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
(山東大學,山東濟南 250100)
康德的道德哲學分為三個層次:通俗道德哲學、道德形而上學、實踐理性批判。
首先,在通俗道德哲學層面康德關(guān)注人們的日常行為,這是道德的表象,是道德內(nèi)在力在現(xiàn)實的呈現(xiàn),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最直接的行為表達評判這個人的行為是否合規(guī)。在這一現(xiàn)實層面康德發(fā)現(xiàn)了人們普遍有用一種評判標準去衡量他人行為的沖動,這一說來有失偏頗的評價行為卻能夠說明絕對的道德標尺在人們心目中是存在的。由于絕對道德標尺的存在,評價者們總是會在評價時考慮被評價者的行為動機是否純正、是否為了符合這個道德標尺而實施該行為。如果是為了這種純?nèi)坏臉藴识袆?,那么行為實施者就?yīng)該排除諸如情感等一系列雜然的因素,單純?yōu)榱说赖露赖?、為了義務(wù)而義務(wù)、為了行善而行善。
在探討完通俗道德哲學之后,康德從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這一評判依據(jù)抽象出一個形而上的道德法則,開始了第二個層面的探討。康德在這個層面中提出了“道德的命令式”這一概念,簡單地說就是道德法則。道德命令式有假言和定言之分,“惟有定言命令式才是一種實踐的法則,其余的命令式全都雖然能夠叫做意志的原則,但不能叫做法則;因為只是為了達到一個任意的意圖而必須做的事情,就自身而言而可以被視為偶然的……無條件的誡命不容許意志在相反的方面任意行事,因而惟有它具有我們?yōu)榉▌t所要求的那種必然性?!倍ㄑ悦钍较闰灥卮嬖谟谌藗円磺行袨橹?,它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誡命,它排除一切相反方向意志的干擾,只給契合于它的內(nèi)在規(guī)范的正確意志留有余地,從而為激發(fā)產(chǎn)生出某一正當行為的意欲提供必然的保證。這種絕對的定言命令式無法依靠我們的經(jīng)驗實證得出,可以說這種定言命令式僅僅存在于我們心目的臆想之中,它只是一個規(guī)范我們行為的主觀準則與客觀法則的集合體。
所以我們?nèi)绻噲D要研究定言命令式的可能性也就不得不依靠先天、超驗的能力了。定言命令式(道德法則)是一個先天綜合實踐命題,我們由于自身意志的不完善性從而無法通過一個已經(jīng)預(yù)設(shè)好了的意欲分析推導(dǎo)出一個能夠在將來產(chǎn)生出某一行為的意欲,假使是先前預(yù)設(shè)出的意欲與之后產(chǎn)生出的某一行為的意欲相符合,那么只能夠說這是一種偶然的契合。
康德認為定言命令式只有一個:要只按照你同時能夠愿意它成為一個普遍法則的那個準則去行動。如此康德建立起了一個理性而又形式化的原則,這個普遍化了的道德律適用于任何情況。在這個唯一的定言命令式之中,主體自身的自主認同被宣揚了出來,體現(xiàn)出的是自由意志的實現(xiàn),通俗一點地說,只有當主體自身所自愿遵循的行為準則被主體自愿地拿來去當做是普遍的自然法則的對應(yīng)物之時,才可以說該主體由此所實施的行為具有道德性。然而,如此這般從行為效果層面去談?wù)摰赖滦裕瑢嶋H上還沒有排除掉功利性的制約,畢竟在當你為了符合自然法則而去使你自己的行為準則普遍化的同時,你就已經(jīng)陷入了客觀地功利性價值評判之下即主觀是否符合客觀,因此而“動機不純”。于是,康德提出了更高一層級的表達方式:要以人為目的,而不能僅僅當作手段??档碌谋硎鍪牵耗阋绱诵袆?,即無論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還是其他任何一個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時候都同時當做目的,絕不僅僅當做手段來使用。
所謂目的,指的是能夠體現(xiàn)意志并且完全由意志所決定的東西,它是意向性的直觀顯現(xiàn),純?nèi)焕硇再x予目的以普遍的效力,使其適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從而使所有理性存在者擁有完全平等的地位。然而,如果只顧及到結(jié)果,僅僅為了產(chǎn)生某一結(jié)果而實施行為,使該行為成為可能的根據(jù)便是手段。手段使目的有了第二性,使目的顯得不再具有純粹性,因而實現(xiàn)該目的的主觀動機不純正,相伴隨的是有助于該目的實現(xiàn)的客觀動因產(chǎn)生變異。手段的不可靠是由于目的的不確定,如果我們確定了要以一個自然的道德準則為目的去行動,那么行動所依靠的手段亦是順應(yīng)道德準則的。
第三個層級是意志能夠通過其準則同時把自己視為普遍的立法者。這個層級使人上升到了一種自律的高度,最高的道德律的表達就是自律,每個人的自由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每個人出于自由意志為自己立法,不是聽從別人的教導(dǎo)??档聦嶋H上十分反對他人樹立榜樣以及相類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他認為行為主體始終具有完全的主體性地位,始終具有人格尊嚴。由自律引發(fā)出的是“敬重”的道德情感,敬重自己所為自己確立的行為規(guī)范,并無條件地按照它實施一切行為,這是自尊也同時是最高道德行為的表現(xiàn)。
康德道德哲學的第三個層次是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在此涉及到了道德準則外化的行為實踐領(lǐng)域,即你要使你的行為準則永遠成為普遍的法則。
可以說,在康德的道德理論那里,道德自律便是終極約束力的體現(xiàn)。
邊沁建構(gòu)的以事實為基礎(chǔ)的社會倫理學的“最大幸福原則”,把邊沁和穆勒兩人都從康德式的以實際后果為代價對善良意志的過分強調(diào)中解救出來。與康德相比,功利主義提供了一種供普通人使用的更可行的道德規(guī)范,因為它不那么依靠抽象的推論活動,它更多地依靠諸如自我利益的計算和對基本的、可以辨別的幸福欲望的普通的實踐。
