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淑萍 鐘良
屠基達長期在第一線從事飛機設計技術工作,做了一系列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填補國內空白的工程技術工作。1957年獨創(chuàng)性地設計成功國內首架兩側進氣下單翼傳力的機身結構,此后,出色完成初教6國內首創(chuàng)小飛機全鋁合金半硬殼結構設計。成功主持我國第一次飛機測繪設計。主持我國第一項與西方軍工合作,成功引進英國航空電子設備改裝殲擊機并使我國軍用飛機進入國際市場。
屠基達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27年,屠基達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市一個平民家庭。10歲那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飛機轟炸了紹興城,五年級小學生屠基達目睹了這次毫無抵抗的轟炸?!拔覀冊趺礇]有飛機呀?怎么沒人反擊呢?”幼小的心靈被深深刺痛,由此產生了要學航空、造飛機,靠國防來救國的思想。
杭州被日本人占領后,屠基達和哥哥跟隨母親,經寧波逃到上海租界。后報考了上海交通大學航空系、北平清華大學電機系和杭州浙江大學化工系。結果,三所大學都錄取了他,最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上海交大航空系。四年交大的求學,決定了屠基達一輩子的事業(yè)和為人。
屠基達的畢業(yè)設計是設計一個完整的飛機,并設計一個機體部件,完全是按照一個總工程師的目標來培養(yǎng)學生的,這為日后屠基達的飛機設計和研制上的成就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一
新中國飛機設計初創(chuàng)者
1951年,屠基達大學畢業(yè)時,正好航空工業(yè)局在沈陽成立,于是他便成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屆國家分配到哈爾濱飛機廠技術科的大學生,有幸成了行業(yè)的“元老”。
初創(chuàng)時期的航空工業(yè),主要任務是修理朝鮮戰(zhàn)場上受損的飛機。令屠基達終身難忘的是,他發(fā)的設計圖,曾出過兩次廢品。這對初出茅廬的屠基達形成了巨大的壓力,他接受教訓踏下心來向老設計人員學習,在實踐中摸索,除掉了以往身上的自滿和浮躁,業(yè)務上進步很快。
上學習到的基礎知識轉化為與實際相結合的經驗。由于工作成績突出,1954年5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被工廠推薦當選為哈爾濱市的勞動模范。不久,28歲的屠基達便被任命為廠設計科科長。1955年下半年,伊爾-28噴氣式轟炸機開始試修,屠基達主持了復制和消化全套該機圖紙,一年后試修成功。
1956年初,黨中央發(fā)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航空工業(yè)局決定在沈陽飛機廠建立飛機設計室,開始自行設計飛機,在飛機設計領域開始嶄露頭角的屠基達于1956年底被指名調往飛機設計室,擔任機身組組長。
最初從各地抽調到沈陽飛機廠飛機設計室的技術人員有90多人,分為12個專業(yè)組。除了室主任徐舜壽、副主任黃志千等為數極少的幾位老工程師外,整個設計集體平均年齡只有22歲。設計的第一架飛機是噴氣式教練機殲教l,它以剛剛仿制成功的殲5飛機(米格-17)為原準機,但殲5為正面進氣,殲教1改成了兩側進氣的布局;殲5為中單翼,殲教1改為下單翼結構,機身主受力框不一樣,無法參考。屠基達除組織和指導整個機身的結構設計外,親自動手設計無參考憑借的機頭和特設艙方案,實踐證明這些創(chuàng)新都是成功的。殲教l飛機從1956年10月開始方案設計,到1958年7月26日首飛成功,僅1年9個月的時間。從修理到仿制、到自行設計,幾年功夫,連跨三步,屠基達深感生逢其時。
二
而立之年的驕傲:自行設計初教6
當殲教1完成了打樣階段并進入工作圖設計的時候,航空局決定,開始初教6飛機的總體設計。1958年初春,領導正式宣布,由屠基達和林家華擔任初教6主管設計師。
初教6的機體采用前三點式、金屬薄蒙皮半硬殼結構。而正在南昌飛機廠生產的初教5,仿制的是蘇聯雅克-18機型,采用的是鋼骨架承力和外罩蒙布的結構,又是后三點式。因此,初教6機身、機器以及前三點起落架都沒有原準機,在保證飛機強度的前提下,減輕結構重量成為設計工作最突出的矛盾。屠基達帶領設計室的同志們,提出了“為減輕每克重量而奮斗”的口號,設計工作一開始就做到了精打細算。
不久,航空工業(yè)局決定初教6改在南昌飛機廠試制,屠基達和林家驛帶領20多人于1958年夏天到了南昌飛機廠,與該機技術人員一起進行殲教6的設計研制工作。1958年8月27日,全身噴著紅漆,中間有一條閃電圖案的第一架初教6飛機,平穩(wěn)地飛上了藍天。
好事多磨。飛機在試飛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最主要的
是發(fā)動機性能不好,與其配套的螺旋槳不能變距,造成很多機動動作無法完成。后換裝蘇制發(fā)動機,修改機頭設計,排除飛行中出現的四大故障,終于達到了設計要求,1961年,經國家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投入成批生產,并連續(xù)生產30多年共計2000多架,成了中國飛行員飛行事業(yè)的搖藍。1980年,初教6作為新中國第一個成功的自行設計飛機,獲得國家金質獎。
20多年后,身為成都飛機發(fā)展中心副主任的屠基達,與來訪的泰國某基地空軍司令有一段對話——
“屠先生,您認為您這一輩子最感驕傲的事是什么?”
