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赟
康德的倫理學在西方倫理學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強調意志對于人的道德的重要性,包含著深刻的以人為目的的人道主義精神。本文以康德倫理學為研究對象,分為三個部分詳細論證了康德倫理學的思維脈絡,指明康德倫理學在當今社會所蘊含的重要價值。如今他的思想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呼喚理性回歸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意義。
康德倫理學,又稱善良意志倫理學,其在西方倫理學史上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與西方傳統(tǒng)的倫理學的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康德把意志作為了整個倫理學的邏輯起點。
康德倫理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生活中存在一些行為準則,這樣的準則是指導人們實踐的一般規(guī)范,這樣的準則中包含有決定意志原理,使得其有了合法性。決定意志原理不能寄托于文字的描述,它只能來源于理性的一種純粹形式,也正是由于這種純粹形式,行為準則才能擁有其普遍立法之作用??档聦τ谶@條法則的表述就是“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行動的準則應當通過你的意志成為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一樣?!盵(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這條法則是客觀的,以絕對命令的形式存在,其所規(guī)定的行為就是義務。
康德認為存在普遍真理,但是準則在實際的應用中必定包含主觀的內容。怎樣才能實現(xiàn)都像純粹形式法則那樣普遍有效呢?他認為可以借助義務的命令式來解釋,康德舉了這樣幾個例子:一是某人飽受生活的折磨,出于自愛,他選擇自殺;二是某人由于經(jīng)濟的窘困向別人借錢,但是他個人沒有償還借款的能力,可為了借錢,他輕許諾言;三是某人具有一定的天賦能力卻貪圖享樂不去發(fā)展自己的天賦;四是某人看到別人身陷囹圄無法自拔卻無動于衷。對于第一個例子,康德表示自然天生的職責就是為了促進生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所以自殺不是義務。對于第二個例子,他提出如果人人都可以隨意撒謊,那么也就不存在許諾了,人們互相撒謊彼此不信任,那么也就沒有謊言可以騙人了,這也不是義務。針對第三個例子,康德認為人作為理性的存在物,是渴望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的,所以第三條也是不可能成立的。第四個例子,他強調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關懷,為了得到別人的關懷,人們也會選擇對困境的人們伸出援手??偨Y上述的這些,就得到了不自殺,不說謊,發(fā)展自己才能,關愛他人就是我們應遵守的普遍倫理。
但上述表述形式都是從行為的自然后果去分析的,沒有考慮實際性的動機。另外康德的道德律一開始指的是絕對的超經(jīng)驗超自然律的形式,可一接觸具體的人和事情,就會摻雜個人的情感和想法,也使得行為本身失去了純粹。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康德提出了更高的表述形式,“你的行動要把你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做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做是手段。”[錢昌照、余翼飛.康德倫理學與當代社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我們將其總結為“人是目的”??档绿岢觯康牡赜^念決定著意志的行動。目的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就是主觀目的,另一種是客觀目的。主觀目的來自于個人的某種沖動??陀^目的依賴于動機,所謂動機正是意志的基礎。主觀目的是相對的,因為它必然摻雜了個人的欲望情感在里面,而客觀目的是絕對的。這種絕對目的實際上也就是理性本身,絕對命令的根源也就在于絕對目的當中。我們已知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絕對目的是理性本身,那么我們就能順利的得出人是目的這一結論。相對應的人性也分兩種:一種是把道德準則作為自己的標準的“人格”;另一種就是人的感性存在,其以幸福、自愛為標準??陀^目的是主觀目的的基礎與前提,只有把遵守道德當做前提才能真正獲取幸福,感性存在必須服從于“人格”。
人是目的牽扯到了人的動機,動機究竟是服從人自身的意志還是服從外來的命令,仍舊是一個問題。康德就此提出了道德自律的說法。只有意志自己為自己立法,自己又為自己所服從。這就是康德所說的自律。
既然提到了自律,那么我們也就要分析康德的自由觀??档滤岢龅淖杂墒窍闰灥?,不能被我們人自己所證明的,也只有在實踐領域,因為純粹理性具有實踐能力,自由的實在性才能確立。而自由在實踐上就意味著意志獨立于感性刺激的決定。具有意志的人是獨立于一切自然和社會的限制之外的,他們自己為自己立法,自己去遵循自己的立法。
