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哲
【摘 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相對產業(yè)的發(fā)展也日益增多,其中煤礦行業(yè)具有極大的發(fā)展空間與前景。首先分析了技術管理體系構成要素,然后從組織要素、資源要素、過程要素、方法要素四個方面闡述了煤礦地測防治水技術管理體系的構建,以期使管理工作朝著流程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方向發(fā)展,在確保煤礦技術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時促使煤礦生產安全穩(wěn)定進行。
【關鍵詞】煤礦;地測;技術管理;資源;組織結構
引言
近些年來,煤炭行業(yè)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和資源的有效整合,生產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地測防治水是煤礦建設的重要部分,其有助于避免資源的浪費,有助于預防水害、防止瓦斯爆炸等。因此,應建立科學有效的防治體系,加強煤礦地測防治水工作的管理。
1煤礦生產中地測防治水工作管理的重要性
在煤礦生產中,地測防治水問題非常重要,主要是因為地測防治水工作影響著煤礦生產的安全性,如果地測防治水問題無法突破,就會導致礦井使用周期會被損害,或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從而無法實現(xiàn)預期效果。因此,煤礦企業(yè)在設計煤柱之前,要詳細了解和分析煤礦地表巖移參數(shù),并在這個基礎上合理規(guī)劃礦井工作。后期煤炭資源的獲取情況是由前期測算情況決定的,如果礦井可采面積足夠大,礦井發(fā)展時間就會越長,因而獲得經(jīng)濟效益也就越高。但也要認識到煤礦的利用價值必須遵循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所以,煤礦地測工作主要目標是通過科學、合理的辦法,釋放存儲在地下的能源,實現(xiàn)應有的價值。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說,煤礦地測防治水問題和安全性及總體效能有著直接關系。
2地測防治水技術管理體系的構建
2.1組織要素
2.1.1組織結構
一般情況下,組織結構包括以下三級,依次是決策層、管理層、執(zhí)行層。其中,對于決策層來說,主要涉及到礦長(第一責任人)、總工程師(主要是對相關工作承擔相應的技術責任)及安全、生產、機電副礦長。對于管理層來說,主要涉及到安全監(jiān)察科,生產技術科,地質測量科,機電、地測副總工程師。對于執(zhí)行層來說,主要包括水文地質工、測量工、探放水隊。這三級管理體系組織機構如圖1所示。
2.1.2制度體系
作為整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制度對于整個體系的順利運行起著基礎性作用,其中涉及到技術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煤礦需要構建起科學合理全面有效的制度體系。具體見圖2。
2.2資源要素
2.2.1資金
煤礦在經(jīng)營運作過程中需要構建起地測防治水資金長效投入機制,以有效滿足技術改造、生產、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公司需要按照具體狀況,設置相應的專項資金,制訂相應的管理制度,重點包括資金渠道、應用范圍、監(jiān)督等環(huán)節(jié)。
2.2.2設備設施
設備設施基本上涉及到以下幾方面:防排水、物探、探放水等設備。各種設備都必須指定相應的管理制度,以進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規(guī)范化程度。制度內容涉及到設備的選擇、平時的使用、管護及更新淘汰等方面。
2.2.3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a)崗位設置。煤礦企業(yè)一定要構建起完善的職能管理部門,承擔的工作包括相關業(yè)務、職能管理事項等,對防治水工作進行總體調度;b)人員數(shù)量要求。煤礦企業(yè)要配齊相關工作人員,為煤礦生產的安全穩(wěn)定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c)人員培訓要求。對于領導層來說,礦長、總工程師等一定要擁有相關方面的安全常識,擁有領導安全生產與處理相關事故的能力,通過相關培訓滿足要求,獲得相應的證書;對于管理層來說,相關員工與干部上崗之前一定要進行相應的防治水安全培訓,沒有進行相關培訓的人禁止上崗;對于執(zhí)行層來說,主要包括探放水工、測量工等,他們也應根據(jù)相關要求接受相應培訓,然后獲得有關資格證,做到持證上崗,同時,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定期接受培訓,禁止持過期證上崗。
