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英
摘 要: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漢語的外國學習者也隨之增加,中外交流更加密切,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跨文化交際中,除了使用語言交際,人們還使用非語言行為來進行交際。非語言行為包括眼神、手勢、觸摸等肢體語言,也包括對時間和空間的利用。了解特定文化中的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和規(guī)則,有助于增強人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對外漢語;跨文化交際;非語言交際
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不光使用語言進行交際,非語言交際也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由于跨文化交際中的大部分信息是靠非語言行為傳遞的,同時由于非語言交際具有模糊性和文化規(guī)約性,并受到語境的影響,因此,非語言交際行為是產(chǎn)生跨文化交際誤解和沖突最多的領域之一,也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中心內(nèi)容。
一、非語言交際的定義及分類
1.1關于非語言交際的定義有很多,以下是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
(1)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tǒng)稱為非語言交際。(胡文仲,1999)
(2)通過多種交際渠道進行有意和無意的編碼與解碼的非語言行為。(Ting Toomey,1999)
(3)非語言交際涉及所有在一種交際情境中發(fā)出者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她)對環(huán)境利用形成的非語言刺激。這些刺激對發(fā)出者或接收者具有潛在的信息價值。(Samovar et al,2010)
1.2非語言交際的種類一般分為以下四類:
(1)體態(tài)語(Body Language),也是就我們所說的肢體語言,包括姿態(tài)、手勢、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語言手段,例如點頭、搖頭、揮手、瞪眼等。
(2)副語言(Paralanguage),也稱輔助語言,它包括發(fā)音的各個要素:音質(zhì)、音幅、音調(diào)、音色等。語言有真有假,而副語言作為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卻較為真實,往往是不自覺流露的。
(3)客體語(Object Language)??腕w語指的是人的相貌、服裝、飾品、體味等所提供的交際信息。
(4)環(huán)境語(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間和時間信息、建筑設計與室內(nèi)裝修、聲音、燈光、顏色、標識等。
二、非語言交際的功能
2.1重復功能
非語言行為重復語言信息。有人問路:“電影院在哪兒?”你回答:“這條路向東走就能看到。”同時你的手也指向東邊。手的動作是在重復所說的信息。人們經(jīng)常一邊點頭說“是”,或者一邊搖頭一邊說“不”,也是非語言動作對語言信息進行重復的例子。
2.2補充功能
和重復功能緊密相連的是補充功能。雖然重復信息能獨自可以代表意思,補充作用一般對非語言交流添加了更多信息。例如,你可以告訴某些人你對他(她)的表演很滿意,但如果你同時恰好很熟練地搭在他的肩上,這種信息便呈現(xiàn)出了另外的意思,身體交流已經(jīng)把另一種意思添加在正在說的話上了。
2.3代替功能
我們表演某種動作而不是說話時,我們在非語言交際中可以使用替代功能,用非語言行為代替語言的表達。如果你看見一個非常特別的朋友,你適當?shù)財U大你微笑的尺度,張開雙臂來問候他(她),這種表現(xiàn)代替了你所有要表達的語言,卻傳達了相同的感情。在講座廳里,你可以搖手給你同學,并將手指向見面地點,而不是在擁擠的房間里大聲呼喊。
2.4規(guī)范功能
非語言行為經(jīng)常是控制談話流動的主要方式,我們經(jīng)常用某種非語言行為形式來規(guī)定和負責交流:我們會一致點頭來對我們的交流伙伴暗示我們贊同他的話并應該繼續(xù)說話;或者我們在那刻保持沉默,讓沉默表達出我們已經(jīng)準備好我們的演講的信息。還有,上課鈴響了,老師把手指放在嘴邊示意學生安靜下來也是非語言行為起規(guī)范作用。總之,我們的非語言行為還對語言交際起著規(guī)范的作用。
2.5否定功能
在一些情況下,我們的非語言行為傳達出了與包含在我們語言信息里的字面意思相反的信號,你告訴某人你很輕松,很自在,但是你的聲音卻顫抖著,你的手搖晃著。當你通知你的伙伴你很樂意見到他(她),但同時你又不說話,不進行眼神交流。這也是一個相矛盾的信息。因為人們大所以來非語言信息,當他們接收相沖突的數(shù)據(jù),我們需要意識到具有傳遞相反信息的危險。
2.6強調(diào)功能
非語言信息可以強調(diào)語言信息的某些部分。說話前停頓會使下面的的話顯得更重要。用比平常大的聲音說話會強調(diào)語言信息。相反,如果比平常說話快、聲音低,人們會覺得這一語言信息不重要,并很快會忘記。
三、非語言交際的應對策略
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差異主要在于文化差異,文化不同,交際規(guī)則也不盡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交往時難免產(chǎn)生文化誤解和沖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
首先,增強文化差異意識,留心和積累文化背景、社會風俗等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文化洞察力。其次,注意分析比較。只注意差異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分析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的影響。我們只有了解該文化的非語言行為,才能理解其文化的非語言行為,找到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效。最后,尊重不同的非言語交際方式,正確對待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增強文化模式的容忍性。
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障礙呢?
第一,每一種文化都帶有其自身的文化偏見和文化定勢,只有充分了解并學會遵循支配自己行為的文化規(guī)則,才能去了解并適應其非語言行為的文化規(guī)則。第二,非語言本身具有復雜和模糊性,只要有意識地觀察并正確解釋制約非語言交際的文化規(guī)則和習慣,就能夠適應具體的文化、社會、場合、情景中的各種行為。第三,對自身的文化或異種文化的非語言行為進行判斷和推論時,先觀察,再做出試探性的解釋,最后是全面地概括。第四,應學會調(diào)節(jié)對非語言行為差異的情感反應,更多地了解有關知識,努力提高觀察、評價和恰當有效地實施非語言行為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114-119.
[2]王晶.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J].科技信息,2009(30):735.
[3]刁云龍.談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J].才智,2015(1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