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國樞
父
親在世時曾說,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去當紅軍。生于20后的他,紅軍長征從村口路過時,曾尾隨部隊,跑了老遠,要求參軍!無奈當時還不到15歲,瘦,弱,而且矮?。 鞍?,要是當年參了軍,你老爸也不至于一輩子只是個小股長啰!”父親的話,雖是玩笑,卻引起我的共鳴。
俺也覺得,自己生不逢時,后悔的事情挺多的。1966年,高中畢業(yè),成績優(yōu)異,全班第一,鐵了心要報考中國科技大學,圓科學家的夢。孰料遇上文化大革命,扔下書本,鬧革命去了。革命鬧了一陣,上下亂亂哄哄,覺得有點迷茫,于是回家待業(yè),看看閑書,拉拉二胡,還到建筑隊當了半年小工。等到全國開始不抓革命只促生產(chǎn)了,又與妹妹一道,在金沙江邊當了兩年農(nóng)民……七耽八誤,直到恢復高考,行走在復旦大學林蔭道上,已經(jīng)是胡子巴叉、當了爸爸、快30歲的人了!
有時想想,真是不勝感慨,為自己被耽誤的青春而后悔、而惋惜!
那天碰到一朋友,聊起此事,他給我講一故事,說的是作家吳祖光。吳是戲劇大家,才華橫溢,但一生非??部?。幼年時,遭逢軍閥混戰(zhàn);年輕時,遇日軍侵華;好不容易盼到全國解放,沒過幾天舒心日子,一家伙又被打成右派,發(fā)配北大荒,一去二十多年,苦頭吃盡,艱辛備嘗……按說,他這一生,夠不順的了,然而,老吳卻非常達觀,特想得開,凡是有人求他墨寶,他必寫“生正逢時”四字,前前后后,竟寫了數(shù)百幅,全是這四字,別的,一概不寫!
一個“生不逢時”的人,為啥恰恰對“生正逢時”如此執(zhí)著偏愛呢?仔細想想,有哲理存焉。
凡事得從兩面想。就拿俺來說吧,碰到文化大革命,是耽誤了讀大學,可那樣一種非正常的狀態(tài),遇上了,經(jīng)歷了,不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嗎?經(jīng)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對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思考,對于一心一意發(fā)展經(jīng)濟,不要搞什么政治折騰的訴求,不也迫切得多?深刻得多?因而其心理素質(zhì),不也更加理智成熟么?同樣地,當過知青,下過農(nóng)村,吃過苦頭,是耗去一些時光,可對于自己的成長,對于自己吃苦耐勞精神的培育,平民心態(tài)的養(yǎng)成,以及對中國底層百姓社會真實狀況的了解,不也是有幫助的嗎?雖然,那是迫不得已,是歷史倒退。有時,咱這幫老知青碰面,甚至還覺得自己的后代沒有吃苦太不懂事,巴不得他們也下兩年農(nóng)村,多吃點苦頭才要得呢。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其實非常渺小,非常脆弱,也非常被動。一個大的運動或者災難的到來,一種自己沒料到的外力的猝然而至,那可不是你一小小的生命個體就能決定得了。換句話說,今生今世,你的“命運密碼”早已寫好,無可更改!
怎么辦呢?來就來了唄,以一種“生正逢時”的心態(tài),坦然迎上前去,積極應對外界給予你的“這一個”獨特境遇,并在自己“這一生”的獨特體驗中,去品嘗你所獨有無可替代的酸甜苦辣,不也挺有意思,挺值得的嗎?正因此,愈是年老,愈是相信八個字:大命由天,小勢可為。
嘿嘿,俺是全球獨一份,生正逢時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