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潔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文學死了嗎?”“文學會死嗎?”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此類問題引發(fā)了社會廣泛關注和學術界的熱烈探討。
有人認為,當今社會人們的閱讀熱情不減反增,追問此類問題乃杞人憂天。
有人認為,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使閱讀文字作品的人越來越少,文學勢必消亡。
有人認為,文學對人類而言意義特殊,只要我們還有幻想,文學就永不會死去。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觀點。
要求:1.題目自擬,觀點自定;2.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襲。
題目解析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文學受到數(shù)字和網(wǎng)絡的極大沖擊。豐富多彩的數(shù)字信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新媒體時代正在不斷瓦解人們對語言和文化的認同,改變著文學傳承和研究的固有模式。人們擔憂文學的命運,不愿看到它如許多傳統(tǒng)技藝一樣失傳,不斷有人提出疑問:文學已經(jīng)老了嗎?文學會“死”嗎?在這樣的背景下,這類作文題可謂緊貼時代脈搏。
作為一篇任務驅動型作文,提供的材料本身具有爭議性,也體現(xiàn)了時代價值觀多元化這一特點,因而寫作時要求學生就事論理,說清自己所持之觀點。上述材料的核心是如何看待文學的生命力,材料中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人們的閱讀熱情不減反增,沒有必要杞人憂天;文學對于人類有特殊的意義,只要幻想存在,文學就不會消亡。另一種認為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沖擊了文字閱讀,文學勢必消亡。具體行文中,兩種觀點任選其一,大家只要選好角度,圍繞論據(jù),確立自己的觀點即可。
從人類文化發(fā)展進程來看,文學消亡論與其說是悲嘆不如說是警醒。寫作時,不可陷在文學消亡之悲中。若能辯證看待兩種觀點,兼顧雙方,抓住材料的核心事實,這樣確立的觀點更準確全面、更具思辨性,更加符合高考對學生的寫作考查要求。
適用素材與運用示例
適用素材
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帶有強烈的、深刻的生命體驗,是作家用心血、生命寫就的,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更有高尚的生命境界,是愛和善的最高價值追求,具有穿越千年的生命力。如《詩經(jīng)》《桃花源記》《平凡的世界》《荷馬史詩》《哈姆雷特》《當你老了》等影響了無數(shù)人,它們在文學的星空熠熠生輝。
運用示例
文學,作為語言的精華,它寄寓的是人類千百年來美麗的情感,是深邃哲思的積淀。而這些情感與哲思都源于我們的生活,源于吃穿、勞作、戀愛和死亡等亙古不變的人類活動主題,超越了時代和民族,引發(fā)個體的共鳴與思考。正如葉芝的《當你老了》繼承并升華了龍沙的想象與意境,不同年代的詩人用相似的方式向各自的愛人表達跨越青春和暮年的不渝愛慕;《桃花扇》中傲岸不屈的氣節(jié)和風骨令林語堂折服景仰;陶潛寫下《桃花源記》時納西族的文字里也描繪了一個玉龍第三國;萊維的奧斯維辛和楊顯惠的夾邊溝共同揭起人類的傷疤而引起銘記與深思……只要有那些來源于人類生活的情感體驗,瑰麗爛漫的想象就不會停止,秉筆直書、呼喚良知的聲音就永不消失,文學的源泉就不會枯竭。
———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高三楊舒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著名作家路遙名列其中。多年來,《平凡的世界》在廣大讀者中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讓人們一次次領略到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雖然作家離開人世近30年,但他的文學熱情、文學理想仍然被人們銘記,他的精神和文學生命仍然感染和打動著我們,體現(xiàn)出文學強大的價值,這也再次印證:文學經(jīng)典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具有經(jīng)久不衰的生命力。
———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高三胡子墨
適用素材
黑暗的中世紀,教會是一切社會規(guī)范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文學受到宗教的打壓,沒有任何自由發(fā)展空間,人們長期處在蒙昧狀態(tài)。但在壓制中,文藝復興運動悄然興起。
運用示例
新技術的使用或許削弱了文學的影響力,但絕不會毀滅文學。從古至今,文學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沖擊。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方黑暗的中世紀里的教會脅迫,再到清朝時期的“文字獄”,哪次不是對文學產(chǎn)生了巨大打擊?可又有哪次能把文學真正毀滅?與這些沖擊比,信息時代的沖擊顯然并無毀滅之意。
