回家繼承家業(yè)的頭兩年,父親特別反對她的這種想法。在他看來,不管怎么變,川劇服裝都要保住自身的基本元素,“要有地道的東西”。這被她認為是古板守舊,“壓制了創(chuàng)意”,父女倆沒為此少爭吵。
一開始古丹妮要跟父親“杠”,覺得無法接受這種因循守舊的方式,還出去找了一些設(shè)計公司學習。但是后來她發(fā)現(xiàn),從小的耳濡目染,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在設(shè)計中,她還是沒能繞開川劇,于是她索性不再糾結(jié),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回來,“說不定還能曲線救國”。
時代確實變了,古長周感受最深的就是劇裝成本的增長?!耙黄ヮI(lǐng),光是手工繡的工錢都要一千多,加上布料如果都是用絲綢,算下來就幾千塊錢,更別說繡一件蟒袍,價格要好幾萬。”成本太高,而且如果用手工繡,要幾個月時間,周期也太長了。除了收藏之用,很多人是承受不起的,更別說一些“火把劇團”了。
古長周了解現(xiàn)在一些村鎮(zhèn)上的“火把劇團”票友多是老年人,票價也是幾塊十來塊很便宜,這筆收入根本支撐不起高昂的手工服裝制作費。所以這些劇組的服裝道具除了傳下來的,大多都是網(wǎng)上買的,因為“相因”,但是制作上就比較粗糙,有些就會拿到古家的店里給改良一下。
“你能變能創(chuàng)新才能延續(xù)下去。”父親漸漸明白了女兒的心思,那是另一種傳承。她不希望川劇僅僅成為一種擺放于博物館里的文化符號,而是融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為人們所用,所喜歡,所欣賞?!澳呐率菬o法原滋原味地傳承,傳承一部分都可以?!?/p>
她舉了個例子,近年來的漢服熱,就是變傳統(tǒng)為現(xiàn)世潮流。為什么漢服如今會如此火,銷量會很好,除了二次元文化的帶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批量生產(chǎn)的服裝雖然精美度不夠,但是價格上能為普通人承受。目前她在跟幾個伙伴一起謀劃創(chuàng)立品牌,試圖把川劇元素融入到服裝設(shè)計中。但她知道,這條路還很長。
其實古家的店在西南地區(qū)都頗有名氣,當年劉德華拜師學變臉時穿的那套戲服也是在古家定制的。早兩年有人找到古長周申遺,他嫌麻煩就沒有在意,現(xiàn)在知道重要性了,“如果早點弄的話,已經(jīng)是國家級的非遺了?!?/p>
從第一次拿起工具制作口條,一晃四十年過去了,不經(jīng)意間古長周已經(jīng)把大半生投入到劇裝上,讓還在苦心孤力經(jīng)營的他略微感到欣慰的是,最近幾年川劇又“好了一些”,因為政府投入了一些資金力量在保護傳統(tǒng)文化。他自稱一介匠人,沒有什么高大上的追求,唯一的情結(jié),就是希望把這門家傳的手藝傳下去,而支撐這門手藝存活下去的川劇,是生于這片土地,在民間生長了幾百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