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蓮
摘 要:對待非正式群體,教師首先應摘下有色眼鏡,針對其特殊性,用充滿智慧的關懷和引導去接納和引領。努力用真誠的關愛去化解他們與正常的大集體的隔閡,用信任和期待為他們創(chuàng)造為集體服務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喚醒他們對大集體的向心。引導他們把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健康有益的事情上,并且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自信。巧妙運用教育智慧,愛而化之、化而用之、用而啟之,不但可以順利教育引導非正式群體的健康成長,還常常有樹立標桿、促進團結等意外功效。
關鍵詞:教育智慧;非正式群體;成長
毫無疑問,班集體中的非正式群體是特殊群體。但此“特殊”是性格、志趣、習慣、成績等自然因素導致的自然差異,而非簡單的“好”“壞”之別。只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班主任才能摘下有色眼鏡,才能真正以容非正式群體之量,去尋找非正式群體教育之法。
所以,對待非正式群體,班主任需要的不是另眼相待,而是另眼相愛,針對其特殊性,用充滿智慧的關懷和引導,去接納和引領。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談談對非正式群體的教育方法。
一、愛而化之
筆者任教班級的其中四個女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打扮。愛美是女生的共同愛好,但這幾個學生有些過度:抽屜里和書包里的鏡子以及明星雜志是她們的標配。課間,她們總愛聚在一起討論美容化妝,甚至課堂上有時也拿出鏡子“顧影自憐”。更令大家反感的是,她們有時還嘲諷個別比較樸素的同學,經(jīng)常因不扎頭發(fā)或不按規(guī)定穿好校服導致班級文明班評比被扣分。班主任苦口婆心勸導了很多次,也狠狠批評了幾次,但效果不佳。這個小團體的存在對班風特別是對班級女學生產(chǎn)生了很不好的影響。
接手這個班,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筆者也對這種行為很反感。但是,責任和經(jīng)驗告訴筆者:必須認真了解這幾位學生這些愛打扮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不能批評了事。在與家長和同學們的交談后,筆者了解這幾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很明顯,這幾位學生愛打扮的行為背后隱藏著的是關愛和自信的缺失。
在學校元旦文藝匯演后,筆者找到了合適的教育契機。筆者從她們參加年級節(jié)目表演中的表現(xiàn)入手,表揚她們訓練時的積極認真和表演過程中的深情投入。意外卻融洽的交流后,四個學生對筆者產(chǎn)生了初步的信賴。以此為突破口,筆者在平時的很多小事上細致地關心她們。找機會請她們到筆者家里幫忙裝飾陽臺上的花槽,并請筆者的朋友——一位皮膚科醫(yī)生跟她們說說青春期化妝對皮膚的傷害,等等。
她們的行為在慢慢地發(fā)生著改變,化濃妝的現(xiàn)象沒有再出現(xiàn)了,教室內(nèi)照鏡子“臭美”的次數(shù)也明顯減少了。筆者趁熱打鐵,利用新學期全校班容班貌評比的機會,發(fā)動宣傳委員主動找她們討論班級環(huán)境如何進行美化的問題。最后,她們不但積極獻策,還高興、主動地幫忙做好了班容布置。
就這樣,這四個學生慢慢地改變了自己,慢慢地融入了大集體。
其實,像這四個學生一樣,很多走向不健康傾向的小群體的形成,都與學生個體在家庭或學校生活中缺乏應有的關愛而導致的不自信有關。對待這些學生,教師應少些極力矯正的焦躁,多些平等視之的寬容,努力用真誠的關愛去化解他們與大集體的隔閡,為他們創(chuàng)造為集體服務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喚醒他們對大集體的信任。
二、化而用之
有時,班級里會出現(xiàn)幾個強勢人物,如果他們之間相處不融洽,那么很可能就會以他們?yōu)橹行男纬苫ハ鄬α⒌膸讉€小群體,從而大大影響班級團結。
筆者的班級就曾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語文科代表小萌有點男孩子的做派,這引起了與她有些矛盾的小雅的反感。圍繞著小雅的幾個學生和小雅一起在收發(fā)作業(yè)、課后輔助講解習題等方面與小萌對著干。性格豪氣的小萌當然不服輸,也借著科代表的身份,時不時來個“以權壓人”。教師夾在中間也很為難,因為小萌是科代表,而小雅每次考試總是第一名,教育難以開展。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筆者趁著班級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分別找小萌和小雅談話。筆者并未講過多的同學情誼和團結問題,只是講起了班級準備開展的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她們成立語文學習興趣小組,團結幫助語文科學習興趣濃厚或薄弱的同學。小萌熱情很高,立即行動,小雅也聞風而動,兩個學習小組很快成立。兩人各自在組內(nèi)編寫課后練習題和復習提綱,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組內(nèi)討論和輔導,忙得不亦樂乎。筆者幾次趁機公開表揚兩人為了班級的語文學習成立互幫互助學習小組和她們開展的活動。更讓人高興的是,看到這兩個“冤家”一門心思撲在學習小組的競爭上,竟然有四個學生也向筆者申請,組織成立了讀書小組、英語小組、數(shù)學學習小組。就這樣,我班的小組合作學習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序幕。