“……我最感驕傲的是我而立之年即30歲時主持設計成功了一種初級教練機,這種飛機,不僅現在還在服役,而且還在生產?!?/p>
三
一次性優(yōu)質試制成功殲5甲
六十年代初,臺灣海峽形勢緊張,敵方飛機經常夜間低空入侵沿海各省進行偵察騷擾,我國雖有一些進口的米格-17PF戰(zhàn)機,但不夠用,中蘇關系破裂后,已不可能再進口,因此,國防急需殲5甲。這一重任,交給了成都飛機廠。1960年春調入成飛廠的屠基達被任命為殲5甲飛機的主任設計師。
殲5甲沒有設計圖紙和生產資料,只有兩架實物飛機和全套殲5圖紙和工裝。飛機外型和結構是按飛機實物嚴格測繪的,但強度計算、外載荷計算、靜力試驗任務書和技術條件等,則是按自行設計方法自己制定的。
結構全面測繪完畢后,經分析對比,發(fā)現有36項部件,包括機翼、后機身與殲5大同小異,沒有原則性差別,經報告上級批準后,改用殲5圖紙。即便如此,自己設計的圖紙仍占全機的60%,l萬項零件中,與殲5不同的占50%。經過15個月的艱苦奮斗,1962年10月,終于發(fā)出了全套殲5甲設計圖紙和資料,鋪開了全面試制工作。
1964年11月11日,殲5甲首飛上天。三機部部長孫志遠高興地贊譽:“殲5甲是成都飛機廠的發(fā)家機?!?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0/08/19/qkimageskxjakxja201911kxja20191111-4-l.jpg"/>
四
艱難未曾忘憂國:殲教5的誕生
當年,我國航空工業(yè)曾面臨這樣一種局面:空軍要求高級教練機最大速度達1000千米/小時,而殲教1,指標原定為800千米/小時,無法適應空軍要求。裝備空軍的蘇制教練機,中蘇關系惡化之后,進口顯然已不可能,空軍急需殲擊教練機而沒有著落。
屠基達想到了以殲5甲為基礎,改型設計為殲擊教練機。屠基達認為:教練機不打仗,發(fā)動機不要加力了,可以用伊爾-28的發(fā)動機,騰出后機身空間加油;機炮只保留1門,以彌補增加教員艙所減少的飛機儲油量;最大速度可以大干1000千米/小時。殲5甲作為夜間飛行的殲擊機,原定總產量只有150架,生產數量有限,大量的專用工藝裝備閑置起來十分可惜,而教練機是一種長期穩(wěn)定生產的機種,對工廠發(fā)展和經營極為有利,生產中可以大量借用殲5甲的專用工藝裝備。
經過多方努力,1965年初,殲教5的研制任務正式下達,詳細設計開始了。屠基達再次擔當重任,不僅主持設計同時兼任飛機試制領導小組副組長。屠基達提出了設計總的指導思想是,在滿足教練任務的前提下,盡可能的省,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在設計現場,屠基達強調最多的是:設計員筆下有黃金,一點一線都聯系著飛機的制造成本,設計資料不能留下禍根。有問題,設計時改好了,只需花1元錢;試制時改好就可能花百元、千元;批生產時再改,可能就得花萬元、幾十萬元,我們不能不算這筆帳呀。
設計圖紙發(fā)出后,屠基達帶領設計人員深入車間,和工人一起動手準備試驗,一起做實驗,一起解決試制中的問題,努力推動飛機由圖紙轉化為實物。試制工作出現了又快又省的局面,整個飛機的研制費只花了100多萬元。
在殲5甲飛機首飛上天一年半后,1966年5月8日,我國第一種改型教練機殲教5在成都首飛上天。當年,航空裝備定型委員會的鑒定文件對殲教5的評價是:“城都飛機廠改型設計、試制的殲教5飛機是成功的,飛機的最大平飛速度、升限、航程等,基本達到了原提出的技術要求,比蘇聯的米格-15型飛機好??商峁┛哲?、海軍航空兵部隊,批準定型并投入批生產。”
殲教5最終以它良好穩(wěn)定的性能,連續(xù)生產20多年,共生產了1000多架,成為我國空海軍、航校的主要教練機;成為空軍八一表演隊專用機;成為我國主要出口機,先后出口援外10個國家。1984年,殲教5編隊飛過天安門上空,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蘇聯沒有這種機型,1991年屠基達參觀米高揚設計局時,看到陳列室里將其列入米格-17系列,用的是巴基斯坦空軍的機隊飛機照片。
