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現實往往事與愿違,老師們最操心的就是那些作業(yè)不認真、態(tài)度不端正、視學習為負擔的學生。在他們身上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是最大的。所以,如何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成為了教學中的首要任務。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習慣。”好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效果,更可以在做事中觸類旁通,終身受益。
那么,什么是習慣呢?習慣就是“由于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并變成需要的行動方式。習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人們在后天所養(yǎng)成的一種自動進行某種活動的特殊傾向,是一種自覺、主動、持久、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習慣一旦形成,要想改變它很不容易,俗話說得好:“習慣成自然”。學生一旦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主動、踏實、認真地從事學習活動。有時不需要要求,即使遇上種種困難也能克服,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至關重要。那么,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哪些?采取什么樣的方法、策略進行培養(yǎng)呢?
一、學習有計劃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同時還有勞動、文娛活動、體育活動、人際交往等活動形式。這就要求科學安排,合理計劃。計劃的內容包括每天的作息時間、考試復習安排、雙休日和寒暑假安排等。到什么時間做什么計劃。計劃要簡明:什么時間?干什么?達到什么要求?其中每天的計劃安排,從星期一至星期五除了上課之外,要把晨讀和家庭作業(yè)、業(yè)余愛好的時間安排好。晨讀可以安排朗誦、速記、清晨勵志語展示等內容。放學回家主要是復習、做作業(yè)和預習,此外是業(yè)余愛好、玩和家務勞動的時間。周六和周日應安排小結性復習、做作業(yè)、勞動、社會實踐等活動。內容不可排得太滿,否則影響效果。寒暑假時間較長,除了完成假期作業(yè)之外,要安排較多的課外閱讀和文體活動。有的孩子學習吃力,應利用假期補習一兩門功課。訂計劃要發(fā)揮孩子的積極性,家長可以提出指導性意見,但不能越俎代庖。督促孩子嚴格執(zhí)行計劃,不能訂完計劃放在一邊。計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調整和完善,但不可放棄。
二、講求效率李大釗曾經教育他的兒女:“要學就學得踏實,要玩就玩得痛快?!辈簧賹W生,學習“磨”得很,看書、做作業(yè),心不在焉。一會兒吃零食,一會兒看電視,邊學邊看,邊學邊玩,耗費大量時間,效率極低。其原因就是沒有形成踏實學習、講求效率的好習慣。這需要家長的參與與配合。可以教孩子給自己提出學習內容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一旦坐到書桌前,就進入適度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每次學習之后,要評價自己做得如何,家長及時給以鼓勵。堅持下去,就能形成踏實學習、講求效益的好習慣。
三、主動鉆研學習,最忌諱一知半解、淺嘗輒止。要想學習好,必須養(yǎng)成獨立鉆研、務求甚解的習慣。怎樣培養(yǎng)這方面的習慣呢?
1、鼓勵孩子刨根問底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對許多事總愛刨根問底,這是好奇、求知的表現,說明孩子愛動腦子。家長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貧,冷漠對待。最好跟孩子一塊兒刨根問底,能解決的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請教他人或者查閱資料。
2、多問幾個“為什么”由于學習任務多,孩子往往滿足于表面上知識結果的呈現,至于知識產生的過程,不了了之。深層次的探究往往剛一上路,便收回了腳步。根本就談不上深度學習與探究。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出了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地質疑問難的機會意外,不妨在每完成一個學習活動之后,教給學生,問“為什么”的方法。學生之間,比誰提的有價值,誰能成文問題大王等等。目的就是培養(yǎng)提問的興趣,養(yǎng)成用問號牽引思考的習慣。
3、幫助反思和總結。進行完一個學習活動后,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評價。反思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需要改進;哪些地方做得好,值得發(fā)揚;并且,當一天結束后,引導學生進行回顧:自己有哪些啟發(fā)和收獲。經常這樣進行,有助于好習慣的養(yǎng)成和知識的強化。
四、鼓勵求異我們在解答問題時常常不止一種答案,一種解法。這時就要引導孩子想一想,還有不同的方法嗎?你是怎么想的呢?把另辟蹊徑當成一種挑戰(zhàn)的快樂!
五、查閱工具書和資料的習慣。工具書和資料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在學習中,會使用工具書和資料好處很多。教學中,當學生說出教材以外的知識時,教師要有意引導: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有意強化工具書和資料的作用。關于字典的運用更是時時不離手,書桌上隨時擺放字典、詞典,不僅僅用來識字解詞,更要把它當成一部百科全書,因為幾乎所有事物的解釋都能在里面查到緣由。所以,字典尤其是《新華字典》,這本全球最暢銷的書,理應成為學生手中的第一本教材。隨時查閱,并由此延伸到其他輔助資料的使用。這樣的習慣將使孩子終生受益。
六、善于請教的習慣。善于請教的前提是善于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隨時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整理成問題集,隨時向老師請教,向同學請教。問題集中,可以把班級中最合理答案的學生姓名進行標注,這無疑又給解決問題帶來了無形中的激勵。因為又拿一個學生不愿意成為某個問題的權威呢?當然,向別人提出的問題,應該是自己通過努力沒有解決的,提問題是要講質量,翻開書本就能解決的,自己解決。有些疑難問題,如果自己有嘗試性答案,帶著答案去請教,收獲會更大。
無論是哪一種習慣的培養(yǎng),都需要用心,用腦,持之以恒。如果虎頭蛇尾,不但養(yǎng)不成好習慣,反而會促成壞習慣的形成。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老師的智慧引領和有效監(jiān)督。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強大的自律便也形成了,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