功利主義道德的根本在于促進產(chǎn)生幸福的行為即為“是”,與產(chǎn)生幸福的行為相悖的行為即是“非”。在這里“幸?!钡母拍钍穷A(yù)期中的快樂,也就是遠離痛苦,不幸福也就意味著自身處于痛苦的情感之中、缺乏快樂。穆勒在邊沁探討道德量的基礎(chǔ)上引出了快樂的質(zhì),由親生經(jīng)歷過痛苦與快樂的人所提出的快樂質(zhì)量的檢驗標準和衡量質(zhì)與量關(guān)系的準則來得到“最大程度的完善”這一終極目標。
穆勒認為功利主義擁有所有道德體系所擁有的一切內(nèi)在約束力以及外在的約束力。所謂外在的約束力無非就是來自我們同類或上帝對快樂的期望和對痛苦的恐懼,以及我們對同類的友愛或同情、對萬物之主的愛戴和敬畏,都促使我們?nèi)プ裱系鄣囊庵径挥媯€人后果。關(guān)于內(nèi)在約束力,穆勒認為只有一種,那就是我們內(nèi)心或多或少的一種痛苦的情感(這在康德看來是完全不可理喻的)一旦情感消失,義務(wù)也就不復(fù)存在。我們內(nèi)心的主觀感受就是一切道德的終極約束力,人們的良心使人產(chǎn)生出道德相關(guān)的情感,然而對于那些沒有良心的人是不會激發(fā)出與此相關(guān)的情感的,自然也就不會受到內(nèi)心的這種終極約束力的約束。對于這類人,就需要外部的約束力去制約了,如果不這樣的話,那么任何道德法則都是無能為力的。穆勒通過以上的論證,證明了諸如法律等外部約束力的重要性。
關(guān)于美德與幸福一直以來都是倫理學家們所熱衷于探討的話題,進而有關(guān)德福是否一致的追問更加成為了千古難題。美德是善的體現(xiàn),善良的人胸懷寬廣不計較得失因而是快樂的,于是那些擁有美德按照自身所信奉的道德準則行事的人也就時常擁有快樂的情感。
在穆勒的功利主義理論中,道德理念或者說是正義理念包括兩個方面:行為準則和支持該行為準則的情感。所以我們看到,穆勒在探討到道德準則的同時是要牽涉到情感的,功利主義的理論核心“最大幸福原則”亦是將實現(xiàn)全人類的幸福為至上的道德準則同自身幸福的實現(xiàn)相一致起來,穆勒將美德看成是幸福的一部分,認為擁有美德的人是快樂的,而快樂是幸福最直接的體現(xiàn)。所以穆勒的功利主義理論體系從結(jié)構(gòu)上講完全地佐證了德福一致性。
然而,情感因素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是完全不可能出現(xiàn)的,康德所提出的道德律是純?nèi)坏牡赖侣?,盡可能的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擾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因為在康德看來各種意欲所產(chǎn)生出的偏好或者是情感會導(dǎo)致行為主體的原初目的產(chǎn)生偏離,因而也就無法保證行為主體本身的道德性。但是,康德主張在德行與配享的幸福的結(jié)構(gòu)中實現(xiàn)德福的一致性,他認為做有德性的人、符合道德律去行事為的實際上并非僅僅是預(yù)期的幸福,所謂“配享的幸?!敝傅氖桥c德性相稱的幸福,有德性的人通過自己的意志的道德力量,選擇將道德法則置于自己幸福之上的善的準則, 堅強地為自己的道德性清除障礙??档轮鲝埖滦詰?yīng)該高于幸福,但并不是不考慮幸福,而是講求在行事之前德性應(yīng)該是理性者最先考慮的道德目的,看行為是否合規(guī),之后再考慮能否為自己帶來幸福,這樣就能夠保證在每個人身上,合自然目的的幸福與合道德目的的德行相互匹配。
像康德這些崇尚終極約束力必然始終存在于人類心靈之中的先驗派倫理學家們的理論,在穆勒看來無非是認為約束力只有被相信扎根于心靈之后才存在其中。穆勒對于康德所提出的“將自身的準則作為全體理性人的法則”道德律提出了無情的批駁:如果全體理性人都采用了最無恥的不道德的行為準則,這在邏輯上而言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誰來為這種準則所產(chǎn)生的行為所導(dǎo)致的后果負責?
注釋
①[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注釋本)[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39.
②[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注釋本)[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40.
③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46.
④[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注釋本)[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49.
⑤[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注釋本)[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55.
⑥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47.
⑦道格拉斯·索希奧,著.穆勒的功利主義及其當代價值[J].陳磊,譯.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3(01):70.
⑧[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著.功利主義[M].徐大建,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28.
⑨[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著.功利主義[M].徐大建,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29.
⑩[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著.功利主義[M].徐大建,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52.
?尹懷斌.論康德的德福一致結(jié)構(gòu)[J].道德與文明,2010(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