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斌
(太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種竹、賞竹一直是北方人的夢想。太原地處黃河中游,山西省中部,無自然野生的竹種,因此引種觀賞竹顯得尤為迫切。首先是心理需求。國人受竹文化熏陶何止千年,“歲寒三友” “花中四君子”,盡顯竹子虛心剛直的風骨;其次是觀賞的需求。觀賞竹的筍、竿、枝、葉千姿百態(tài),色彩斑斕,無一不妙,無一不美;再次是景觀需求。這種需求包括觀賞竹對建筑物的“軟化”作用,觀賞竹對水體的“動化”作用,觀賞竹對地形山石的“虛化”作用,觀賞竹對其它觀賞植物的“異化”作用。這些需求充分說明引種觀賞竹的必要性,需求就是市場,需求就是方向,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為美麗城鎮(zhèn)建設(shè),為城市雙修建設(shè),不遺余力做好觀賞竹的引種工作。
試驗區(qū)域地處太原市小店區(qū),東經(jīng)112°41′,北緯37°49′,海拔753 m,年平均氣溫9.6 ℃,年平均日照2 675 h,年平均降水465 mm,無霜期平均182 d[1];試驗地緊鄰汾河,位于汾河東岸,土壤為沙土,間或有遺存的建筑材料,PH值為8.2,四周有建筑物包圍,屬于典型的小氣候環(huán)境。
經(jīng)過對陜西省周至縣樓觀臺百竹園的現(xiàn)場調(diào)研,并同園內(nèi)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進行反復探討,從適應(yīng)性和觀賞性出發(fā),最終確定引種的觀賞竹分別是淡竹、筠竹、曲竿竹和巴山箬竹[2]如表1所示。
1.2.1 整地作畦
試驗區(qū)共用土地240 m2,周圍都是建筑物,土地內(nèi)不同程度地遺留有建筑垃圾。通過人工翻土、平整和清除垃圾,并且施入農(nóng)家肥400 kg,南北向作畦1.5 m×20 m。
1.2.2 運輸栽植
2006年4月觀賞竹由陜西省周至縣樓觀臺百竹園負責起挖,包裝并托運,翌日苗木抵達太原,以1 m×1 m的株行距開挖40 cm×40 cm的種植穴,穴底施膨化復合肥,然后栽植,每個品種80墩植兩畦,共植8畦,覆土壓實,并利用竹竿橫向進行固定。
表1 試驗材料的特征及引種依據(jù)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est materials and the basis of introduction
1.2.3 日常管理
栽植當日,漫灌一次,第二天再漫灌一次,此后視天氣情況利用移動噴灌進行灌溉保濕,地表面利用半腐熟松果進行覆蓋,第一個冬季用彩條尼龍網(wǎng)布纏繞竹桿進行保護,11月底漫灌一次上凍水,翌年3月漫灌一次解凍水[4]。
1.2.4 觀察記錄
對每個品種進行掛牌標識,并詳細記錄當年成活情況、越冬情況、翌年的復綠情況和出筍情況。
四種竹子同時于2006年4月初引入太原進行栽培,當年的成活率均在85%以上,到2016年4月淡竹和曲竿竹的保存率為零,筠竹的保存率為37.5%,巴山箬竹的保存率為98.5%,如表2所示。
表2 當年成活率和當前保存率Table 2 Annual survival rate and current survival rate
四種試驗竹,巴山箬竹的適應(yīng)性最強,到2016年,生長特征與引種地基本一致,單位面積的郁閉度100%,如表3所示。
表3 巴山箬竹兩地的生長特征對比
Table 3 Comparison of Indocalamus bashanensis’s growth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places 單位:cm
桿高桿徑葉長葉寬節(jié)間長 引種地200~3001~1.525~353~838~42 試驗地平均2001平均28平均3.522
2013年3月對巴山箬竹進行分株繁殖,分株株叢為30 cm×30 cm,當年成活率為100%,截止2016年4月,自主擴繁直徑達3 m~4 m,竹鞭地下橫走方向為1個~3個,當年筍的成苗高度為60 cm~100 cm。
通過試驗,巴山箬竹在太原地區(qū)表現(xiàn)出極強的適應(yīng)性,在無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安全越冬。2015年太原遭遇-23℃[5]的低溫,巴山箬竹僅植株梢部葉片受害,第二年生長發(fā)育不受影響,其余年份均無凍害出現(xiàn)。生態(tài)特征與引種地基本一致,表現(xiàn)出良好的觀賞價值,自繁能力較強,當年分株,當年發(fā)筍,地下竹鞭以每年0.7 m的速度橫走,生長強健。另外三種觀賞竹需進一步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