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琦
題目
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學校探望孩子,卻遭到孩子的冷落,本準備送去驚喜卻反遭女兒抱怨。父親責問女兒為何如此冷漠,女兒說她已和同學相約要去外地游玩,父母卻未經她同意就來到學校,這是對她的極不尊重。
很多人不贊同女兒的做法,認為她不尊重父母,但也有網友認為父母的做法有待商榷。
對此你怎么看?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題目解析
這是一則社會熱點類作文題。
我們用愛維系這個世界,而親子之愛無疑是愛的基石。材料中的事例,學生并不陌生,甚至可能產生共鳴,父母子女之間事先顯而易見的零溝通狀態(tài)在生活中并不鮮見。題目要求學生權衡兩種看法,而后對這一現(xiàn)象表達自己的看法,要求較淺易,審題沒有障礙。
選擇哪種看法,并將這種看法和思考清晰地傳遞給讀者,是寫作的主要任務。
我們首先需要關注材料核心事件中的矛盾點。
父母探望女兒反遭冷遇,父母委屈,孩子也委屈。父母太久沒見到孩子,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自然希望早早見到孩子,便未多想匆匆而來,本以為換來的是驚喜,卻與女兒計劃好的出游相沖突。正是這自以為的“驚喜”,引發(fā)了女兒的抱怨與冷落。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并沒有根本性的是非對錯,只是在溝通方式、交往觀念等方面存在一些代際障礙。
在這一前提下,我們進行思考,便會發(fā)現(xiàn),這一對父母與女兒之間的沖突背后正是當下親子溝通的巨大屏障:父母責怪孩子的冷漠與不理解,孩子不理解父母的“驚喜”與關愛。
所以,寫作時不妨就親子之間該如何溝通這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現(xiàn)代社會溝通交流方式日益便捷,早已實現(xiàn)了即時聯(lián)系??筛改概c孩子間依然存在溝通障礙,其根源何在?父母和孩子應該如何調適自己以打破這些障礙?這應當成為思考的核心。
材料提供的現(xiàn)象只是個例,但我們的思考可以以此為原點進行適度延展。比如前段時間在上海盧浦大橋上發(fā)生的悲劇也是由溝通不暢引發(fā)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呼喚親子之間的尊重、理解和溝通也就顯得更加重要、迫切。
父母的委屈也可以作為寫作角度。他們的確忽視了女兒也有自己的生活安排,但“不尊重”的判斷分量過重了。
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一段情節(jié):小女孩德善一直認為自己被家人忽略,一直覺得家人總是習慣性地照顧自己的姐姐和弟弟。積郁之下她終于徹底爆發(fā)了。感受到了她的委屈,她的爸爸說了一句觸動人心的話:“我也不是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
世上幾乎所有的技能都需要學習。彈琴,得先學習樂理指法;輪滑,得先鍛煉腳部肌肉。然而如何當父母,如何陪伴與幫助孩子成長,很少人有機會提前好好學習。因此,為人子女是否可以對父母多些理解,理解父母并非有意的不理解。
在此基礎上,站在各自的角度反思,反思親人之間的言語傷害亦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由此,這篇議論文也有了更多的思考與延展的空間。
適用素材與運用示例
適用素材
愛就是對被愛者懷著一些莫須有的哀憐,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稅邸?/p>
運用示例
在當下,青少年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給予父母更好的生活,而是如何做到真正理解父母,理解他們的情感與處境,理解他們對自己深沉的愛。周國平曾言:“愛就是對被愛者懷著一些莫須有的哀憐,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贝_實,父母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常被我們視作多余和累贅,多么可悲!值得欣喜的是,當下不少高校已經在逐步完善子女情感教育,通過一系列別出心裁的活動,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使父母與子女彼此理解,真正做到親子關系的逐步改善。
———一考生
適用素材
騰訊曾經發(fā)布了一份《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52%的年輕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而40%的父母會仔細閱讀孩子的每一條朋友圈。父母對于被子女屏蔽一事的態(tài)度多為理解包容,認為兒女開心就好。認為夢想會得到父母支持的人是49%,而表示會支持的父母比例是79%。
運用示例
父母千里迢迢去看望孩子,見面時看到的卻是孩子冷漠的神情,與丟下他們和朋友一起出游的背影。這決絕的態(tài)度頗似那份《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中呈現(xiàn)的事實。父母無怨無悔地為子女操勞,子女在與他們見面時陪陪他們或者對自己既定的計劃耐心解釋后再離去又有何難?最怕的是當猛然記起還欠父母一個解釋、一個擁抱時,回過頭卻發(fā)現(xiàn)他們早已不在身后。何妨對父母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溫暖的微笑?讓他們滿足的也許只是你一個不經意的微笑罷了。
———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二許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