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海
(甘肅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課程思政的概念應用而生,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地融入到其他各類課程教學。課程思政對高校教師提出相應要求,以下從高校教師職業(yè)角色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定位與發(fā)展論述。
角色通常指個體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位置以及相應的行為模式,它是社會賦予個體的身份和責任。“傳道、授業(yè)、解惑”是傳統(tǒng)教育對教師的角色期待,現代教育對教師角色賦予更多新的期待,例如,稱職的教師應該熟知所授的學科知識,掌握有效的教學技能,并有意識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2,3]高校教師應成為教學的設計者、學習的指導者、課堂的管理者、課題的研究者和心理健康的維護者。[4,5]筆者將高校教師的職業(yè)角色概括為三個方面,分別是學生學習指導者、行為規(guī)范示范者和教育與專業(yè)科研者。其一,學習指導者和促進者。作為高校教師應有廣博深厚的自然、社會及人文科學基礎知識,應有扎實全面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還應具備一定的教育學與心理學基礎知識,能通過恰當方式方法在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中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并教會學生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遷移、學習資源等方面知識。其二,行為規(guī)范示范者。教師亦是道德規(guī)范的示范者,教師的衣著打扮、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做事做人無不是在向學生示范著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其三,教育與專業(yè)科研人員。高校教師承擔著教育教學活動和自己專業(yè)領域的研究工作,通過發(fā)現、描述、研究、解釋、干預問題,以有效改進教育教學活動和解決相應專業(yè)領域問題。
課程思政凸顯學校教育中“育”的重要性,《說文解字》里講:“育者,養(yǎng)子使作善也?!闭n程思政對高校教師的行為規(guī)范示范角色提出更高要求,強調不管是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還是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高校教師都應該高度重視“立德樹人”的重要性。
步入工作崗位后,高校教師普遍結束了系統(tǒng)學習各類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中,部分高校教師僅關注自己所授課程與所做研究領域的相關專業(yè)知識,知識與技能發(fā)展出現嚴重失衡,使其知識與技能發(fā)展出現嚴重局限;部分高校教師對教育教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重視度不高,容易出現教學經驗化、刻板化等現象,沒有應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術;還有部分高校教師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依賴現代新媒體,通過移動網絡手機平臺獲取碎片化信息,而這些信息的真實嚴謹性有待考證。簡而言之,部分高校教師容易出現知識技能偏狹化,做不到既專又博;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欠缺,單憑經驗組織教學;知識獲取渠道不嚴謹,教學技能有待提升。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強調“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盵6]上面這段話將教師的道德示范身份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然而部分教師在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時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功利色彩明顯,重科研輕教學,重管理輕服務,重理論教學輕實踐輔導等,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教學、科研、實踐、管理、服務、組織等活動環(huán)節(jié)中的育人工作。再就是,部分高校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重教輕育”,片面地認為“育”是中小學的工作,看重知識技能傳授忽視學生品德修養(yǎng)培育,例如,教學設計中缺少德育元素、指導學習時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塑造的缺失、管理課堂時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忽略等。
高校職稱評定體系及績效考核等相關制度客觀造成了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狀況。項目、著作、論文成為高校教師關注的重點,這些指標與教師的經濟收入與職業(yè)發(fā)展高度相關,導致“教學成了良心活兒”。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教學質量評定體系缺乏像科研評價體系那樣嚴格的量化指標體系。在以上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唯科研論,缺乏對教書育人應有的熱情,缺乏作為高校教師應有的擔當與情懷。
作為高校教師不僅要在自己專業(yè)領域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與過硬的研究素養(yǎng),還應加強對非專業(yè)領域知識的不斷學習,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傳統(tǒng)歷史文化相關的知識。各科教師都應不斷深入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知識,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做到既專又博。高校教師應在綜合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的基礎之上,不斷挖掘自己從事的專業(yè)及所授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效地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活動中。
其次,高校教師應加強教學理論與智慧教學工具等相關知識學習,用前沿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指導課堂,用高效的智慧教學工具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再者,高校教師應規(guī)范教材選擇和集體備課工作,確保教學內容的嚴謹科學性。
墨子云:“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淺薄,雖成亦小?!钡掠墙逃幕辏墙逃谋?。要培養(yǎng)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課程思政對高校教師的道德品質與修養(yǎng)風度提出更高要求,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做人境界,不斷提升個人品德素養(yǎng),做好教育過程中的言傳身教。高校教師在專業(yè)課講授過程中除了注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外,還應該加強價值塑造。各科教師應積極主動地結合所授課程收集典型的思政案例,同時還應關注社會熱點與重大事件,不斷挖掘開發(fā)典型案例、社會熱點和重大事件中的思政元素,將其適時適度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熱愛所學專業(yè)、注重品行修養(yǎng)、關注社會發(fā)展、崇尚科學熱愛祖國。
自我成長與職業(yè)發(fā)展通常是每個高校教師都不可回避的話題。自我成長主要包括自我的知識技能儲備、生活閱歷、心理素養(yǎng)、內心感受與社會認可等方面。職業(yè)進步的評價主要包括職位、職稱、收入等社會外在的評價指標,亦包括滿足感、價值感、成就感等職業(yè)人主體內在的評價指標。教師的自我成長與職業(yè)發(fā)展是彼此關聯、相互影響的。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該如何考慮自己的自我成長與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呢?教師最主要的職責是教書育人,高校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基礎上,同時還承擔著科學研究的任務。部分高校教師將教書、育人、科研身份相分離,重科學研究輕教書育人,把時間精力過多地放在了所謂的科研上,這樣可能會獲得短期的自我發(fā)展和表面的職業(yè)進步,然后不利于高校教師個人及群體的長遠發(fā)展。高校教師應將教書、育人、科研三者有機融合,做到教書育人中開展科學研究,科學研究反哺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科研是推力,教學相長,有效地將教師的個人成長與職業(yè)發(fā)展結合起來,使高校教師的角色回歸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