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歡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武漢 430074)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兩會期間明確提出“想要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注重從少數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創(chuàng)新載體和方式”。家風作為少數民族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對民族文化傳承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培育起到了重要的涵養(yǎng)作用。目前有關家風和民族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中,有學者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提出家風家訓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可行性和路徑,也有學者認為少數民族文化可以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的文化資源和實踐路徑,但相關研究既缺乏對少數民族家風文化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分析,也缺乏家風文化的多樣性研究。因此,從至少一個少數民族的家風文化視角來研究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涵養(yǎng)作用,既有利于弘揚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新的路徑參考。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繁衍的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家庭風氣、家族風尚,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特定情境(家庭家族)有機結合的產物。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也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思想來源的文化價值體系,與家風有著同樣的文化源泉。因此,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可能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定是基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經歷過剝離、凝練、升華而提出的,時刻彰顯著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特質。否則也不會有如此鮮活的生命力,如此廣泛的國民認可度。同時,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文化,它有著豐富的傳承內容和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培育提供了活力因子。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主流思想,其“仁孝、學優(yōu)而仕、家國天下”等觀念被名門望族、文人學者、豪紳賢士、耕讀等家族認同和傳播。因此,儒家思想影響著家風的教育內容和價值追求。家風的主要內容其實也暗含著修身、齊家、治國這三個層次。一是培育個人良好品質的道德修養(yǎng)(修身);二是以振興家業(yè)為己任的道德教育(齊家),三是以忠君報國為核心的道德理想教育(治國),與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交相呼應的。
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敬業(yè)誠信友善思想可以說是直接用家風文化作為思想源泉,但國家和社會層面也有一部分并不是直接總結和歸納家風文化,而是在家風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了內容的創(chuàng)新和核心思想的深化。例如:其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追求的民主文明和諧;不僅有家風所追求的舉止有素的個人禮節(jié),睦鄰友好、家和萬事興的和諧家庭氛圍;還更上一層的體現了我國社會制度特點:一個無階級剝削、無壓迫人民、真正當家做主的民主,一個剝離腐朽和封閉、與時俱進、不斷追求現代化的文明,一個“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全面協調發(fā)展的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家風相比,在內在轉化中加入了最本質、最能體現現代化特點的富強思想。富強即“國富民強”,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重點及表達了我國現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區(qū)別于家風以德才發(fā)展為本的思想。其二,社會層面的“自由”既有以苗族、土家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以歌擇婚的婚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更是在“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有獎有罰”“言傳身教”的家風教育中被人民牢記于心,但更多的核心內容是積極吸收了世界優(yōu)秀文化。與家風文化相比,它的創(chuàng)新在于被近代法治思想所影響和共產主義社會追求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目標。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現代思想進行加工融合,用的十二詞總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脫離了家風從個人層面,血緣關系等角度提出的道德尺度,務事準則,更在社會層面和國家層面樹立了價值導向、發(fā)展目標,為社會和國家也提出了要求,所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家風的融合繼承和現代轉化。