五
為事業(yè)無私無畏:從米格-21到殲7
新中國航空工業(yè)誕生后,得到了蘇聯政府的大力支援。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國仿制成功了米格-17飛機,把航空工業(yè)由活塞式飛機推進到噴氣式飛機時代。第二個五年計劃一開始,中國又陸續(xù)與蘇聯簽定了米格-19、米格-21等飛機的技術援助合同。1960年7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所有在華專家。1961年2月蘇聯通知中國,它愿意轉讓米格-21飛機的制造權,并希望中國派代表去莫斯科談判。中國政府抓住這個時機,在不附力任何條件的前提下,與蘇聯談判簽訂了轉讓米格-21F13型飛機制造特許權的協(xié)議。
六十年代,引進蘇制米格-21飛機,給中國航空工業(yè)帶來了兩個系列的發(fā)展:一個是仿制生產及其改進改型,發(fā)展出殲7系列飛機,另一個是在吃透其技術的基礎上,以殲7為原準機,發(fā)展自行設計和研制的殲8系列飛機。
殲7飛機最初由沈陽飛機廠仿制成功,飛機的穩(wěn)定性、操縱性、起飛著陸和機動飛行性能、無線電及其它設備都比較先進,但也存在著目視距離近、航程短、救生系統(tǒng)可靠性差等突出問題,一時很難替代當時裝備部隊的殲6飛機。1969年末,屠基達再次掛帥上陣,挑起處理一期殲7改進改型重擔。殲7I于1973年試制成功,1975年4月設計定型。
經改進的殲7飛機,加強了火力攻擊,提高了命中概率,飛行加速性和進氣效率均有提高,有效推力增大。為了進一步挖掘飛機潛力,改善戰(zhàn)術技術性能,國務院、中央軍委在殲7I定型的同時,提出了進一步改進的要求。
殲7II型改進項目中,當屬彈射救生的改進最有風險,最具壓力。原因是,殲7飛機彈射機構太復雜,15把鎖需在1.5秒內按程序做完17個動作,容易出故障。屠基達主持了殲7救生系統(tǒng)的大改,方案是將帶蓋彈射改為敞開彈射;艙蓋改為固定風檔;將防彈玻璃改為后折返的艙蓋,實現零高度小速度下安全救生的目的。方案眾采殲6、強 5所長,又保存了殲7座椅的特點。
屠基達堅持大改方案,考慮的是要對飛行員的生命負責,他心胸坦然,始終堅持一個不移的信念:要為這雖然冒險但卻充滿希望的大改方案爭得生存權。他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帶領大家,制定嚴格的攻關程序,反復論證設計方案,確定試驗要求,在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著手建設起自己的零高度零速度彈射試驗設備。整個研制過程,光試驗件就用了17臺座椅、3個風檔和9個座艙蓋。在經過300多次試驗后,終于在1979年隨殲7II飛機一起被批準定型。改進后的救生裝置在國內外使用過程中多次彈射救生均獲成功,1985年,火箭彈射救生裝備獲國家金質獎。
殲7的改進改型,顯示了屠基達作為一個杰出飛機設計師的堅持科學精神的智慧、敢于打破舊則的膽略、不畏風險的膽識。歷史將屠基達的名字永遠和殲7系列飛機的改進改型聯系在一起,寫進了中國航空工業(yè)發(fā)展的史冊。
殲7從I型、II型到通過出口發(fā)展到M型,前后共達30多項改進,仿制色彩漸漸消失,創(chuàng)新色彩日漸突出。1985年殲7M型飛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又榮獲國家首枚大型復雜武器裝備金質獎,成為國家拿在手上的最好的輕型殲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