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京帥, 徐士韋
(1.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體育部,上海 201620; 2.上海政法學院 體育法學研究中心,上海 201701)
圍繞《“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的實施,“健康中國”國家戰(zhàn)略下的城市大眾體育賽事逐漸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和地區(qū)舉辦大型綜合性大眾體育賽事,包括2年一屆的世界大眾體育大會、2年一屆的日本全國體育大會、每年一屆的中國香港體育節(jié)、2年一屆的中國臺灣市民體育大會。從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舉辦大眾性體育活動經驗看,最近幾年包括日本全國體育大會等在內的大眾體育運動會開始出現萎縮,國家性的大眾體育運動會正在逐漸向城市市民運動會的方向轉型發(fā)展。2016年落幕的上海第2屆市民運動會是在體育與社會發(fā)展新形勢下,充分發(fā)揮大眾體育競賽的綜合價值進行的創(chuàng)新探索。市民運動會是一項涉及人數眾多的盛會,大量的數據被集成,集中反映了目前上海市全民健身及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現狀。本文通過數據解析上海市第2屆市民運動會市民體育參與結構的狀況與特征,以期通過大量數據資源分析,為未來上海大眾體育治理提供數據基礎和決策支撐。
1.1 研究對象以第2屆上海市民運動會參賽者為研究對象,基于“賽圈”體育賽事服務平臺(以下簡稱“賽圈”)統計,參賽項目達到788.99萬人次,參賽人數達到146.15萬人(人數以身份證為唯一驗證條件,每參加一個項目計為1人次,不同項目同一個人參與計為不同的人次)。
1.2 研究方法(1) 數據挖掘法。通過“賽圈”數據信息采集。從2016年4月23日9:00開幕式到11月27日15:00閉幕式,上海市第2屆市民運動會賽程歷時218 d,設置65個運動大項,1個創(chuàng)新項目,運動小項3 880個,共組織了9 779場賽事,進行了8 058場活動。同時利用數據挖掘與分析手段,以“市民運動會”為關鍵詞,利用大數據爬蟲軟件從互聯網上抓取網頁數據和相關信息。
(2) 數據分析法。在數據分析和可視化之前,采用Google Refine軟件對于賽事報名中出現的異常數據(包括殘缺數據、錯誤數據以及重復數據)進行“清洗”。對于“清洗”后的數據,運用Excel和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
(3) 專家訪談法。針對上海市第2屆市民運動會相關問題,對全民健身研究方向的教授、專家及上海體育局相關部門的領導進行訪談。
2.1 參與的自然結構與特征
2.1.1 參與的自然結構 體育參與的自然結構,主要從年齡結構與性別結構2個維度進行分析。年齡結構是各年齡組人數在總人數中所占的比例。通過“賽圈”的數據分析發(fā)現(圖1),本屆市民運動會中31~40歲年齡段參賽人數最多,達31.58萬人,占總參賽人數的22%;而11~20歲年齡段的參賽人數為11.64萬人,占總參賽人數的8%。
圖1 參賽主體年齡結構Figure 1 Age structure of the participants
性別結構是指男女參賽人數在總人數中所占的比例。本屆市民運動會男性參賽人數為74.59萬人,占總參賽人數的51%;女性參賽人數為71.61萬人,占總參賽人數的49%。
2.1.2 自然結構特征:中青年成為參賽主體,男女參賽比例基本持平 本屆市民運動會少兒參與度相對較低,60歲以上老人不再是參與運動會的主體,20~60歲群體的參賽人數為103.6萬人,約占總參賽人數的70.7%,中年人參賽人數明顯上升,成為本屆市民運動會的參賽主體。年齡結構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狀況,改變了長期以來全民健身賽事和活動中呈現的“兩頭熱,中間冷”的現象[1]。在性別結構中,男女參賽人數比例基本持平,男性參與活動熱情稍高于女性。
2.2 參與的賽事結構與特征
