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5日,“杜牧墓保護研討會”在陜西西安舉行,可當專家學者趕到杜牧墓遺址時,吃驚地發(fā)現(xiàn)杜牧墓已被挖成了菜地。
史載杜牧為京兆萬年人,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人。西安市于2012年正式認定,杜氏家族墓位于長安區(qū)大兆街道司馬村。而杜牧墓是杜氏家族墓地的一部分。從媒體披露的杜氏家族墓地圖片中可以看到,一片平整的土地上有一大一小兩個凹陷下去的土坑,地上除了落葉和枯枝,還零散地分布著一些綠色植物。
“孤墳三尺土,誰可為培栽?”這是杜牧晚年奄奄一息時寫下的詩句,大意是:死后有誰會給自己的墳?zāi)古嗌先咝峦聊兀繘]想到千年之后,竟一語成讖,杜牧在故鄉(xiāng)長安的長眠之地成了一片低洼菜地,而且常年與垃圾、豬圈、糞便相伴。被推崇備至的一代詩人、散文家杜牧之墓址,竟淪落到這種破敗荒涼的境地,令人唏噓不已。目睹此現(xiàn)狀,從專家學者到一眾網(wǎng)友,紛紛提出要對杜牧墓加大保護力度,盡快做好修復(fù)工作,或建一個杜牧紀念館,以體現(xiàn)對杜牧的敬意。
多維解讀
對傳統(tǒng)文化應(yīng)有敬意
在文物保護領(lǐng)域,杜牧墓遺址的遭遇可謂一樁令人痛心疾首的典型丑聞、慘案。作為一種傳承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名人故居和墓地具有獨一無二、不可復(fù)制的文化價值和史料價值。正因此,不少地方拼命爭奪名人故居或墓地,甚至爭奪神話傳說、文藝作品中虛構(gòu)人物的“戶籍”。那么,貨真價實的杜牧墓遺址為何未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難道真是因為文物古跡太多了,保護不過來?
在歷史文化底蘊上,西安的確有“逞富擺闊”的先天資本和條件,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財富再多也禁不住如此糟蹋。和沒有名人墓地而爭搶乃至硬造名人墓地的地方相比,西安守著杜牧墓遺址卻讓其變成一片荒涼的菜地,實在令人可惜和遺憾。西安號稱“一城文化,半城神仙”,難道就這樣粗暴對待曾給這座城市帶來榮光的“神仙”嗎?
無論是一千多年前的長安還是今天的西安,這座城市都應(yīng)該有杜牧的一席之地,因為杜牧已成為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成為一種巨大的歷史文化存在。不管杜牧墓是否存在,也不管建不建紀念館,杜牧及其詩文都將永遠流傳下去恩澤后人。而我們所痛心的是,有些人一邊喊著保護傳統(tǒng)文化,一邊卻糟蹋傳統(tǒng)文化。事實上,杜牧墓的處境何嘗不是文保領(lǐng)域的一個凄涼而又充滿諷刺意味的縮影?
搶救歷史文化名人墓地意義重大
其實說起來,杜牧墓地確實經(jīng)歷坎坷,變菜地也有歷史原因。據(jù)報道,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人挖其墓土“給生產(chǎn)隊飼養(yǎng)室墊圈”。而且,當時文物保護意識普遍不強,一些村民私自挖土蓋房。這導致僅在一兩年時間內(nèi),7米多高的墓土便被挖盡,如今冢的中心只遺留下一個方坑。
如果說以往挖墓土對杜牧墓地造成的破壞多少有些主客觀因素影響,尚情有可原。那值得深思的是,為何時至今日,在倡導復(fù)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全社會共識的今天,在積極搶修破損文物已成為很多地方自覺行為的眼下,杜牧墓地仍然在遭受新的創(chuàng)傷?
網(wǎng)上有種說法是,“陜西文物、遺址太多,保護不過來”,這固然是一種調(diào)侃,透著股抑制不住的文化認同與自豪感,但這不能成為當?shù)匚奈锉Wo部門推卸責任的借口。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文物出土,越來越多的遺址被發(fā)現(xiàn),這要求我們必須下更大力氣去保護。另一方面,唐詩是我國璀璨的文化珍寶,即便在燦若星辰的唐朝詩人里,杜牧也有著無可替代的內(nèi)涵與價值,墓地作為后人了解詩人的一個重要渠道,意義重大,一旦毀損就很難復(fù)原。
再者,當?shù)厝绻嬗虚L遠的眼光與謀劃,就應(yīng)當認識到,即便是從利益角度考量,及時合理地搶救杜牧墓地,并與周邊的杜淹、杜如晦等歷史文化名人墓地一同進行綜合保護,也不失為打造當?shù)芈糜钨Y源的一種方式。讓當?shù)厝藢ψ嫦鹊奈膶W成就與人格魅力產(chǎn)生敬仰,讓外地游客有機會抒發(fā)思古幽情,無論是從商業(yè)價值還是精神價值來說,豈不都比挖地種菜有意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