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婷 王有山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晌覀儸F(xiàn)在所面臨的現(xiàn)狀是,地方民間音樂很少有人知道,現(xiàn)在逐漸萎縮或自然消失,那么,學校是學習音樂的主陣地和最后一片凈土,音樂老師有責任和義務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將地方優(yōu)秀音樂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了解、熱愛、傳承。
關鍵詞:初中音樂課堂;地方音樂;師生;傳承
一、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
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
可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現(xiàn)狀是,地方民間音樂很少有人知道,現(xiàn)在逐漸萎縮或自然消失,那么,學校是學習音樂的主陣地和最后一片凈土,音樂老師有責任和義務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將地方優(yōu)秀音樂傳授給學生。其次,我們所用的音樂教材基本上是通用的,不可能涉及到每個地方的地方音樂,那么,做為音樂教師,我們就要靈活處理教材,教材通常只是一個點,那么就要發(fā)揮我們的靈活性,將自己所在地的音樂合理、巧妙運用在音樂課堂。那么,如何開發(fā)地方的優(yōu)秀音樂,并將它滲透到自己的音樂課堂中呢?下來,我就自己的課堂淺談幾點體會。
首先,要使學生了解熱愛地方音樂,音樂老師必須先要深層次的了解、熱愛。比如,我的所在地就是陜西商洛,位于陜西東南部,有“秦頭楚尾”之稱,地理獨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特別是商洛民歌和商洛花鼓。商洛民歌形式靈活,傳唱廣泛,具有較強的文化空間和生活氣息,內(nèi)涵豐富;它既有陜南秀麗、清純、雋永、委婉動聽的一面,也有寬廣、平直、粗獷、豪放的一面,它的構(gòu)詞風趣幽默,旋律婉轉(zhuǎn)優(yōu)美,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如果我沒有查資料、挖歷史、整理、分類我肯定就不知道這些。加上商洛它是個地級市,共有六縣兩區(qū),如果再不深入細化了解,我們更不會知道每個縣區(qū)的音樂背景和文化又不一樣,比如鎮(zhèn)安柞水的漁鼓、山陽的情歌、孝歌、商南的小調(diào)和采茶曲和丹鳳的船歌曲、商州的民歌等,雖在一個地方,但這些音樂的風格、體裁、形式、出處、淵源等都不太一樣,它們受了不同地域的影相,有歷史的淵源、也有地理環(huán)境等人文的影相,但它們都帶有創(chuàng)作者的感情和生活體驗。如果在音樂課上很直接、很單純的就一首歌曲或樂曲讓學生學習,我想學生可能還會覺得很“土”,很乏味,但如果你既講人文,加上審美體驗,實踐表演等,學生在興趣的驅(qū)使下,課堂定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初中的學生,雖然在感知和認知的能力上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他們的分辨能力卻還很模糊,加上他們的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發(fā)育期,所以行為上有點叛逆,既想自我表現(xiàn),又想隱藏自己,通常會喜歡一些“流行音樂”,做為老師,我們既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想法,又要正確引導,但老師的行為對學生的思想及行為會產(chǎn)生持久的影響,所以做為老師,我們從課堂上重視了我們的地方音樂,學生肯定在思想和行為上就會更重視。當然,教育是一個長久的、持續(xù)的過程。所有的事物從認識到接受再到喜歡,都是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一個過程,它都是有規(guī)律的。我們一定要明白的是,我們面對的只是一群普通的孩子,我們既不能心急、也不能氣餒,小教無法,但大道一定有跡可循!教育本來就是春風化雨的一個過程。
三、整合資源,搭建平臺;
現(xiàn)在各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都很重視對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我們可以同地方文化部門聯(lián)系,發(fā)展、整合一些資源,可以讓地方文化部門的演出進校園或校外的演出讓學生來觀看等等。比如,我校非常重視對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曾把商洛地方優(yōu)秀的花鼓戲《紫荊樹下》請進來,為小學、初中、高中學生連演三場,場場座無虛席,場場掌聲爆滿,學生被地方這樣優(yōu)秀的音樂折服、驚嘆,學生從一場演出認識了一種地方音樂和文化、在零距離的審美體驗中,激發(fā)了想學習的興趣和激情;再如,文廣部門有地方音樂類型的演出,都會告知學校并留票,學校會做統(tǒng)一安排讓音樂老師或?qū)W生觀演學習。再有,我們在校也可以給學生搭建小舞臺,課堂上的展示、社團活動成果的展示等等,隨時給學生搭建展示地方音樂學習的成果的平臺,我們要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從而形成長效的系列活動。
四、潛心鉆研,開發(fā)有效、持續(xù)的校本教材
既然認識到音樂老師的責任和使命,那么虛心學習和挖掘資源我們義不容辭,責無旁貸。但教材只是一個點,如何讓一個點折射到整個面,且讓它長期有效,這需要我們長期在音樂教學實踐的應用中不斷總結(jié)、反思,從而篩選甄存,考察,多人論證,從而形成系列的校本教材,從而使地方音樂的教學課堂有教材可依。
地方音樂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文化的根和脈絡,我們不能忘、我們的后代也不能忘,并且世代都要傳承下去。沒有哪種力量比音樂更讓人感到有力量!音樂老師們,扛起我們肩上的責任和使命,讓我們優(yōu)秀的地方音樂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上開花結(jié)果,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fā)芽,遍地開花!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
[2]商洛官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