既然如此,又何來自由不自由之說?人們又為何會做壞事?為了解釋這個問題,康德又引入了“任意”這一概念。任意是指使人們的行為受之影響的與欲望直接相連的官能。任意對于個人來說是自由的,它不受人們行動的支配,但是與實踐理性是有直接聯(lián)系的,不過這種直接聯(lián)系也并不代表它是受實踐理性支配的。自由有意志的自由和任意的自由,前者可能會受制于感性甚至遵從感性,也有可能會服從于意志,而后者的自由實際上就是必然。正是因為任意的存在,人們才會作惡。任意使主體自由的選擇理性或者感性的行為準則去行善亦或是做壞事。這樣的一番描述無疑有些抹殺了自由的積極意義,也讓惡人似乎找到了開脫的理由。所以康德又不得不強調必須要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希望借助于這些,來維護道德。由此康德倫理學算是擁有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了。
康德倫理學強調,人是道德的主體,能夠理性行動,具有道德能力。由于道德律令的存在,使得人人都具有辨別是非的正確的觀念,有了一個人們普遍具有的善惡觀念。如果沒有了這種個人的道德對自己進行約束,而單純的期望通過外力以求大同世界是不現(xiàn)實的。這種來自于內心的求善的追求是人類社會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所必備的條件,與當今所強調的人道主義精神、人文情懷是相適應的。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在推行法制健全的同時也不忘發(fā)揮道德的積極作用??鬃釉凇墩撜Z》中就針對德與法的問題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建國以來,共產(chǎn)黨始終強調道德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都強調過一定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加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一個亟待重點推進的大工程,始終強調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黨這樣強調道德、意圖喚醒人自主道德意識的方法其實與康德的倫理學的某些觀點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在經(jīng)歷了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之后,當今時代的人們確實比以往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到今天的資本主義乃至社會主義社會,人們不斷提高生產(chǎn)力,推翻了駭人的專制,享有了更多的權利。但是現(xiàn)在的人類并未真正實現(xiàn)自由。人們參與工作,并不是發(fā)揮自己的天賦才能,而是出售自己的體力、技能來換取金錢,也就是馬克思所指的勞動異化現(xiàn)象。此外,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也表現(xiàn)的隨波逐流。過去古希臘推行民主政治,公民都能擁有投票權,但雖然權利在手,實際運用卻極易被蒙蔽受人主導不能發(fā)揮真正的預想的作用,乃至發(fā)生蘇格拉底之死這樣的悲劇。直到今天類似的情況仍屢見不鮮。馬爾庫塞曾經(jīng)說過:“在壓抑性總體的統(tǒng)治之下,自由可以成為一個強有力的統(tǒng)治工具[(德)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 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3.]。”可以說當今世界上很多民眾仍生活在“專制”之中。自由并不只是純粹精神的一個特性,我們真正想要實現(xiàn)的自由既要是自在的,它也是自為的、存在于感性世界的??档乱舱J為自由必須通過實踐來佐證,他真切的抓住了自由的本質,也就是人通過自由自覺的活動實現(xiàn)自身,鼓勵人們追求真正的自由。我們發(fā)展社會主義、努力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人們追求自由的過程。
19世紀之后隨著工業(yè)水平的提升和資本主義的不斷發(fā)展,理性逐漸失去了它往日的活躍性,尤其是19世紀下半葉非理性思潮興起,也就動搖了理性原有的地位。非理性主義在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哲學倫理學中頗具影響,尼采、叔本華等等這些非理性主義哲學家普遍否認道德規(guī)律的客觀性實際上是對當時社會發(fā)展有一定的適應性的。理性的缺失使得如今的社會虛無主義盛行,精神上的世界已經(jīng)陷入了荒蕪,欲望成為了人們行動的動力。于是在后來的哲學的發(fā)展過程中,有些哲學家把對于道德的思辨當做是形而上學的內容而主張將其踢出哲學發(fā)展的圈子。在當時高喊上帝已死的哲學氛圍里,道德也順帶著在非理性主義的洪流里被“解決”掉了這種鼓吹野性與縱欲,反對倫理反對道德,褻瀆崇高,否定歷史的思潮在當時引起某些人的廣泛吹捧。康德倫理學堅持理性和道德法則對于個人甚至人類社會的關鍵作用,對于糾正非理性主義的錯誤,維護人們的道德良知,具有深遠的意義。從過往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理性對于人類社會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我們必須依靠理性的力量,呼喚道德的回歸才能推動人類社會實現(xiàn)新的突破,人文主義得以新的發(fā)展。19世紀非理性主義的盛行對于人類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發(fā)展來說無疑是一次倒車。在這個意義上,康德倫理學堅決的捍衛(wèi)理性的存在,運用理性解決問題的特質就顯得尤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