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龍
建窯建盞屬于瓷壇的耀眼明珠,但是建盞因各種歷史原因在元代初期后就被塵埃掩埋。到如今,失傳已久的建盞才重現(xiàn)光彩。因此,探究建窯建盞的美學特征與簡約風格具有藝術(shù)價值。
事實上,各種物質(zhì)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美學特征。而建盞屬于時代產(chǎn)物,更是古代陶藝的典型代表,其美學特征獨具一格??傮w而言,建盞的美學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建盞造型分為斂口型、敞口型、束口型及撇口型四種類型,其中斂口型和束口型居多,雖然建盞分為四種類型,但造型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建盞口沿均屬于簡單的圓形,并無多余附加裝飾。建盞整體造型都呈現(xiàn)“V”字形,即建盞口沿大足底小。不同類型的建盞外輪廓從上到下變化的弧度存在差異。建盞造型上整體感覺比較和諧,線條挺拔而舒展,體態(tài)輕巧。由此體現(xiàn)出宋代人比較推崇的簡潔典雅和含蓄內(nèi)斂。其口部直線與側(cè)壁曲線對比,柔中帶剛、剛中有柔,讓人感覺到簡約流暢。從造型來看,建盞摒棄前朝的浮華、絢麗的感覺,追求一種清麗感覺,因此建盞以清麗造型為美,幾乎沒有多余的裝飾,沒有人工的印花、刻花等各種技法,呈現(xiàn)出一種平淡自然和質(zhì)樸無華的情趣韻味。
建盞屬于日常生活用品,首先要最大限度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具有實用性。建盞的口沿較大,內(nèi)壁線條傾斜,讓人感受到一種挺拔的美感,這些功能源自宋代人飲茶時常將茶湯與茶末全部喝下,這種造型便于飲用,適合宋代飲茶。而且口沿大,還能最大面積體現(xiàn)出茶湯的變化,讓斗茶者能看到湯花的變化。
宋代建盞設計屬于實用主義,建盞釉流動性極強,因口沿釉壁非常薄,甚至有一些露胎現(xiàn)象,這樣不利用口唇吮吸,于是人們燒制后常以金、銀、銅進行鑲口,不但能夠彌補不足,還可平添幾分典雅貴重的風韻,更適合應用。建盞底部窄小,只有口端二分之一,看似有點頭重腳輕,事實上這種方式是為減少茶湯量,同時便于茶末沉淀與傾渣。宋人飲茶講究“雅”,湯量過多有失文雅,底端窄小還能減少底端與桌面接觸的面積,最大程度增大茶湯冷卻的時間,延長斗茶時間。建盞胎體厚重,也是為保持茶湯溫度。
在宋代時已經(jīng)開始崇尚黑色,因此宋人飲茶時喜歡用茶餅,泡茶時把茶餅碾成細末,注水時陣陣白沫,而且建盞釉面黑亮如漆,在黑瓷襯托下,與盞中白色茶湯形成色彩反差,增添茶湯的色彩,讓茶水絢麗燦爛,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采用黑釉瓷便于斗茶時檢驗水痕,觀察茶色,因此從斗茶角度選擇黑色,黑色屬于一種內(nèi)斂的顏色,從光學角度看黑色,因黑色能吸引所有有色光;在光學上稱為無色光的黑色,相對于其他顏色更低調(diào)含蓄,黑色茶具更沉穩(wěn)質(zhì)樸。建盞采用黑釉色,有別于其他窯口的茶盞,這種釉色美是人工裝飾無法比擬的,質(zhì)樸、平淡、清新而自然,可以說建盞蘊藏著讓人神往的色彩。
宋人因受老子和莊子思想所影響,追求自然恬靜的情趣生活;平靜、渾然天成是宋人對藝術(shù)的追求,崇尚自然成為審美的終極目標;建盞拋棄人工裝飾與金屬類材質(zhì),回歸到質(zhì)樸無華、自然內(nèi)斂的情趣中。因此,建盞器形質(zhì)樸,無人為裝飾僅從釉面紋理上做文章,追求自然天成的效果。這些均與宋人崇尚自然緊密相關(guān),建盞具有含蓄低調(diào)的情調(diào)。從單純簡潔的基礎上,釉面與裝飾展示出互相輝映的效果,達到含蓄、典雅而不張揚的效果,與宋人審美溫厚及含蓄相同。在當時社會風氣影響下,建盞的美學特征近似沉靜素雅,猶如碧玉小姐卻存在無盡內(nèi)涵。