文學有著強大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在一次又一次沖擊中,文學雖然在一開始受到打壓,可在之后又能順應時代發(fā)展而發(fā)展。元朝統(tǒng)一后壓制了一大批文人,雖然士文化式微,世俗文化卻繁榮起來,使文學進入尋常百姓家。在中世紀的黑暗統(tǒng)治下,所有自由的聲音遭到禁止,可地下文學依舊昌盛,最終帶來了文藝復興,沖破了黑暗?,F(xiàn)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也是如此。不可否認,當下有些庸俗甚至低俗文化充斥社會,可同時文學也借由互聯(lián)網(wǎng)而發(fā)展。許多知名作家開始使用公眾號,更加方便了與讀者交流。同時,網(wǎng)絡也誕生了一批新興文體,為文學注入了新鮮血液。
———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高三鄭祉
適用素材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讀書節(jié)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
運用示例
近些年,電視熒屏上不乏賞心悅目、余音繞梁的朗誦節(jié)目。如《見字如面》《朗讀者》《閱讀·閱美》等優(yōu)秀的文學類閱讀節(jié)目,在光和影所營造的濃重的閱讀氛圍中,將凝固的文字有聲化,通過用美的聲音朗讀美的作品,可以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弘揚正能量,給當下生活在快節(jié)奏中的人們帶來一波又一波舒緩的視聽享受與直擊心靈的精神洗禮,成為近年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從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詮釋文學之美。
———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高三周說月
適用素材
美國學者米勒在他的著作《文學死了嗎》一書中提出文學終結論,指出信息科學技術不斷沖擊著文學世界,逐漸塑造出一個由虛擬現(xiàn)實主導的新天地,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情感心理和行為活動,褪去了文學原有的神圣光環(huán)。他進而得出結論:“新的電信時代正在通過改變文學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它引向終結?!?/p>
運用示例
文學在古代向來是屬于少數(shù)人的,廣大農(nóng)民幾乎接觸不到文學,甚至鮮少使用文字,然而文化長河仍群星璀璨、奇峰迭起。固然,無人問津有其可怕之處,然而劣幣驅逐良幣蘊含著更不易察覺的危險。面對極度分化的人群,真正的文學,到底還能在偽文學閉耳塞聽式的狂歡中生存多久呢?難道真的會如米勒預言的那樣,文學會“死”嗎?
———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高三潘李霙
適用素材
著名文學評論家童慶炳先生在《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和文學批評會消失嗎?———與米勒先生對話》一文中,提出“文學和文學批評存在的理由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是存在于媒體的變化?還是人類情感表現(xiàn)的需要?如果我們?nèi)匀话盐膶W界定為人類情感的表現(xiàn)的話,那么我認為,文學現(xiàn)在存在和將來存在的理由在后者,而不在前者”,并提出“如果我們相信人類和人類情感不會消失的話,那么作為人類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不會消失的”,強調(diào)了文學的持久生命力。
運用示例
拋卻形式不談,當代文學的內(nèi)容在網(wǎng)絡時代下是否會淪為娛樂浪潮的附庸也是人們需要擔心的問題。其實早在網(wǎng)絡時代來臨之前,從電報發(fā)明開始,媒介碎片化就對文學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電報以簡、精、新取勝,這使文本失去了它的上下背景。再到報紙流行、電視開始播放音樂與畫面,娛樂方式與信息媒介不可避免地多樣化、庸俗化。19世紀的英國報紙也曾為報道某國公主的婚禮場面而撤掉哈代的連載小說。難道文學真的要隨著這些碎片化的媒介發(fā)展而淡出我們的生活嗎?不然??v觀那個機器轟鳴的時代,我們看到的恰好是近現(xiàn)代小說發(fā)展的高峰期,是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高潮與蓬勃發(fā)展。文學在當時完成了對自己的又一次突破和創(chuàng)新。媒介革命改變了人們獲取文本信息的方式,無法改變的是人類共同的愛與恨、悲與歡。如童慶炳先生所言,只要人類情感不消失,文學就不會消失。
———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高三黃芷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