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冰
摘 要:繪本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對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和早期啟蒙教育有著重要及深遠的影響。文章從“依托繪本,問題引領”“走進繪本,內化情感”“立足繪本,對接生活”“加工繪本,激發(fā)興趣”“拓展繪本,引發(fā)自省”五個方面著手,讓繪本故事成為連接學生生活與內心體驗的橋梁,促進學生內心精神世界的成長,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更有實效。
關鍵詞:繪本故事;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從幼兒向小學生活過渡并逐步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品德與生活課程根據社會與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和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而設置。繪本教學是道德與法治教學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繪本故事以生動形象的特點吸引了小學生的注意力,通過繪本故事里的一些內容再現道德與法治情境,讓學生在富有童趣的繪本故事中體會到更多的知識,學習人生的哲理,養(yǎng)成良好習慣,塑造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素養(yǎng)。
一、依托繪本,問題引領
生動有趣的繪本故事是對教材內容的補充,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繪本時,不僅要理清故事情節(jié),還要與教材內容相關聯,讓繪本故事成為教材學習的重要導向,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繪本所描繪的情境引導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與繪本對話,與繪本進行雙向交流。如在教學《我們愛整潔》時,筆者把繪本《皮皮的故事》巧妙地作為整節(jié)課的線索展開教學。在課堂開始,先以該繪本的前兩幅圖導入,然后提問:皮皮有哪些不愛整潔的表現,接著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和同伴身上有哪些整潔(或不整潔)的表現?教師立刻對整潔的做法表示肯定,并指出哪些是不整潔的表現。進入教學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首先,了解皮皮去小羊家做客的遭遇,并提問:為什么要整潔?學生根據故事與教材提示以及自己生活經驗進行換位思考,感受“別人眼中的我”,得出整潔會帶來健康,會受歡迎等結論。進入教學第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一邊繼續(xù)了解皮皮的轉變,一邊思考:怎樣做才能讓自己整潔,保持整潔要注意那些問題。最后,借助繪本中山羊伯伯的話,提醒學生要養(yǎng)成保持整潔的習慣,與教材中展示的生活中一些困惑一起,通過辨析,引導學生成為愛整潔的人。這樣學生通過交、思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繪本,與繪本進行雙向交流,與繪本深度對話,激發(fā)了他們的自我反思和情感交流,充分發(fā)揮了繪本的育人功能。
二、走進繪本,內化情感
繪本是生動有趣的,繪本教學不能停留在單純看故事和聽故事的靜態(tài)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表演、想象續(xù)編、小游戲等不同形式的教學,并通過對畫面、文字的理解讓靜態(tài)繪本“活”起來,學生也可以在這些活動中饒有趣味地走進繪本和主人公一起說話、一起思考,讓學生完全“動起來”。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教學是讓學生知道在哪些地方、哪些情境下需要排隊,怎樣排好隊,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排隊的好習慣,學會既要守規(guī)則,也要懂禮讓,關心特殊人群,做到禮讓他人。教師通過繪本故事,重點啟發(fā)學生深入體會排隊的好處以及怎樣排好隊。在教學繪本故事《守規(guī)則,懂禮讓》時,先指導學生看圖,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小明跟媽媽一起排隊,可小明不喜歡排隊,叫媽媽直接到前面去,如果你是小明,你會怎么做?小明聽話排隊了,可他在排隊時卻遇到了不少問題,請同學表演小明遇到的問題時的情形:場景一:排隊時,有人離隊又回來,該怎么辦?場景二:遇到老人、小孩、病人等過來排隊怎么辦?場景三:下課了,我正準備上廁所,后面來的同學說很急,我要不要讓呢?通過表演,讓學生建立起排隊規(guī)則:先來后到、離隊要排、適時禮讓。這樣走進繪本,在與繪本的互動中,內化了道德情感,也滿足了情感陪伴的需要,從繪本故事中引發(fā)思考,用繪本中的生活與人物作為參照,促進學生精神世界的成長。
三、立足繪本,對接生活
