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9日,出自“才華有限青年”公號的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簡稱《寒門狀元之死》)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迅速成為閱讀量突破10萬+的爆款。但因文章出現(xiàn)時間錯亂、違背常識等問題,被網友質疑“造假杜撰”,不久后被平臺刪除。1月30日下午,“才華有限青年”回應稱,此文的故事背景、核心事件“是絕對真實的”,并非虛構。
隨后,騰訊公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被刪原因系“此內容因違規(guī)無法查看”。
“才華有限青年”是粉絲過千萬的“咪蒙”微信公眾號團隊的一員,此前,作為“網紅”作家,咪蒙的三觀曾多次被批判。2月1日,咪蒙就《寒門狀元之死》造假一事進行道歉,宣布停更公眾號兩個月。不過,她的道歉并沒有被接受。2月21日,“咪蒙”微信公眾號顯示已注銷。
據(jù)悉,《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描述的是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本科選擇了會計專業(yè),畢業(yè)后不斷打工賺錢補貼家里,最終染病去世的故事。
多維解讀
販賣焦慮的“毒雞湯”本質上就是“毒”
這年頭,各色新媒體培訓班總結出了各種“標題黨”技巧、金句制作指南和通往爆款之路。但最關鍵的技巧,無非是販賣焦慮。
焦慮情緒現(xiàn)在已成了大眾快消品,現(xiàn)實中,我們可能都是被“焦慮之鞭”抽打的陀螺,想不團團轉都難:沒找到工作的人為已經失業(yè)焦慮,有工作的人為可能失敗焦慮,“單身汪”為被催婚焦慮,有娃的為育兒焦慮……我們的焦慮對自己是實感,對有些人來說則是生意。
他們不是把商業(yè)模式建立在撫慰人們焦慮情緒的基礎上,而是極力夸大焦慮,無論是在幾線城市的生活圖鑒,無論生活處在怎樣的狀態(tài),都能被他們用“焦慮連著焦慮”給概括。對那些困在現(xiàn)世生活的人們來說,對此大多沒什么免疫力,基本上都是“一打一個準”。
這篇文章也是這樣:渲染階層差距,感慨都市青年“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營造“正直常失意、逆襲也無用”的悲情,這些主題哪個拎出來都是嚴肅的社會議題??蓪⑵潆s糅到一碗“毒雞湯”里,卻并不容易自洽。
這類“毒雞湯”,本質上就是給人“喂毒”。看起來是說出了社會痛點,問題是,這些“毒雞湯黨”并不會給出“解毒”秘方,他們不只會讓人繳納智商稅,更會在人心里定制出無數(shù)個“罪惡模型”:那些衣冠楚楚的投資人是“罪惡”的,那種按部就班的生活是空虛無聊的……最終,大家都需要“殺死”現(xiàn)在的自己,來一場精神苦旅。
自媒體應當堅守寫作的底線
咪蒙旗下的公號炮制出一篇刷屏熱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文章從“寒門難出貴子”這一時代焦慮點出發(fā),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的故事。不幸的是,文章從刷屏到被揭穿造假只經歷了很短的時間。
其實,編故事早已是自媒體界的通行做法,這個公號不是唯一。通常來說,大家的區(qū)別只在于編得像與不像,流量的大與小。
新聞報道需要為真實性負責,小說需要為藝術性負責,但這些為流量而編的故事賺的是差價。它們用大量細節(jié)營造出一種真實的體驗,使讀者輕松代入,然后用新聞報道不允許的抒情文字對讀者進行情感“攻擊”。讀者一感動,“10萬+”便應運而生。然而,拋卻流量以及隨流量而來的利益,這些文章的社會價值與文學價值幾乎為零。
最可怕的是,這些文章的作者利用一些公共議題收割流量(比如這次被消費的教育議題),結果讓公共議題淪為一地雞毛。嘴上說著“社會太浮躁”的人,謀的卻是如何利用這浮躁實現(xiàn)自我利益最大化,多么具有諷刺意味。
就這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來說,文章杜撰了一個優(yōu)秀學子死亡的極端案例,吃相就更加難看了。事實上,一個良知未泯的人如果身邊真的出現(xiàn)這種事情,你是不忍心把它添油加醋做成一道流量大餐的。這是寫作的底線,也是做人的底線。
希望這件事能讓所有的自媒體明白一個道理:寫作這件事除了流量,還應該有標準和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