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昂 (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北 武漢 430015)
武漢市大東湖核心區(qū)污水傳輸系統(tǒng)工程主隧2#豎井原設計位置位于園林路與沙湖港交叉處東側100m,因原井位于現(xiàn)狀道路上,無法施工,現(xiàn)擬將井位向大里程方向移動。根據補勘結果,新井位下部存在18m厚淤泥質粉質黏土層,該土層強度低,設計擬在被動區(qū)對該土層進行加固處理以保證豎井支護結構安全。同時,豎井圍巖范圍內存在多層物理力學性質差異較大的復雜巖土分布,因此,為驗證設計方案的有效性,通過建立三維彈塑性有限元模型進行豎井開挖施工過程的模擬計算,可全面分析復雜巖土條件下豎井圍巖的力學行為,以便更好地指導豎井開挖安全施工[1-6]。
模擬使用大型巖土有限元分析軟件Midas-GTS進行,圖1(a)是2#豎井擬開挖土體三維彈塑性有限元模型,圖中選取水平地表為xy平面,z軸鉛直向上,x、y和z軸構成右手坐標系,計算模型尺寸大小為128×128×100m。圖中綠色箭頭顯示的是施工過程附加超載,附加超載等效均布荷載值為30kPa,作用于基坑開挖區(qū)外側,開挖區(qū)直徑12m。
根據地勘資料,巖土體地層共分成8層,土層從上而下依次為:(1-1)雜填土、(3-1)黏土、(3-3)淤泥質粉質黏土、(3-3a)粉質黏土、(15a-1)強風化泥質細粉砂巖、(15a-2)中風化泥質細粉砂巖、(15a-1)強風化泥質細粉砂巖,(15a-2)中風化泥質細粉砂巖,圖中用不同顏色顯示上述土層,因(3-3)淤泥質粉質黏土強度較低,土層較厚,方案擬在被動區(qū)對此土層進行加固處理,各巖土層的相關彈塑性力學計算參數見表1,分析中采用的計算參數主要根據設計圖紙文件、初勘報告、相關設計規(guī)范。取對稱剖面模型,豎井土體、樁和環(huán)梁相互作用模型示意見圖1(b)。
模型中用實體單元模擬彈塑性土體,從上到下用梁單元模擬環(huán)梁結構,用板單元模擬環(huán)向分布樁支護結構,共計24根1.6m直徑樁,按剛度等效的原則簡化為1.2943m厚地下連續(xù)墻進行計算。考慮模型的復雜性,模型使用以六面體為主的混合網格劃分,模型由101877個實體單元、3680個板單元,640個梁單元,共59439個節(jié)點,106197個單元構成。巖土體的彈塑性采用經典的Mohr-Coulomb本構。為精確模擬豎井周圍圍巖力學行為,這部分實體單元尺寸取1m,同時為控制模型求解規(guī)模,邊界部位巖土體實體單元尺寸控制在5m范圍內。
圖1 大東湖主隧2#豎井開挖三維有限元模型
整個開挖過程的具體計算工況如下:
①加固軟土層,在巖土體自重作用下,初始地應力分布,位移計算結果清零;
②施工地下連續(xù)墻,在基坑外側施加施工附加超載30kPa;
③開挖至每1道支撐下1m,則該道支撐結構起作用,共8道;
計算參數 表1
④開挖至設計基底標高12.773m。
圖2 初始地應力
圖3 等效塑性應變
如圖2,豎向初始地應力沿豎向連續(xù)變化,在第8層土頂部位置(標高 -21m),豎向地應力值達-0.843MPa。
由于模型的對稱性,取如圖3所示剖面實體,考察開挖過程中巖土體等效塑性應變分布變化情況,以便了解巖土體塑性破壞集中區(qū)和可能的破壞滑移面,更好地指導豎井開挖安全施工。
分析表明,在完成被動區(qū)加固和地連墻施工后,塑性區(qū)范圍和等效塑性應變大小沒有明顯的變化,塑性區(qū)主要分布于圓形豎井邊緣松動區(qū)。開挖施工過程中,最大等效塑性應變0.1245發(fā)生在支撐6起作用工況,出現(xiàn)在圓形豎井邊緣第2、3土層交界部位。由于下部幾層巖土體強度較高,基本未出現(xiàn)塑性區(qū)。開挖施工全過程中,塑性區(qū)主要分布于圓形豎井邊緣松動區(qū)并呈片狀,由于支護結構的阻擋,未形成連通的破壞滑面,豎井開挖施工過程安全。
如前所述,按剛度等效原則將樁體等效為連續(xù)板,圖4所示為相應施工工況樁體每延米等效彎矩分布云圖,圖中標出了各工況樁體最大等效彎矩。相關結果列于表2。圖5所示為相應施工工況樁體每延米等效剪力分布云圖,圖中標出了各工況樁體最大等效剪力。相關結果列于表2。
圖4 樁等效彎矩
圖5 樁等效剪力
單樁最大彎矩、剪力及軸力 表2
圖6所示為相應施工工況環(huán)梁支撐截面軸力分布云圖,圖中標出了各工況各環(huán)梁支撐截面軸力大小。相關結果列于表2。
圖6 環(huán)梁軸力分布
從表2可以看出,相應環(huán)梁產生最大軸力的工況有延后現(xiàn)象,這也反映了各道環(huán)梁組成的結構系統(tǒng)按剛度分配側向主動土壓力的過程。
如圖7,開挖至設計基坑底標高時,樁頂最大水平側移30.83mm,基本滿足基坑支護結構水平變形控制標準要求。如圖8,開挖至設計基坑底標高時,基坑底隆起變形值約49.2mm。
圖7 樁頂水平側移
圖8 坑底隆起變形
分析結果表明,開挖施工過程中,豎井支護結構系統(tǒng)單樁最大彎矩1753.51kN·m,最大剪力97.56kN,其中第8道環(huán)梁承受的軸力最大,最大軸力2125.77kN。開挖至設計基坑底標高時,基坑底隆起變形值約49.2mm;樁頂最大水平側移30.83mm,基本滿足基坑支護結構水平變形控制標準要求。開挖施工過程中,最大等效塑性應變0.1245發(fā)生在支撐6起作用的工況,出現(xiàn)在圓形豎井邊緣第2、3土層交界部位。由于下部幾層巖土體強度較高,基本未出現(xiàn)塑性區(qū)。開挖施工全過程中,塑性區(qū)主要分布于圓形豎井邊緣松動區(qū)并呈片狀,由于支護結構的阻擋,未形成連通的破壞滑面,因此,從豎井圍巖整體力學行為變化規(guī)律來看,在對淤泥質粉質黏土層進行被動區(qū)加固后豎井開挖施工過程相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