2.2.1 參與的賽事結構 賽事結構是指4級賽事參與人次在總人次中所占的比例。本屆市民運動會賽事承辦主體包括市/區(qū)體育局、居委會/街道、俱樂部、協會、工會、企業(yè)等類型,承辦主體共2 872家,其中,市/區(qū)縣體育局共17家,居委會、街道、工會等2 087家,俱樂部、協會等社會組織622家,企業(yè)146家,社會組織和市場組織768家,約占總數的26.7%。本屆市民運動會按照競賽層級分成社區(qū)、區(qū)級、市級、總決賽4級賽事。從各級賽事參賽人次看,參賽人次共計788.9萬人次,其中社區(qū)賽事參賽人次最多,達565.92萬人次,約占總參賽人次的72%;區(qū)賽事參賽人次達190.47萬人次,約占總參賽人次的24%;市級賽事參賽人次為29.88萬人次,約占總參賽人次的4%;總決賽有2.63萬人次參加,約占總參賽人次的0.33%。
2.2.2 賽事結構特征:社會參與面廣泛,辦賽主體多元 從賽事參與結構看,在社區(qū)、區(qū)、市級和總決賽4級賽事中,參賽人次和人數隨著賽事層級的提升逐步減少,社會參與面廣泛。由于降低了賽事門檻,體育開始融入大眾生活。無論在辦賽數量上還是參與人次上社區(qū)賽事都是市民運動會的“主力軍”,社區(qū)是市民運動會參與最廣泛的基層單位。在街鎮(zhèn)、區(qū)縣組織的各類賽事的基礎上,著重增加了社會企業(yè)、體育協會、體育場館以及其他社會組織舉辦的賽事。67個單項總決賽全部由社團和企業(yè)組織承辦,部分項目總決賽對接職業(yè)賽事,“開放”辦賽,融入國際特色,體現了大眾化、趣味化、職業(yè)化、國際化的特征。如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上海ATP1000網球大師賽等頂級賽事的互動聯通,實現了職業(yè)賽事與大眾體育的融合發(fā)展[2]。
2.3 參與的項目結構與特征
2.3.1 參與的項目結構 項目結構是指各項目參與人次在總人次中所占的比例。根據“賽圈”統計,參賽人次排名前10位的項目分別是田徑(路跑)、休閑棋牌、飛鏢、廣播操(廣場舞、工間操)、社區(qū)九子、籃球、乒乓球、游泳、花樣跳繩、健身氣功。田徑(路跑)是參賽人次最多的項目,達69.1萬人次,占總參賽人次的 8.7%。休閑棋牌參賽為62.3萬人次,占總參賽人次的7.8%,排在第2位;飛鏢項目為53.4萬人次,達6.7%,排在第3位。另外,參賽人次排名后10位的項目分別是城市鐵人三項、極限運動、跳水、空模、板球、皮劃艇、國際跳棋、劍道、摩托車、滑冰。
從各年齡段排名前3位的項目看,田徑(路跑)、廣播操、休閑棋牌、飛鏢、社區(qū)九子等項目是各年齡段參賽人次最多的項目。其中,田徑(路跑)是10歲及以下、11~20歲、21~30歲、41~50歲年齡段參與人次最多的項目,各年齡段的分布比較均衡。休閑棋牌是31~40歲、51~60歲年齡段參與人次最多的項目。社區(qū)九子是60歲以上老年人群體參與人次最多的項目。廣播操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參與廣泛,在11~20歲青少年中籃球的參賽人次排在第3位,休閑棋牌、飛鏢等項目由于不受年齡、性別、體力的限制在中青年群體中參與廣泛。此外,社區(qū)九子參賽為38.4萬人次,占總參賽人次的4.8%,這表明海派體育項目在老年人群體中仍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2.3.2 項目結構特征:普及性程度高的群體性項目是各年齡段參賽人次最多的項目 從參賽項目結構看,排名前10位的項目均為普及性較高、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項目,其參與比例高達51.3%。本屆市民運動會參與人次排名后10位的項目為尚未推廣的新興項目,或對辦賽設施要求較高、專業(yè)性較強的項目。2015年上海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40.8%,其中,快步走和慢跑、羽毛球、籃球、廣場舞、乒乓球、健身操、足球、健美塑身、棋牌活動、排球是上海市民最喜愛的10個項目[3]。通過比較發(fā)現,市民運動會參與人次排名前10的項目與上海市民喜愛的10個項目具有較大的相似性,田徑、休閑棋牌、廣播操、籃球、乒乓球、健身氣功等6個項目相同,一致性達到60%,說明市民積極參與運動會的項目與市民對該類運動項目的喜歡程度有關。各年齡段的項目偏好既有共同點又有差異,路跑、休閑棋牌等項目是各年齡段的熱門項目,在各年齡段的分布比較均衡。