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家國同構”的組織結構關系,使中國人在意識深處形成了“家是國的縮影,國則是家的放大”的觀念。在以家為本、家國同構是社會結構模式下,家風是長輩或老者對晚輩的教育與勸導,兄弟姐妹之間的勸誡,共勉。家風內容受當時統(tǒng)治者和社會主流思想的影響,有利于更高的個人價值,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穩(wěn)定的社會氛圍的家風才能被長久的流傳下來,可以用《寒松堂集·奏疏》“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鄙鐣髁x核心價值觀內容的凝練也是基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梢钥闯鰞烧叨际菫榱俗非蟾吣繕说娜嗣裥腋?,社會穩(wěn)定,國家富強,家風只是一種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因此,我們可以把家風建設作為培育和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合理利用家風傳承性、滲透性、針對性等特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細化轉化、增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積累豐厚文化積淀、營造濃厚文化氛圍積極建設家風文化的過程中,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讓廣大人民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期望達到一種社會向心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國家層面提出的主流思想具有公共性,其培養(yǎng)和踐行的途徑和方式多樣,輻射范圍廣。而家風教育是以一個家庭為教育范圍,教育方式更具有針對性。因此,至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方式和平臺多為公開性;例如: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新媒體等。這些宣傳方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前期宣傳效果確實有著顯著的效果和不可替代優(yōu)勢,但后期實踐過程中表面和廣泛性的“紙上談兵”已經不能使其效果再進一步,我們更多要考慮到實際情況。相反,家風教育更多強調個體性和針對性,強調“一事一策,一人一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家風的核心精神本沒有改變,只是根據當時情況加以轉化,使被教育者更易接受。例如:(一)比起治,家風更注重預。父母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未犯錯時就以他人他事為案例教育孩子如何避免犯錯,讓孩子不要走入歧途。這就告訴我們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可以通過分析他國國民教育的失敗典型案例來達到警惕的效果,通過總結其失敗原因檢視自身的不足。(二)父母也采用了言傳、身教、榜樣教育等方式方法從身邊的小事,生活中的點滴教育子女。(三)父母會用抄寫家風家訓和適當懲罰方式讓孩子牢記祖訓,建設家風。比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頻繁的宣傳,理論層面的分析;家風教育方式對個體的言行品格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更強,這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借鑒的。因此,家風的教育方式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微觀層面的培育和踐行途徑,是其落小、落細、落實最有效的途徑。
苗族作為發(fā)源于中國、歷史最悠久、分布范圍最廣泛、人口眾多、影響最深遠的世界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國華南及東南亞。在中國,苗族約為9426007人(2010年人口普查),為中國人口占第四位的民族。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可以說苗族人們見證、經歷、參與了中國歷史更迭。而苗族家風也融入了中國經久不衰的文明內核。歷史上苗族因戰(zhàn)爭和自然災害的原因先后經歷過五次大遷徙,在多次遷徙中早已鑄就了苗族人民“孝,勤,等,由,善,和”六個字可以概括的家風文化,“孝”為首,輔以“勤,等,由,善”,最終會達到“和”的效果。雖然苗族家風表達得價值觀念較為普通和普遍,但真正的群體價值觀都是要考慮“最大公約數”,正因簡約普通才更易傳承,普遍才更易被接受,這是苗族人民在多次遷徙和逃亡中不斷磨練總結的。家風內容在生活的具體表現、實踐和傳承過程中又融合古歌傳唱、故事講述、諺語描述、習俗傳承等苗族特點,不失自我特色。
契合點并不是指完全吻合,而是有機的相同相融,譬如核心思想、目的目標、表現效果等可以分為內在契合與外在契合。第一,國家層面:苗族家風中蘊含著“民主”的思想,一方面,苗族以小家庭形式居住,人數少輔以尊重婦女思想,因此,遇事采取家庭會議,婦女和有學識的子女都有建議權。另一方面,苗族有著事務公開的習俗,家和村寨有重大變化都會召開集體會議,眾人參與決策?!昂椭C”體現在苗族尊敬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態(tài)文化、互幫互助的鄰里風氣、友善真誠的民族觀。這都是苗族人民對于和諧思想在日常生活,具體事件的實踐演化。第二,社會層面;苗族人民特別強調自由平等的思想,體現在他們注重人際交往和人格上的平等,自由主要表現在婚姻選擇。法治方面,苗族有著口耳相傳的習慣法,多用古歌,諺語,神話故事流傳,這使得苗族人們將“苗法”爛熟于胸,這對加強苗族人們樹立法理精神和法律基本觀念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第三,內在契合更多體現在個人品德的方面,苗族家庭中常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一條毛蟲壞一鍋菜,一根爛線壞一匹布”,教育孩子不要偷懶貪利,做人做事要勤勞、誠懇,在側面體現了苗族人民“敬業(yè)、誠信”的品格,苗族人家將友善的優(yōu)良品質全面充分發(fā)揮出來,苗族人民向來以熱情好客著稱。由此可見,苗族家風作為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在多方面與核心價值觀有不謀而和的思想,因此,不僅穩(wěn)固了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還滋潤著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內涵。