半個學期后,班級各科學習成績有了讓人驚喜的變化。當筆者在一個合適的機會把兩個語文學習小組的人員召集在一起進行總結表彰時,發(fā)現(xiàn)兩個群體間原先那種因瑣碎小事而導致的隔閡矛盾已經(jīng)悄悄地化解了。因為,學習的熱情和學習的快樂,已經(jīng)讓學生的心胸自然變得開闊。
確實,學生之間的矛盾大多源自不成熟。教師不必把他們之間的矛盾視若洪水猛獸,更不必對他們的矛盾上綱上線。當引導他們把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健康有益的事情上,并且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自信時,他們的心靈就會慢慢地成熟健康起來。那些因小群體而起的矛盾也會自然而然煙消云散。
三、用而啟之
文化知識的教學講究“啟發(fā)”,德育亦應如此。只有引導學生從心靈深處認識、體悟是非美丑,并產(chǎn)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學生的行為才能真正在離開教師的“扶助”后繼續(xù)正確前行。這一點在對小群體的教育引導中尤其應該注意。
小輝、華杰、阿威這三個學生是班上天資聰穎型學生的典型代表,也是自負、驕傲的典型代表。三人思維比較活躍,課堂上反應很快,特別在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一提出問題,他們很快就能想到方法,因此,他們總不屑于動手認認真真去演算、作答。因此,雖然他們每次考試都能較快完成,各道題的思路也大致正確,可是最后在作答時,不是這兒缺點東西,就是那兒多了點東西,最后總不能取得好成績。因為他們?nèi)?,班級中相當一批中等偏上的學生都有“半桶水晃悠”的浮躁習氣。
怎么幫他們調(diào)整好心態(tài)呢?筆者試過和他們逐題分析試卷,想以此教育他們要踏實、認真,可是他們異口同聲、滿不在乎地說:“老師,您放心,考試的時候我會注意的!”看來,要讓他們在觸及心靈的體驗中意識到自己的浮躁和不足。
寒假的時候,筆者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剛好有三個學生跟筆者同住一幢樓,他們常常會向筆者請教一些學習問題。筆者找到小輝三人,告訴他們:有三個三年級的小學生想找?guī)讉€高年級的成績優(yōu)秀的大哥哥輔導功課。如果能順利輔導,就每人給一定的輔導費。如果不滿意,分文不給。三人一聽,立馬應承了下來。一切安排妥當后,六個學生都來到筆者家中。筆者根據(jù)他們的情況,一對一做了布置,小輝三人輔導起了三個小朋友。
起先是課本復習,三人講得頭頭是道。接著是寒假作業(yè)批改加講解釋疑,就沒那么輕松了,有那么幾道應用題,估計是選自奧數(shù),三個人算來算去,答案都不同。那當然是有人出錯了。三個人臉上開始掛不住了,特別是三個小朋友有些不耐煩地催問時,這三人更慌亂了。三道應用題,三人整整花了一個小時計算結果才一致,又花了半個小時才給小朋友們講解清楚。
第二天,三個小朋友對三個大哥哥已經(jīng)由昨天的佩服轉為有些輕視了,在筆者的偷偷安排下,不停地拿平時碰到的那些難問題刨根問底。如近義詞、反義詞,還有競賽題,把小輝三人弄得滿頭大汗……
這次假期輔導,小輝三人過得并不輕松,但可以看出三人對待問題越來越謹慎、細致。新學期開學后,三人面貌大變。筆者趁熱打鐵,買了三本《怎樣學習》送給了他們,又和他們長談了一次。一學期下來,三人基本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了。
以上三個案例是筆者在非正式群體教育中的幾個典型案例。其實,作為班級中自然、必然存在的現(xiàn)象,教師完全不必視非正式群體為異類。當他們出現(xiàn)不良傾向時,也不必驚若洪水猛獸。特殊群體,特殊育之。帶著這種心態(tài),巧妙運用教育智慧,愛而化之、化而用之、用而啟之,不但可以順利教育引導非正式群體的健康成長,還常常可以因之而收到樹立標桿、促進團結等意外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易輝,黎揚莉.班級非正式群體教育的案例研究[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02).
[2]李利麗.加強班級非正式群體的教育管理[J].神州(下旬刊),2012(Z1).
[3]余志衛(wèi).和諧教育理念與消極型非正式群體的教育轉化[J].教學與管理,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