2.4 參與的區(qū)域結構與特征
2.4.1 參與的區(qū)域結構 區(qū)域結構是指不同行政區(qū)域參賽人數和參賽人次之間的比例關系。根據“賽圈”的統計數據,區(qū)級賽事是本屆市民運動會的主力軍,參賽人次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徐匯區(qū)(112.65萬人)、浦東新區(qū)(100.1萬人)、嘉定區(qū)(84.25萬人);排在后3位的分別是靜安區(qū)(23.89萬人)、崇明區(qū)(17.83萬人)、黃浦區(qū)(13.16 萬人)。從各區(qū)參賽項目看:長寧區(qū)參賽人次排在前3位的項目分別是休閑棋牌(20.4萬人)、廣播操(1.7萬人)、田徑(路跑)(0.3萬人);黃浦區(qū)參賽人次排在前3位的項目分別是社區(qū)九子(20.4萬人)、飛鏢(0.7萬人)和田徑(路跑)(0.5萬人);徐匯區(qū)參賽人次排在前3位的項目分別是社區(qū)九子(13.8萬人)、飛鏢(8.9萬人)、籃球(8.3萬人)。另外,人均參賽次數比例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長寧區(qū)(66.1%)、黃浦區(qū)(46.5%)、靜安區(qū)(37.1%);排在后3位的分別是徐匯區(qū)(15.5%)、青浦區(qū)(14.4%)、寶山區(qū)(12.7%)。
2.4.2 區(qū)域結構特征:城郊人均參賽比例差別顯著,參賽人數比例與人均GDP成正比 本文從整個社會層面考慮區(qū)域參賽人數,不同區(qū)域居民受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體育氣氛的影響,對于參與市民運動會存在不同的認知,因而參賽人次和人數具有明顯差異。在本屆市民運動會中,人均參賽次數比例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長寧區(qū)、黃浦區(qū)和靜安區(qū),其人均生產總值分別排在上海市的第3位、第2位和第4位,說明中心城區(qū)人均參賽比例高,郊區(qū)人均參賽比例低。通過區(qū)域參賽人數比例與各區(qū)人均GDP的線性分析(圖2)得出線性方程:y=9×10-7x+0.024。其中y為參賽人數比例,x為人均GDP值,r2=0.478,說明方程擬合可以接受。排除極值點在外,散點大致均勻落在擬合線兩側,說明擬合較好。由此可得,區(qū)域參賽人數比例與該區(qū)域人均GDP成正比,且人均GDP每增加1萬元,參與人數比例增加0.9%。
圖2 區(qū)域人均GDP與參賽人數比例線性分析結果Figure 2 Linear analysis of the proportion of regional per capita GDP and number of participants
2.5 參與的場地結構與特征
2.5.1 參與的場地結構 體育場地利用結構是指不同行政區(qū)域投入場地數量與本區(qū)域場地數量的比率結構。根據第6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目前上海的各類體育場地總數為37 594個。根據“賽圈”統計(表1),本屆市民運動會上海市16個區(qū)共投入的場地總數為3 641個,只占現有場館的9.69%;區(qū)均提供場地227.6個,承辦賽事13 916場,區(qū)均舉行賽事869.75場,平均每個場地舉行3.82場賽事。
表1 上海市各區(qū)場地投入量與利用率Table 1 The result of site input rate in Shanghai districts
2.5.2 場地結構特征:中心城區(qū)個人參賽場地需求活躍,郊區(qū)群體性項目場地投入多 從表1可見,在本屆市民運動會場地投入數量中,徐匯、楊浦、黃浦三區(qū)投入場地總數最多,而金山、青浦投入數量最少。中心城市提供了較多的場館設施,而郊區(qū)相對較少。休閑棋牌、田徑(路跑)、社區(qū)九子等群體性項目成為金山區(qū)和青浦區(qū)參賽的主要項目,這些項目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且對于參與者的運動水平、運動器械、運動場地的需求普遍較低。2區(qū)在3個項目中提供場地總計分別為68個和74個。中心城區(qū)的個人參賽場地需求高的項目更為活躍,場地需求量大,因此,中心城區(qū)投入場地的數量相應較多。從各區(qū)實際擁有場地的數量及投入數量對比分析看,投入率最多的是場地總數在各區(qū)排名靠后的靜安區(qū),其投入率高達32.56%,這意味著靜安區(qū)近1/3的場地都被用于本屆市民運動會。
