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佳鳳
有人說教師像雨,因為他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人說老師像園丁,因為他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還有人說老師是引路人,因為他們知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路求索卻不知疲倦,教師就這樣教著教著便成為“老師”。就像是一棵又一棵堅韌的樹一樣,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中。
有這樣一位教師,他就像是及時的春雨一般,在學生遇到困難的第一時間出現(xiàn)在他們的身邊;他有時候也像是沙漠中一泓清泉,默默奉獻著自己的甘甜。但是更多的時候,他就像是一個樸實的守望者,眺望遠方,眼底帶著無盡的期盼和守候……
來自于基層的周新平老師,擔任過語文、化學、歷史、生物、思品、科學等學科的教學工作,從一所鄉(xiāng)村學校調(diào)任另一所鄉(xiāng)村學校,一直扎根于教學第一線,無怨無悔,幾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如今早已青絲換白發(fā)的他,自1995年便開始手執(zhí)教鞭,并時刻秉持育人信念,在幾十年的工作之中,努力沉淀自己,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風格。和有些老師不同,他認為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是重大的,所以“做一名好教師”成為他的最高追求。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擁有幾十年教學經(jīng)驗的他,一路走來,實屬不易。1990年,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他還有著一張青澀的臉龐,在偏僻的西洋江鄉(xiāng)五星中學一待就是八年。這是屬于他人生的第一個陣地。在基層教學之中,他兢兢業(yè)業(yè),并連續(xù)多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學生的成績上升和家長的肯定讓他收獲良多。但是,他沒有止步于此,而是繼續(xù)前進,因為他知道,他可以做的遠不止如此。2003年,由于工作需要,周新平老師轉(zhuǎn)為橫板橋鎮(zhèn)的一名語文教師。收起過去的榮譽和鋒芒,他為盡快適應當?shù)氐恼Z文學科教學,多少個黑夜之中,他都獨守孤燈,刻苦鉆研和進行教改,深挖教材和致力于教學創(chuàng)新。他針對于傳統(tǒng)語文教學所固有的弊端,積極進行教改,令語文學科不斷煥發(fā)時代新活力,重新讓學生對語文學科進行了重新定義。在他的課堂之上,可以看到,每一張笑臉都是那么熱情飽滿,每一雙求知的眼眸都是那么明亮澄澈。學生們由過去被動學習轉(zhuǎn)變成為主動學習,語文課堂再一次充滿了歡聲笑語。他由衷感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也正是那年,周新平老師被評為橫板橋鎮(zhèn)中學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鎮(zhèn)級骨干教師,這里只例舉近三年的點滴收獲:他先后于2016-2018年度連續(xù)被評為鎮(zhèn)“十佳班主任”;2017年年度考核為優(yōu)秀,并獲縣“嘉獎”; 2018年被評為鎮(zhèn)“優(yōu)秀教師”“骨干教師”;2018年度年終考核,榮立縣級三等功。其擔任過班主任的所在班級全都被評為優(yōu)秀班級,無一例外。所擔任的教學科目,每次統(tǒng)考成績均名列前茅。在他的精心指導之下,由他的學生胡紹杰撰寫的文章《感恩母親》,發(fā)表在國家級刊物《成長》上并獲該社教研成果“一等獎”。學生寧靜的作品《一件讓我難忘的事——吹泡泡》榮獲橫板橋鎮(zhèn)瀟湘少年榜學生征文大賽一等獎。
除了“碩果累累”,周新平老師也時刻注重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并具備很強的充電意識和充電能力。在他看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為了可以成為學生的“授漁者”,他筆耕不輟,先后撰寫了如《讀寫結(jié)合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如何做好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jié)合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等多篇論文,而這些文章也陸續(xù)發(fā)表在國家級刊物上。對此,他只是謙虛地擺擺手:“不過是一點小成績而已,不足掛齒”。
為了讓理論和實踐可以巧妙結(jié)合,也為了盡早甩掉“好的語文教師多是女性”這個標簽,他一直注重以動態(tài)教學來為語文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如何讓語文教學“動起來”和“活過來”,成為擺在他面前的難題之一。為此,他將語文課堂首次搬到室外,帶著他的學生在一次次實踐活動之中開始語文教學。作文課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獲得生命的真諦,周老師讓學生在“望聞問切”之中寫下自己的感受。而他,則在備好第二天教案之后,于深夜孤燈之下,獨自欣賞著學生們的杰作。
