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8月4日文章,原題:隨著中國向過去“投射”新自豪,紫禁城正把門敞開更大 過去一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盡管地處熱鬧的北京市中心,紫禁城似乎一直是莊嚴虛無之物。作為博物館,其中大部分宮殿廳堂大門緊閉,對公眾開放的只有一小部分,擠滿旅游團。但隨著紫禁城將在明年迎來600周年華誕,令人吃驚的巨變正在出現(xiàn)。如今,即便一些陰暗、布滿灰塵的角落也已恢復昔日榮耀,供人們觀瞻。直到2012年,僅有30%的故宮建筑群向公眾開放。但如今,比例猛增至80%,并迅速出現(xiàn)更多展廳、時尚餐廳、咖啡館、書店和禮品店,以及靜謐的走道、樹蔭下的售貨亭和令人不禁思考過往朝代的幽靜角落。
故宮的新生,正值中國展開一場保護并弘揚本國文化遺產(chǎn)的更廣泛攻勢。如今,“文化自信”已成為北京的標志性政策之一。中國政府正斥資重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此類變化已然奏效。
紫禁城如今越來越受歡迎,2018年游客創(chuàng)下1700萬人次紀錄。“我們以前從不來這里,因為當時確實沒太多值得看的”,近來帶著12歲女兒參觀故宮的軟件工程師趙麗(音)說,“但如今我們能到處散步并參觀新展覽。這更容易讓年輕人或孩子們深入了解過去?!爆F(xiàn)在紫禁城最吸引人的一點,是宮墻向公眾開放,令游人就像在蔚為壯觀的(空中)走道上俯瞰四周。讓人驚訝的還包括一些政府機構(gòu)已騰出曾占用的廳堂建筑。這使故宮得以開辦新的家具館等,以展示許多曾被放在倉庫里幾十年之久的藏品。不過,即便是所有新空間也不足以展示數(shù)百年來中國天子們收藏的珍寶。目前紫禁城只能同時展出文物約3萬件,僅占故宮文物藏品的2%。為此,位于北京海淀區(qū)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qū)將在2022年對外開放。
故宮如今更具創(chuàng)意。近來曾舉辦皇室如何過春節(jié)等活動,文創(chuàng)產(chǎn)品2017年營收達2.2億美元。從前,故宮紀念品僅限于鑰匙鏈和丑陋的太監(jiān)玩偶等,如今正提供忠于歷史的瓷器、紡織品甚至家具復制品。出版社編輯麗莎·譚表示,這些新店極具吸引力,出售大師們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瓷器或景泰藍制品,“就保持傳統(tǒng)工藝鮮活而言,紫禁城走在前面?!蓖瑫r,一些低俗的商業(yè)活動被禁止,比如讓游客打扮成皇帝皇后拍照等。
大部分游客仍是被導游帶著迅速穿過的團體客。而對那些愿意多花些時間的游客來說,最值得關(guān)注和令人愉悅的去處,是那些如今已向游客開放的位于宮殿兩側(cè)的廂房和庭院,人們可在那里閑坐、飲茶并凝視夏日里閃閃發(fā)光的朱紅色宮墻?!?/p>
(作者伊恩·約翰遜,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