苗族現存文字極少,造就了家風文化表達形式多樣,教育途徑和方式豐富的特點,它們亦可以成為苗族地區(qū)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一方面,苗族將家風教育與風俗習慣相融合。集中表現在飲食習慣,生產生活,婚喪嫁娶,人情往來等方面。以生產習俗為例,苗族作為一個以農產品為主要生活經濟來源的民族,極為依賴農業(yè)生產,不僅將其作為生存方式,也是重要的教育場所?!伴_秧門、打青醮”是苗族特有的農業(yè)習俗和重要的農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大人會帶著子女和前來幫忙的親戚好友,鄉(xiāng)親鄰居一齊動手,父母親自教育孩子們在體驗辛勤勞動中明白生活不易和糧食珍貴;有著增進與家人、親朋的感情;培養(yǎng)團結合作精神;了解大自然;增強生存技能等多重益處。另一方面,苗族節(jié)日和特色活動提供更廣的教育平臺。苗族許多家風文化存在于“古歌”,諺語,神話故事等載體中,但重大節(jié)日和娛樂活動也是家風教育主要的場所和載體。苗族主要的節(jié)日慶典有:春社節(jié)、三月三、趕墟場、六月六及最盛大最隆重節(jié)日:祭祀祖先的“鼓社節(jié)”。各項節(jié)日中也有經典常見的娛樂活動,如對歌、吹笙、鼓舞、斗雀、斗牛、賽馬、蕩秋千、上刀梯等。民族地區(qū)內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踐行的方法就可以借鑒當地特色活動和易接受的方式。
我國家風文化的豐富性,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民族地區(qū)的特殊性為我們思考如何有效在我國苗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辟了新的視角和切口。筆者認為強制性的背誦,官方話語的宣傳并不能讓人們將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就需要尋找到人們普遍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接地氣”。而在苗族地區(qū),苗族家風就是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催化劑和潤滑油。
苗族家風作為中國重要的文化寶庫,有多彩的家風文化和重大的傳承價值,受眾人數多。但由于苗族經歷過多次顛簸遷徙,且缺乏文字記載,現在苗族人口口相傳的主要家風也就是:“孝,勤,等,由,善,和”六個字。如果核心價值觀比作一棵樹,那家風是培育核心價值觀的精神養(yǎng)料,文化補給。想要樹茁壯成長,有了“氮”,我們還要補足“磷和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相對應的苗族家風必定存在,只是還沒有充分挖掘出來,我們需要加大對苗族家風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為避免業(yè)余人士對苗族家風的片面的詮釋和胡亂編造,這就需要專家和相關學者的介入,通過成立專題項目,人才引進等方式,在經費,場地,設備等方面給予支持,形成專門研究苗族家風的團隊,持續(xù)為培育核心價值觀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
想要被一個民族成員接受和認同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植根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中,利用其熟知的教育方法和物質載體可以加快本民族人們對核心價值認同、接納、實踐的速度。節(jié)日不是人民特意創(chuàng)造意義的行為,也不僅是慶祝和文娛活動。特定群體的歷史、禮儀、道德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追求等綜合方面都可以在節(jié)日活動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霸诂F代社會,少數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不僅發(fā)揮著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承擔著民族認同感的滲透教育功能”。因此,我們可以結合苗族的特色節(jié)日和獨有活動豐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平臺和有效載體。通過在苗族地區(qū)整理苗族人日常習俗、重大節(jié)日、特色活動,剖析其文化內涵、教育價值、社會意義和表現方式,通過分析研究了解當地人們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話語措詞和載體。我們就可以脫離“廣撒網”的困境;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傳播和倡導核心價值觀。同時充分發(fā)揮家風文化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特征,在無形中增強人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和接受程度。
“事成不在說,而在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提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這就需要我們基層干部,黨員,各行道德模范起帶頭作用。但一方面,苗族村寨多丘陵溝壑,人居分散,除了政府劃分的鄉(xiāng)鎮(zhèn)之外,自然形成的村寨和領袖更具有凝聚力。苗族地區(qū)普遍存在議榔治理體系,即理老、寨老是苗寨的自然領袖,分管苗族自治社會內部司法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務管理,其自然形成,不經過選舉產生,不接受任命,兩者深入氏族。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原始社會管理制度是村民自然而然產生的,是他們集體意志的體現。我們可以最大化發(fā)揮原始社會管理制度的有益作用,發(fā)動苗寨自治社會組織領袖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村民做到守家訓,樹家風。另一方面,中國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著本民族的習慣法,少數民族習慣法作為能夠傳承數千年的法條法規(guī),一定是融合有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評判標準,貼近本民族群眾的日常生活且易被本人民接受和認同。苗族也是一個“古法”豐富的民族,跟其他民族習慣法相比不一的地方在于苗族是典型的口承習慣法,在流傳到現今就會存在失傳、不完整、詮釋不統(tǒng)一、缺乏活力等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對習慣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重新編整,將核心價值觀的思想精神融入苗族習慣法中。既可以使其教育群眾、引導群眾,也可以通過口口相傳轉化文字繼承,將其中要求村民愛國孝親,勤勉好學,誠信友善等優(yōu)良條例規(guī)范長久穩(wěn)定的傳遞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