教師上道德與法治課,很容易進入圖文講解說教的教學模式中,致使道德與法治課堂低效、無趣?!兜赖屡c法治》教材中選取的繪本,大多來源于真實生活事件,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繪本故事的內容本身能反映兒童成長的基本狀態(tài)和問題,能夠抓住大多數兒童的心,使學生易于參與學習過程,與教材對話,加上學生與生俱來的模仿能力,促使他們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yǎng)的形成。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學做“快樂鳥”》,筆者圍繞目標設計了幾個環(huán)節(jié),當講完各個環(huán)節(jié)后,筆者立刻讓學生閱讀繪本《蝸牛與寄居蟹》,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繪本話題相結合。筆者提問:“蝸牛和寄居蟹為什么不開心?”學生立馬回答:“寄居蟹覺得自己要經常找房子不開心,蝸牛覺得自己一輩子都不能換房子也不開心?!薄八麄兊牟婚_心事能解決嗎?怎么解決的?”學生:“他們把不開心的事解決了,雖然不能改變這種現象,但是另一只寄居蟹提醒了他們,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寄居蟹可以經常換漂亮的房子,蝸牛一輩子都不用操心房子的問題,這樣,他們都變開心了?!蓖澜涣鳎哼@個小故事給你什么啟發(fā)?你遇到過這樣的事嗎?……教學中,筆者以繪本為范例,引導學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積極尋找類似的生活經驗,與繪本話題結合,在與繪本的對話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不斷成長。
四、加工繪本,激發(fā)興趣
繪本是以簡練生動的語言和精美的繪圖融合在一起而構成的文學作品,強調視覺效果。如果能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展示繪本故事,使繪本更直觀形象,色彩更鮮艷,畫面更栩栩如生。這樣就能使繪本教學更生動,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事物發(fā)展的完整過程,化靜為動,化虛為實,使得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深奧的道理具體化、簡單的畫面豐富化。與此同時,學生在閱讀時產生的想象更豐富,更容易加深對繪本的理解與體驗,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自我反思與情感交流。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四課《不做“小馬虎”》中“怎樣才能不馬虎”的內容,如果讓學生直接讀繪本,可能沒有感性認識,與自己關系不大,沒有意識到馬虎危害之大。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聲、色、影等效果,把繪本《都是馬虎惹的禍》制作成一個動畫故事,然后提問:看完后,你知道了什么?讓學生給知道馬虎和疏忽造成的禍患超乎想象。再播放新聞課件《一顆小螺絲釘》:由于一名工作人員的失誤,導致我國衛(wèi)星發(fā)射計劃被推遲三個月的新聞圖片。這樣把繪本故事與真實新聞相結合,學生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他們深刻地體會到看似不起眼的“小馬虎”真的會給自己、給他人帶來麻煩,甚至是巨大的傷害,造成嚴重的后果,從而激發(fā)學生堅定地改掉馬虎這一壞習慣的決心。這樣借助多媒體技術,把看似簡單的繪本,結合真實的新聞,讓學生提高了認識,感悟出道理,并以此改善自己的行為。
五、拓展繪本,引發(fā)自省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培養(yǎng)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繪本閱讀中,學生不是被動學習,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索故事中的世界。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充分打開思維的大門,在愉悅的過程中分享、交流,激發(fā)他們的思維,讓他們敢于思辨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在《周末巧安排》一課中,筆者先讓學生自己閱讀繪本,說說自己類似的經歷,當聽到父母說的“不可以”,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學生七嘴八舌討論)然后讓學生換位思考:父母為什么要給我們安排這么多而且總說不可以?為了體驗做父母的心情,筆者設計了一個小游戲“當父母”:首先,請兩個學生做小記者,其他同學當父母,小記者采訪父母:你們希望孩子以后成為什么人?然后,為了實現目標,除了學校的正常學習,周末給孩子怎么安排?(在教師發(fā)的周末安排表格給自己的孩子選擇)接下來,看著孩子學了那么多本領,離設定的目標又邁進一步,作為父母的你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你給孩子選這么多?可是這時候孩子跟你說:爸爸,媽媽,我不想去興趣班,我不想做輔導資料,我不想……作為父母的你們會說什么?小游戲結束,筆者提問:通過這樣的游戲,你理解了什么?這時,學生開始的氣憤消失了,很多學生不好意思地小聲回答:知道了父母是為自己著想。小組討論:那周末的安排全都是爸媽說了算?我們要怎樣跟家長說?這時,學生意識到了應該與家長一起商量,定下周末安排計劃,并努力完成。
繪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用心感受繪本獨特的價值并從內心加以認同,潛心進行教學設計,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這樣才能實現繪本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道德與法治是新時代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門課程,教師要在教學中認真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研究,深入探析,尋找科學的方法,切實提高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