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雨
“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未事先通知而看望孩子想送去驚喜的父母,卻因女兒另有安排而受到冷落。該事件所反映的親情關(guān)系的討論仍在持續(xù)。
依我拙見:親情并不是單向的愛,雙向的理解與尊重才是維系親情最堅韌的紐帶。
不得不承認(rèn)的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觀念的變化,親情的具體含義和表現(xiàn)形式也在變化,親情維系不再依靠父母權(quán)威的絕對約束。
誠然,父母千里迢迢去探望孩子不失為一種牽掛。然而,未事先通知的探訪使親子關(guān)系變得緊張,加上渴望回報的期望,無形中對孩子形成壓力,令孩子處于“守約”和陪伴父母的兩難境地。
因此,即使女兒選擇守護前者,對父母有些許冷漠,也可以理解。如果單從這一方面就將女兒判定為“不孝”,實在有失偏頗。
理解與尊重并非漫山遍野,但也如點點繁星照亮黑夜。在新型親子關(guān)系中,缺乏理解和尊重是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
缺乏尊重,會讓人容易被親情綁架。從本質(zhì)上來講,父母并不認(rèn)為突然到訪會對女兒造成困擾,女兒甚至應(yīng)該高興才是。他們并沒有將女兒當(dāng)作一個完全獨立的成年人來看待。一味為自己單向情感付出而自我陶醉,忽視了接受者本身所具有的主體意識。
缺乏理解,親情紐帶便呈現(xiàn)脆弱性。假使父母能體會到孩子假期繁忙,事先打個電話商量,假使女兒理解父母的牽掛,主動表明自己對父母的愛,也許下一次見面會因為雙方的期待,讓前后幾天都變成好日子。雙方的理解會是親情紐帶上的活扣,讓其更加堅韌。
事實上,類似這樣的矛盾是中國親情中亙古不變的核心話題。人們表達(dá)著對陳舊親情關(guān)系的不滿,卻始終沒有忘記對親情本身的追求。
因此,對父母來說,放下“將出牽衣送,未歸踦閭望”的焦慮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對子女來說,讓“記憶的?!鄙嫌袔锥洹芭榫w的花”,才能擁有更加舒適的親情關(guān)系。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無論是理解還是尊重,都不要忘記親情是雙向的愛。
歲月失語,親情能言,且共從容。
教師點評
作者思考較為周全,能迅速捕捉到材料的核心———雙向交流的缺失,并由此提出缺乏理解和尊重是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全文緊扣材料,有的放矢。同時,該篇文章中大量名言警句既是文思敏捷的表現(xiàn),也是論證力度的證明,很好地展現(xiàn)了學(xué)生自身的文學(xué)積累。只是寫作思路本身的邏輯性還有欠缺,尤其是談及缺乏理解與尊重的后果時,兩段文字似有些疏離,很難形成合力。(黃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