3.1 少子高齡化的影響在本屆市民運動會體育參與的年齡結構中,10歲以下、11~20歲分別有7.13萬人和11.64萬人,分別占總數的5%和8%,排在參與年齡結構中的后2位。根據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上海14歲及以下的少年兒童人數為198.29萬人,比第5次人口普查時減少1.4%,占總人口的8.6%。由于上海人口絕對總量的不足以及青少年人口比例的減少,本屆市民運動會20歲以下人群參與數量逐漸減少。根據201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統計數據,上海戶籍老年人口比例達30.2%,遠超15.5%的全國數據,成為中國第1個進入老齡化“30時代”的城市。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有23.83萬人,約占總數的16.3%,80歲以上高齡人口有2.4萬人,只占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10%[4]。老年人參與項目較為單一,高齡化老年人參與比例較低。上海少子高齡化態(tài)勢加劇,對未來市民的體育參與帶來嚴峻挑戰(zhàn)。
3.2 形成“政府組織參與為主,社會組織參與為輔”的格局本屆市民運動會賽事組委會積極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打破了以往只依靠政府和體育協會等體制內辦賽傳統,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賽事的籌備和舉辦,基本形成了多元主體參與辦賽的格局?,F代社會組織主要由政府組織、社團組織和市場組織共同構成。本屆市民運動會2 872家辦賽單位中,政府組織2 104家,社團組織622家,市場組織146家[5]。雖然社團組織和市場組織辦賽數量與第1屆市民運動會相比,顯著增長,基本實現政府、社會、市場“三輪驅動”辦賽,但是整體辦賽格局還是“以政府組織為主體,以社團組織和市場組織辦賽為輔”,三輪驅動明顯呈現“一輪大,二輪小”的格局。未來政府應轉變職能,由管理型政府轉變?yōu)榉招驼?實現社會組織和市場組織的全面參與辦賽,培育民眾參與空間。
3.3 設置眾多非身體活動類項目本屆市民運動會設66個大項、3 880個小項,幾乎覆蓋了上海市民健身運動的所有項目。根據各年齡段參賽人次排名看,田徑(路跑)、休閑棋牌、社區(qū)九子等群體性項目是各年齡段參賽人次最多的項目。隨著中間年齡層參與人數的逐漸上升,為了滿足中青年運動愛好者的專項化健身需求,雖然組委會新增了射箭、擊劍、帆船、滑冰、鐵人三項、健身瑜伽等項目,但總體略顯單薄。此外,國際象棋、國際跳棋、橋牌、圍棋、五子棋、休閑棋牌、中國象棋等棋牌類項目參賽達118.54萬人次,約占總參賽人次的15%。市民運動會對于上海市市民體育健身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眾多非身體活動的棋牌類項目的設置,在一定時期對于參賽人次,特別是烘托比賽氣氛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但這些項目不能真正達到健身的目的,將會影響未來市民體育健身的價值取向。