2.3過程要素
2.3.1構成要素
具體來說,流程應當反映出以下幾項內容:事件及其時間先后順序、流程結果與基本要素。其中,后者基本涉及到流程的執(zhí)行者、描述流程步驟的元素及其相互關系、流程之間的聯(lián)系與資源。
2.3.2管理流程的設計
在管理流程的設計環(huán)節(jié)中,一般應當按照具體需求適當簡化。在簡化以后,由各種流程及文件組建起整體的流程體系。詳細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a)考慮經(jīng)驗總結與系統(tǒng)思考。流程是已有經(jīng)驗與知識的深入分析與總結。在構建起書面流程文檔之前,其有關內容基本上包含在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平時工作中及他們的認知中,并未對該知識進行思考與總結。所以,構建流程的過程是一個將日常工作習慣、行為習慣進行總結、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要認真分析前提條件,深入總結,從總體角度進行改進,如此才可以構建起科學、完善的技術管理流程;(b)兼顧流程的剛性和柔性。文檔化的流程對具體落實人員的行為起著一定的控制與協(xié)調作用,各種類型流程的約束性高低存在一定差異。對牽扯若干單位、頻率相對偏高或經(jīng)常影響進度的流程應具有較高的剛性,對每一相關單位的職責、時限等做出詳細界定;對不確定性的流程應具有合適的柔性;(c)兼顧流程的知識性與制度性。流程再造活動應當與知識、制度管理有機融合;d)組成部分。通常技術管理流程涉及到知識型與控制型技術管理流程。其中,對于前者來說,其可變性偏小,非常注重知識性;對于后者來說,其制度性較強,注重對執(zhí)行的指導與控制,體現(xiàn)出公司的組織結構,需要伴隨其改變作出相應的調整。前者基本上包括管理流程中的知識,具體涉及以下三個部分:技術管理業(yè)務流程圖、活動描述和知識庫。第一個模塊是流程圖類,基本包括每一項活動的先后順序,體現(xiàn)它們的次序,然而并不涉及到人為的責權劃分,具體見圖3。后者基本是介紹相關責權分配。詳細而言,其涉及到責權分配表和技術管理管控流程圖。其中,第一個模塊基本是用來闡明業(yè)務流程與每一個單位、崗位的聯(lián)系,進一步明確每個業(yè)務的職責,最大限度地減少每個單位、崗位間彼此推卸責任的問題。第二個模塊同樣屬于流程圖一類,相對于業(yè)務流程圖來說,尤其注重管控。其基本上介紹技術管理核心流程中每一個單位、崗位的職責、時限,進一步改善流程運作的質量;專項技術管理體系技術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地質測量與防治水兩大部分內容。其中,對于前者來說,主要包括礦井補充勘探流程,井下物探管理流程,基礎資料收集、分析、歸檔管理流程,礦井勘探(補充勘探)地質報告審批流程;后者主要涉及礦井防治水管理總流程,奧灰水害防治管理流程,水害預測預報管理流程,地表水防治管理流程,水害隱患排查管理流程,井下探放水工程設計、審批、工程總結,井下探放水工程管理流程,老窯采空區(qū)水害防治管理流程,礦井水害應急救援流程,管理流程。
2.4方法要素體系運行與控制
具體來說,該體系需要認真按照PDCA循環(huán)程序來運行,按照有關規(guī)定,充分兼顧到其運行的具體情況,進一步細化其流程,同時把其總結為識別、策劃、運行、記錄、保存、檢查、分析、改進。
結語
在煤礦生產管理中,地測防治水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因而,煤礦企業(yè)的管理人員要加強對防治水工作的管理力度,構建完善的地測防治水管理工作體系,在具體管理過程中,重視基礎管理工作,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并積極運用科學先進技術,保證煤礦日常工作的有序、安全進行,更好地實現(xiàn)經(jīng)濟效益、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郝曉東.煤礦探放水工程動態(tài)可視化管理系統(tǒng)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6.
[2]宋志強,郝俠,程建禎.近年山西煤礦透水事故原因分析及對策措施[J].煤,2015,24(10):66-67.
(作者單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團新屯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