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梅
摘? 要:《中國詩詞大會》給初中語文的詩詞教學帶來了新的升格方式的借鑒:(1)情感代入,吟誦成風;(2)故事引入,典故激趣;(3)錘煉字句,品味甄別。
關鍵詞:吟誦? 情感代入? 典故激趣? 錘煉字句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文獻標識碼:C? ? ? ? ? ?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7-0091-01
近些年,中國文化教育類節(jié)目百花齊放。前有《朗讀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珠玉在前,后有《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望其項背。而其中尤以《中國詩詞大會》最火爆,它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目標,以中小學課本為主,以忠孝仁義愛國為圭臬,帶領我們在中華傳統(tǒng)詩詞中領略華夏文明之美,實為文化的一場饕餮盛宴。而它以飛花令、百人團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競技,用專家評析、個人開場白等方式營造氛圍,無不給觀眾的視聽以知識的補充和美的陶冶。
以上種種,給我們中學課堂中的詩詞教學,帶來了新的升格的方式的借鑒。
《中國詩詞大會》的每期節(jié)目伊始,現(xiàn)場或配樂吟誦開場詩,如《山居秋暝》、《將進酒》等,或在詩詞誕生地現(xiàn)場吟誦古詩詞中的名句,主持人董卿和4位點評嘉賓及現(xiàn)場選手也都以個人喜愛的名句誦讀出來作為開場白。在第二季某期節(jié)目中,某位選手作答“毛澤東詞‘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是指什么?A、為之傾倒? B、舍生取義? C、屈身于人”一題時,大屏幕上出現(xiàn)了毛主席雄健豪邁的書法作品《沁園春·雪》,主持人示意選手可以誦讀幾句,引爆了全場齊誦“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一云集響應的時刻。大家以鏗鏘有力的聲音,把主席的這首詩詞中的排山倒海、力拔山兮的磅礴氣勢表現(xiàn)了出來。
反觀初中生,他們情感內(nèi)斂,羞于通過誦讀來表現(xiàn)詩詞表達的感情,課堂上的誦讀幾乎只是形而上的走過場,缺乏情感投入,因而學生對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并未很好地體會到。以八年級下冊的陸游的《訴衷情》誦讀為例,教師可以用三個層次進行點撥引導。第一,適當介紹陸游的生平,他是一個南宋愛國詞人,曾短暫帶兵上前線抗金,而南宋偏安一隅的弱勢背景也應提及。這一層次的補充,為引導學生體會一個堂堂七尺男兒因壯志難酬而淚流滿面的強烈情感埋下伏筆。否則,學生只知道男兒有淚不輕彈,不太能理解為什么年邁的陸游為什么會老淚縱橫。第二,讓學生情感代入,把自己想象成古代的陸游,體會他那種白發(fā)蒼蒼不能再馳騁疆場的無奈之情,這可能會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共鳴。第三,學生與教師齊誦全詞,并且各自說說是哪個句子或者哪個詞語感動了自己。這個方式,對學生的愛國情感熏陶,是較有力的。
在某期節(jié)目中,說到宋之問的《渡漢江》中的一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康震教授是這么點評的:“唐人很重才,不因人廢言,也不因人廢詩。宋之問這個人是有問題的,他攀附權貴、沒骨氣又怕死。朝廷把他貶到南方,他自己又偷偷跑回來。這首《渡漢江》就是他偷偷跑回來寫的。這詩中的怯,是有怕的,怕被人發(fā)現(xiàn)……雖然如此,但是宋之問的確是個大才子。老太太武則天舉辦詩的盛會,有個叫東方虬的立即寫了個詩,武則天說寫得好,賞了個錦袍給他。過了一會兒,宋之問也寫了個詩,武則天一看,比東方虬的好,宋之問立馬把錦袍從東方虬身上扒下來披在身上。他寫詩就是這么拼,才華就是這么拼出來的?!秉c評嘉賓將典故引入,娓娓道來,激發(fā)了全場觀眾的好奇心與賞詩的興趣,對詩句的體悟也更加深刻而準確。
如果在初中的古典詩詞教學之中,用講故事的方式去引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是不無裨益的。例如,在講授白居易的《觀刈麥》之前,可以從《顧況戲白居易》這個小故事導入。白居易剛參加科舉考試時名氣還不大,他把寫的詩送給顧況看。顧況看到他的名字就開玩笑說:“長安物貴,居大不易”。意思是長安城里物價高昂,在這里住下很不容易。等顧況讀到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就說有這樣好的詩句,在長安住下很容易。由這個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引入:那么白居易的這首《觀刈麥》能讓他在長安城站穩(wěn)腳跟嗎?那么,這個問題一拋出,學生就個個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要幫白居易找出這首《觀刈麥》中的亮點,這樣一來,自然就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鑒賞詩歌的興趣,上課的效果也大大地提升了。
《中國詩詞大會》的王立群教授在點評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時說,這一句脫胎于曹植《贈白馬王彪》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但是它比曹植的詩寫得更精練,更膾炙人口。蒙曼老師說,詩詞的教學不是簡單的記誦,而是體會詩中之美,產(chǎn)生愛惜美的欲望。而通過重點字的錘煉,在品味之中甄別它與眾不同之意,能幫助學生獲得較深的審美體驗。
例如:講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時,應替換“望”、“看”等字,從中品味出“見”的言外之意:閑適恬淡;講解“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一句時,可把“子規(guī)”替換為“大雁”,通過比較,體會出“子規(guī)”對詩歌情感氛圍的渲染作用:利用望帝啼鵑的典故,渲染遭到貶官的悲傷和同友人離別的不舍與傷感??傊?,在比較之中,詩句中蘊含的情感就能較好的捕捉到、體會出。
綜上所述,《中國詩詞大會》在詩詞教學上的啟發(fā),絕不止以上三點。而詩詞就是我們涵養(yǎng)民族氣質(zhì)、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現(xiàn)民族風貌的重要媒介。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通過對詩詞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展示,用以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另外,還有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詩畫結合。康震教授在節(jié)目中利用畫畫或者沙畫師用圖案給比賽者線索得到答案,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成為我們對詩人詩作了解體悟的一個很好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