宋代的文人雅士喜愛斗茶樂趣,以建盞為器具,不僅追求樂趣和怡情,更注重提高自我情趣。建盞采用黑釉色沉靜卻不沉悶,平凡又引人入勝,利用金屬釉自身在燒制中的渾然天成、自然結(jié)晶,讓這種茶具更具“禪”的意境。
前面探討了建窯建盞的美學特征,以此體現(xiàn)出建盞與其他茶具的差異。建盞究竟具有什么風格呢?筆者通過研究總結(jié),其簡約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百花盞》
簡約就是對物象進行高度概括及提煉,對物象本質(zhì)進行深刻發(fā)掘。首先,設計目標簡約化,強調(diào)個性化。建盞在兩宋及元初比較興盛,到了元代中后期逐漸趨于衰落,最終停燒。建盞之所以興盛,與北宋時期的茶品及斗茶盛行相關(guān)。從宋太宗到宋徽宗大約130年時間中,北苑的貢茶品種不斷增多;到北宋晚期,貢品種類達到50多種,年貢額達到47100斤,達到空前水平。到了元朝,北苑御茶園到衰落時期,此時才逐漸衰敗。
其次,宋人飲茶主要以茶葉和茶末兩種為主;飲用茶末就是把茶葉配置成半發(fā)酵的膏餅狀,被稱為團茶,名曰龍鳳團茶。飲用前把膏餅碾壓成細末放入茶碗,沏入初開水,然后就會在表面上沸起白色泡沫。建盞的黑亮與白色茶痕表現(xiàn)出鮮明的對比。斗茶即觀看茶盞內(nèi)壁所留的白色茶痕,誰先退誰輸。其中最精彩部分就是初沸湯花的出現(xiàn),所以斗茶重點就在于觀賞而非飲用,不但屬于扣人心弦的游玩,還是一種妙趣橫生的藝術(shù)。
事實上,各種設計都是為人服務的,一切不利于人使用的因素必須排除。因此,可將有利于人使用的各種因素組成一個集合。將簡化工藝、滿足功能、造價低廉等各種因素組成一個新集合。取兩者交集,能夠有效滿足人的使用要求,還能兼顧其他各種條件因素,觀看建盞造型由此而來。建盞無論器型大小都為實用碗形,具體分成三種類型,即為大型碗口徑15cm以上,中型碗口徑11cm—15cm間,小型碗口徑11cm以下;其共同特征就是大口小足,猶如漏斗,主要是為適宜茶水的飲量控制,還有利于茶末的沉淀與傾倒;不但能夠滿足實用功能,還可局部發(fā)生變化。
建盞這種設計,斗茶時不但能掌握茶湯份量,還可防止茶湯外溢;建盞的實用性是人格力量的審美,提倡在物質(zhì)世界中人的主體地位,物為人用,物體為人服務的世界觀,蘊含著以人為本的理念。
隨著人類的不斷發(fā)展及進步,現(xiàn)代文明制約著人們對大自然的崇尚,影響其心靈回歸自然。因此,設計時,怎樣才能與自然相融共生,成為建盞簡約設計的重要課題。事實上,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設計都受到了大自然的啟發(fā),大自然才是最完美的設計師;從建盞燒制就能體會到大自然的巧奪天工。
在福建地區(qū),依然存在燒制建盞的窯子,從遺址來看當時是依山而建,十幾間窯子逐漸增高,不但能避免多雨期遭受積水影響,還能讓熱氣逐窯升高,確保熱能利用最大化。由此可見,工匠已經(jīng)對建窯結(jié)構(gòu)具有豐富的經(jīng)驗。達到火候時,就將窯門關(guān)閉,窯門缺氧,將氧化焰轉(zhuǎn)化成還原焰,還原焰的溫度直接影響到釉色變化。不同性質(zhì)的火焰,必定會影響到釉色中所含金屬氧化物,從而呈現(xiàn)出不同顏色,比如,在氧化焰中,氧化銅按照銅含量差異而呈現(xiàn)綠色或藍色,在還原焰中逐漸形成乳化亞銅,呈紅色或紫色。因建窯的特殊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出多種自然、奇特的花紋。
縱觀歷史永恒不盡的長河中,傳統(tǒng)建窯以質(zhì)樸、簡潔的造型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但現(xiàn)代人都在不斷追求回歸自然的簡約時代,因此建盞以特殊的美質(zhì)、地域風格及獨特的語言形式創(chuàng)造出耐人尋味的意蘊;這種風格體現(xiàn)出的美學特征以及蘊含的簡約風格,都對現(xiàn)代設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