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木才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國是世界上文明發(fā)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思想上有大智,倫理上有大善,藝術上有大美,科學上有大真。
中華民族,始終貫穿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向上、崇善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為豐富、更具民族特色和舉世公認的傳統(tǒng)美德,素以“崇尚道德”“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
中華傳統(tǒng)美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包含著人類社會道德發(fā)展的精髓,與人類社會發(fā)展方向一致,符合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具有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永恒價值,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標志性特征和傳家寶。
中華傳統(tǒng)道德以儒家道德思想為主體,包容開放、兼收并蓄,包括了道、墨、法、釋等各家思想,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對于中華傳統(tǒng)美德,可以從家庭、社會、國家、世界、自然等方面來概括提煉。
在家庭方面,強調尊老愛幼、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夫妻恩愛、兄友弟恭,崇尚“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等等;
在社會方面,強調誠實守信、互助友愛、與人為善、成人之美、社會和諧,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
在國家方面,強調國家和民族大義、為政清正廉潔、親民愛民,崇尚“天下為公”“為政以德”“精忠報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
在世界方面,強調民族之間要睦鄰友好、以德服人、愛好和平,注重民族氣節(jié),崇尚“天下一家”“協(xié)和萬邦”“講信修睦”“和為貴”,等等;
在自然方面,強調敬畏自然、向自然學習、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崇尚“天人合一”“民胞物與”“道法自然”,等等。
根據我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內圣外王”的思維方式,主張通過修身為本、踐履躬行,把上述內容落實到個人品德和理想人格上。
在個人品德方面,追求君子人格、圣賢人格,崇尚“仁者愛人”“見利思義”“見賢思齊”“浩然之氣”“朝聞道,夕死可矣”,等等;
在理想人格方面,追求至善至圣、剛健有為,崇尚“既仁且智”“從善如流”“知行合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等。
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內容非常豐富。關于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主要內容,歷來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是“仁義禮智”;有人認為是“禮義廉恥”;有人認為是“孝悌忠信”;也有人認為是“忠孝節(jié)義”;還有人認為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等。但最根本最凝練影響最深遠的還是“仁義禮智信”。
對于人民群眾對“仁義禮智信”傳統(tǒng)美德的認知情況。我們的調查顯示:71.9%的人聽說過“仁義禮智信”;69.1%的人了解或了解其一些基本內涵;68.7%的人會以其衡量他人的道德水平;71.3%的人會以其要求自己;80.7%的人認為有現(xiàn)實意義。各項調查結果幾乎都在70%以上。這說明“仁義禮智信”在我國影響深遠,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內核,是一個完整的價值系統(tǒng),對其他傳統(tǒng)美德起著規(guī)范、統(tǒng)攝和導向作用。如孝悌、忠恕可以涵蓋在“仁”當中;公義、廉恥可以涵蓋在“義”當中;謙讓、恭敬可以涵蓋在“禮”當中,等等。離開“仁義禮智信”,就很難正確理解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內涵,也很難對傳統(tǒng)美德做出價值判斷。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歷史上“仁義禮智信”既有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社會等級秩序的階級性一面,其中包含封建性的糟粕,絕不能照搬照抄;同時,它又有維護我國古代社會起碼的公共生活的公共性一面,其中包含民主性的精華,完全可以批判繼承。
對待中華傳統(tǒng)美德,我們既要看到其階級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公共性的一面,要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變化和時代精神的進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做到“古為今用”。 【責編/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