周老師敬業(yè)愛業(yè)的態(tài)度還體現(xiàn)在形成旗幟鮮明的個人教學風格上。為了跟上時代發(fā)展,并保持語文教學的活力和生命力,周老師在教學反思之中深刻認識到語文和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如何削弱教學過程之中的工具性,提升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這需要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地做到教學創(chuàng)新。很多語文教師喜歡用考試來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果,往往將學生的成績看得很重。而在他的語文課堂卻一直沒有標準答案?!皼]有一個絕對的好學生,也不會有一個絕對的壞學生”,在他的人生信條之中,語文學科同樣不需要“參考答案”。嚴格遵循“人本”教學原則的他,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之中,一直尊重學生的主體位置,并盡量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fā)聲。很多膽子較小的學生在他的課堂,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般,可以勇敢和自信地表達自己。為了啟發(fā)更多的學生融入語文學習之中,周老師另辟蹊徑,不采用深奧晦澀的語言進行教學,取而代之的是聯(lián)系生活來進行語文教學,并注重生活化語言、生活化的情境搭設、生活化的教學實踐等來營造具有趣味性和開放性的課堂氛圍。另外,為了保持語文教學的連貫性和自然性,他在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諸如在課前,他通過互動式教學來導入新課,學生往往在他設置的懸念之中不知不覺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之中;在課中,他則采用效果更為明顯的滲透式教學來讓學生構(gòu)建以自身為中心的學習意象;在課后,為了及時鞏固和復習已學的知識,他會用整體式教學來讓學生認識到不同課程之中存在的層次性,以達到拔高的效果,讓學生脫離傳統(tǒng)語文教學框架,保持自己的個性,從而實現(xiàn)“有個性的學習”。
另外,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之中,周新平老師也注意到師生關(guān)系的改善是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為營造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氛圍,他致力于以自主探究合作等不同形式來讓學生進行學習,在學生思想或者行為發(fā)生偏差之際,教師作為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他認為,每一位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教師都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教師不應該時刻保持發(fā)號施令的強勢姿態(tài),而是應該果斷摒棄填鴨式教學,注重以平等民主的對話來保持師生固有的黏性。在他的課堂,語文教學仿佛有了生命,,每天都有著不同的形態(tài)。
和學生“亦師亦友”的周新平,對于班級之中存在的部分處于平均水平以下的學困生,并沒有強制讓他們跟上班級進度,取而代之的是用循循善誘的方式來提升他們提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知道“為什么學”“怎么學”“學了可以做什么”。為了顧及學生的自尊心和保護學生隱私,他以課下談話等形式來給他們打“強心針”:“大家都是處在同一起跑線之上,并沒有很大的區(qū)別,只要做到認真聽講和活學活用,成績自然會上升?!?/p>
在教學過程之中,他并沒有賦予語文學習以極強的功利性色彩,而是告訴每一名同學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識字看報,而是有助于人們自覺脫離低級趣味,并主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班主任工作是周老師工作中的另一競技場。他沒有照搬照套別人的管理經(jīng)驗,而是通過搭建互動平臺來實現(xiàn)“家園共育”,讓學校、教師和家長可以形成三方聯(lián)動,一同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因為他知道,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而家長,則是學生人生中的第一位教師。教育不應該以學生上課鈴和下課鈴為開始與結(jié)束的標志。教育應該是不間斷的,那么,作為家長,有必要和老師、學校攜手起來,三方合力來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多年的教學生涯,和無數(shù)學生打過交道的他深知,僅僅提升一個班級的教學質(zhì)量是遠遠不夠的。一朵云會推動另一朵云,而一棵樹會搖動另一棵樹,一個學生會影響一群學生,一個班級則會影響一個學校。如今,早已是一級教師的周新平還是會擠出時間來與同事們進行跨學科交流,以取人之長和補己之短。在他的感染之下,學校之中的很多教師都認識到作為育人者,他們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在學生面前,他們可以是教師,而在自己面前,他們永遠是學生。
苦心耕耘近三十載的周老師,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姿態(tài)扎根在橫板橋鎮(zhèn)羅子團完全小學,并以良好的工作作風、出色的工作成績和極具個人特色的教學模式贏得了一眾好評。相信在未來,周新平教師也將再創(chuàng)佳績,以更加嶄新的形象出現(xiàn)在師生視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