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不僅是一場園藝的盛宴,更是一場美輪美奐的建筑景觀盛宴。無論是世園會的主要場館,還是世園十二景,世園會里的建筑通過中國建筑的“形”和“技”,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建筑的東方意境之美。
本刊特邀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胡映東老師,為我們講解具有東方意境的建筑背后,有哪些門道。
提起世園會建筑,大家最為熟知的便是標志性建筑中國館。它不僅金玉其外,更內涵深藏,我將從“形、技、境”三個層次,講講中國館其中蘊含的生態(tài)理念、大國技藝和東方意境。
溫潤如意,寓意國泰民安。中國館取意“錦繡·如意”,如一柄溫潤的如意,舒展于青山綠水之間,呈現了“錦繡園藝情,如意中國夢”的設計理念。
我國最早的建筑詩《詩經·小雅·斯干》中,用詩句“如鳥斯革,如翚斯飛”來形容中國古建筑屋頂微微翹起,像鳥兒展翅一樣輕盈。中國館的設計師崔愷院士說,中國館的設計從中得到啟發(fā),用現代鋼結構與玻璃幕墻相結合,借鑒斗拱、榫卯之古法意向,數萬根金屬梁柱拼接而成的金色超大型雙曲面鋼屋頂,制作出氣勢宏大的金頂與飛檐翹角的輪廓。整棟建筑取傳統(tǒng)建筑屋頂之神韻,再現中華傳統(tǒng)建構之靈動,去繁就簡,猶如《老子·道德經》所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p>
中國館是覆土建筑,所謂覆土建筑,是指覆蓋土下有建筑。
覆土建筑源于華夏文明初期以窯洞為代表的的樸素自然觀,具有古人用生土營造建筑的歷史痕跡,遠早于現代生態(tài)文明時代的建筑營造方式和風格。
由于土壤容重較大,隔絕和蓄熱能力好,延緩了溫濕度等外界氣候變化對地表以下建筑內部環(huán)境的影響,還能起到冬暖夏涼的效果。
設計師們效仿先人,將大部分展廳覆蓋在梯田之下,梯田上種植的農耕作物和觀賞植物,減少建筑對園林的干擾,與大地景觀融為一體。地面建筑形似一柄如意,坐落于東西兩側人工營造的14萬立方米的五彩梯田間;大部分建筑空間置于梯田之下,利用覆土的保濕隔熱性能,降低建筑的采暖與降溫能耗。
覆土設計手法充分體現中國館“在自然懷抱中,筑一座山,營一片田,育一方錦繡”的初心,以及順應山形水勢,對生態(tài)本著最小干預的原則。
時值盛夏,參觀場館的游客比肩接踵,如何節(jié)約能源,又能減少人在建筑室內中胸悶氣短之感?中國館采用地道風理論,利用土壤儲熱性能為新鮮空氣進行夏季預冷和冬季預熱,有效地降低了空調系統(tǒng)能耗。中國館在五彩梯田中設有一座半徑約16米的下沉水苑,室外自然空氣從水苑兩側隱蔽著的4個地道風入口被吸入地道,在與土壤發(fā)生充分的熱交換(夏季降溫、冬季升溫)后再輸送進入空調系統(tǒng)或室內,減少空調的使用。
建筑物是能耗大戶,應用無污染、可再生、低成本的新能源是中國能源利用的趨勢。中國館和國際館等主要場館均采用了光能吸收和發(fā)電效率較高的新型光伏發(fā)電材料,比如中國館在鋼結構屋蓋上安裝有1024塊光伏玻璃,用于建筑室內照明和動力等。
設計師們還利用收集雨水,打造生態(tài)微循環(huán)。在屋頂設置雨水收集系統(tǒng),場地采用透水鋪裝,地下設雨水調蓄池,回收處理后的雨水用以灌溉梯田,如此精巧的生態(tài)微循環(huán)打造了一座會“呼吸”、有“生命”的綠色建筑。
責任編輯: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