3.4 城郊人均參賽次數比例不均衡在本屆市民運動會體育參與的區(qū)域結構中,人均參賽次數比例排在前3位的是長寧區(qū)、黃浦區(qū)和靜安區(qū),排在后2位的是青浦區(qū)、寶山區(qū)。根據《2015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計公報》,2015年人均生產總值2 萬美元以上的有黃浦、長寧、靜安等4個區(qū);1 萬~2 萬美元的有楊浦、虹口、普陀等10個區(qū);1 萬美元以下的有奉賢、寶山、松江、崇明4個區(qū),不同區(qū)域間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呈現顯著差異的3級[6]。由于中心城區(qū)和遠郊人均生產總值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休閑棋牌、田徑(路跑)、社區(qū)九子等項目成為郊區(qū)人群參賽的主要項目,中心城區(qū)則對個人參賽項目的需求更大,各區(qū)域參與市民運動會的人次和人數也存在明顯差異,造成中心城區(qū)人均參賽比例高,近郊城區(qū)的人均參賽比例低。
3.5 賽事場地利用率低,各區(qū)提供場地存在差異在本屆市民運動會中,全市各區(qū)包括企業(yè)、協會、組委會等有3 641個場地投入共計13 916場次的4級賽事中。其中社區(qū)賽事是辦賽的主賽場,場地需求最大,占總需求的72.19%。從表1可見,本屆運動會場地利用率為9.69%,說明全市僅僅只有不到10%的體育場地被利用,而且各區(qū)差異顯著,擁有場地最多的區(qū)在場地保障與支持方面欠佳。另外,從場地利用結果看,存在著城市體育場地總供給量不足,部分場地與項目供需錯位,供給結構性短缺等問題。這些成為制約上海市民運動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問題。
4.1 培育高齡老人體育生活方式,激發(fā)兒童青少年體育參與興趣根據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告,2010年上海平均期望壽命為82.13歲,較2000年提高了3.36歲,上海老齡化進程中呈現出高齡化態(tài)勢[7]。為了應對老齡化帶來的醫(yī)療負擔加重問題,通過體育鍛煉使老年人建立體育生活方式,減少醫(yī)療開支已經成為國際通用做法。根據李文川[8]的研究,上海老年人年均醫(yī)療支出為1 062元,高于全市的平均值684元,經過體育鍛煉后則年均625元,平均下降了437元?;诖?一方面應利用新聞媒介加大對高齡市民體育參與的宣傳力度,鼓勵高齡老年人經常參與體育鍛煉。根據高齡老年人的身心特點,開發(fā)更多適合他們的體育競賽和活動項目,并將其納入競賽體系內,塑造老年人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通過大眾體育競賽構建競技體育項目普及和提高的雙向平臺[9],積極鼓勵兒童青少年通過參加市民運動會,培養(yǎng)其從小投身體育事業(yè)的期望。在競賽平臺中既可以發(fā)現優(yōu)秀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又可通過兒童青少年參與競技賽事,為項目的普及打下基礎。
4.2 積極引導市民參與個性化、專項化項目在“健康中國”的國家戰(zhàn)略帶動下,全民健身的中間層參與人數逐漸上升,中青年開始逐漸成為大眾體育賽事中的主力軍?;谥虚g層參與結構的變化,未來大眾體育發(fā)展過程中,應重點關注中間層的健身需求。① 在項目設置上,創(chuàng)新辦賽形式,重點發(fā)展一些新興、時尚的運動項目,滿足中青年運動愛好者專項化健身需求,為中青年市民提供更多個性化選擇,提高中青年市民的參與度和感受度。② 對于市民運動會中城市鐵人三項、極限運動、跳水、空模、板球等技術難度大、消費水平高的小眾運動項目,應加強項目文化、規(guī)則和技術的輿論宣傳,提高這些項目在中青年群體中的普及度。③ 加強海派體育項目的傳承和保護。海派體育文化是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派體育游戲和民俗項目資源豐富。南船拳、滾燈、射箭等項目在上海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練功十八法是市民運動會中唯一的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本屆市民運動會中海派體育項目數量偏少。建議未來大眾體育競賽中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體育項目競賽版塊,并以此建立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區(qū)域聯賽。
