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已經“降臨”很久了,立秋將至,但真正的夏天還遠沒有結束。
四季輪回,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自然的四季一直在變化,當我們遠離夏天,會懷念它;當我們來到夏天,會憎惡它。但季節(jié)是無所謂愛憎的,人類早已找到抵御炎熱的方式,也在夏天的清涼中享受生活。
現代文明之下的一年四季,逐漸中和成了單一的“春季”。冬天的暖氣和夏天的空調,把分明的季節(jié)輪替簡約化——人類為尋找最舒適的生存環(huán)境,奮斗了何止千年。也可以說,對“舒適”的追求,是科技進步的原動力之一。
老舍沒寫過/濟南的春天/因為太短了/像戀愛/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老舍也沒寫過/濟南的夏天/因為太長了/像結婚/漫漫無期/看不到盡頭
——戲謔之詩,道出了濟南夏天的無奈。當然,對于濟南的春天和夏天,老舍的文字中也多有涉及,但沒有他寫秋冬的名篇那樣為人熟知。
可以用“老舍體”來重述濟南的夏天:
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炎熱暴躁地睡著,只等秋風來把它們喚醒。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夏天特別討厭,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火爐里,它們熊熊燃燒地大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炎熱?!闭娴模瑵系娜藗冊谙奶焓敲嫔蠋Э薜?。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沒了風,沒了雨。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秋天了吧?這樣的炎熱,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黃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很著急,因為這樣恐怖的夏天,干啥都沒勁呢!
夏天不只有炎熱,還有清涼,火熱間隙的清涼,更讓人難忘。尤其是泉水肆意流淌的老城,冰涼的泉水使夏天煥發(fā)出詩意。夏天的護城河是最有韻味的,眾泉匯流,河畔形成一股低溫的場域,好似大型的避暑場。
夏天把我們帶回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草叢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遙遠的暑假,鄉(xiāng)村、市井、野地,童年藏身于每一個夏日的黃昏,在小伙伴的歡笑中,在裊裊炊煙的過去。
村上春樹說:“夏天最讓人歡喜。太陽火辣辣照射下來的夏日午后,穿一條短褲邊聽搖滾邊喝啤酒,簡直美到天上去了?!睗系南奶?,自然也有這樣的去處——
名冠天下的“燒烤之城”,用肉串和啤酒詮釋了這座泉水孕育的城市。濟南有多少家燒烤店?沒人數的清;濟南每天消耗多少扎???沒人數的清,有人說500噸,有人說800噸,并沒有十分明確地統(tǒng)計。
很多大事發(fā)生在夏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國最著名的情詩,所描述的情景,對應哪個季節(jié)?應該是夏天,因為荇菜在夏天開出了小花,此時的河洲上,流水溫柔,綠草茵茵,戀愛的男女點綴了一道風景。
所以,中國的情人節(jié)并不在冬天,而是在夏天。
夏天的熱,改變了歷史。《三國志》記載,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時因為天氣太過炎熱,大多士兵都駐扎在山高林密之中,他們幾乎都身穿下衣,每天都有很多人中暑。結果被東吳一把火給干沒了。
《水經注》記載,建安十五年,曹操熱的不行,在鄴城大興土木,除了建銅雀臺、金虎臺之外,還有個“冰井臺”,這是用來干嘛的?就是在住的房間里挖一口深井,上面用蓋子蓋好,蓋子鉆孔,夏天里面的冷氣會往上升,用來控制房間的溫度,到了冬天里面又會冒暖氣,一舉兩得。
李白寫詩曰:“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眳堑啬蜔岬乃?,都熱得難受,以至于夜晚看到月亮,誤以為是太陽,痛苦地對著月亮大喘氣。水牛如此,民夫們可想而知,卻還要在這炎熱的天氣去拉纖,簡直是“一何苦”。
清朝乾隆八年有過一次熱浪,空前的炎熱天氣,幾乎席卷了北方大地。身在北京城的法國傳教士宋君榮,親筆記錄了北京城里的災難:酷熱的北京街頭上,常見有人走著路就突然倒斃。僅北京城和城郊,死于炎熱的人就有上萬之多?!肚喑强h志》等地方志更證實,北方各地的酷熱,到了“土石皆焦”的地步,就連大樹也紛紛枯死。連享受著最先進制冷技術的乾隆皇帝,都作詩感慨:“展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p>
如今的科學家經過嚴謹計算,算出了一些具體數據,1743年7月20日-25日,平均氣溫高達40℃,最后一天的氣溫尤其高,高達44.4℃,這個溫度是我國歷史上夏季最高的氣溫,沒有之一。
對待夏季酷熱,歷代王朝統(tǒng)治者也不敢放松,宋代時就有“高溫假”,酷熱天氣下,京城的工匠也可以在家休息。每到酷熱災害發(fā)生時,歷代王朝也都采取措施,在城門等處免費發(fā)放避暑藥物。夏季炎熱,這個看上去不稀奇的自然現象,從古至今,都是決不能輕視的健康威脅。
更多的“小事”重塑著季節(jié)輪替。在城市,夏天是最市井的,因為熱,所以人們“抱團乘涼”,聚眾飲酒,交流成為必然。比如餐飲消費,夏天比冬天多了不知多少。池莉有一篇寫夏天的小說,題目叫“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道出了國人的生存哲學——夏天塑造的生存之道,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