4.3 通過社團組織促進社會體育參與通過市民運動會多元主體辦賽的有益嘗試,上海應繼續(xù)推進政府、社會、市場“三輪驅動”的社會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社會體育公共服務領域更多地利用社會力量,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方便市民參與體育活動。一方面,鼓勵、發(fā)展各類體育社會組織,并將體育俱樂部作為培育社會組織的重要內容,引導社會力量創(chuàng)建體育俱樂部,在公益性體育培訓、體育賽事活動、體育社會組織建設、社會體育健身指導人員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探索,如洛克籃球公園創(chuàng)辦街頭籃球賽事“JUMP10世界街球大獎賽”,通過14站海選賽,共吸引了近千支球隊,5 000多名籃球愛好者參與,決賽在線觀賽達到120萬人次。另一方面,通過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激發(fā)社會活力,豐富社會體育培訓、體育活動、體育賽事、體育場地設施等的市場供給,提升上海市民參與體育的熱情,開創(chuàng)服務上海市民的“大體育”格局。
4.4 改善郊區(qū)市民體育參與條件體育參與除了受體育運動興趣影響外,還受身體健康程度、受教育水平、區(qū)域收入水平、體育場地等因素的影響。區(qū)域經濟水平的差距,制約著郊區(qū)市民體育參與主動性的提升,影響上海全民健身的整體水平,不利于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建設目標,也影響上海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目標的實現。因此,政府要創(chuàng)造條件,采取相應措施協調上海各個區(qū)域大眾體育發(fā)展,重點改善郊區(qū)市民體育參與條件,提高郊區(qū)市民體育參與比例。一方面,制定差別化的大眾體育經費政策,在確定全市統一的大眾體育經費標準后,著重加大對低收入郊區(qū)大眾體育經費的補助。另一方面,探索多樣化的區(qū)域幫扶機制,通過增加活動賽事租憑、委托管理等形式吸引市區(qū)的贊助資金投入郊區(qū)的場館設施建設。通過改善郊區(qū)市民體育參與條件,努力實現城郊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以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促進郊區(qū)市民的城市認同感。
4.5 創(chuàng)新多元化體育場地投入機制針對市民運動會中出現場地利用率低,城市體育場地資源供給量不足等問題,建議政府創(chuàng)新多元化場地投入機制,通過提高體育場地公共服務質量,優(yōu)化市民體育參與的硬件條件。一方面,體育場地資源配置應參照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布局,按照上海市各區(qū)人口的實際情況、現有體育場地,以及所有的賽事項目數量和特征,加大整體調控力度,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按照區(qū)域現有場館優(yōu)勢,開展適合本區(qū)的賽事項目,提高不同區(qū)域的場地利用率。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建立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投入,支持和引導經營性體育場館適時加入大眾體育賽事。此外,解決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范圍和時間、開放的條件、安全管理規(guī)范、設施維護等問題,建設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開放典型。
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路徑,而大眾體育競賽則是全民健身的組成部分和著力點之一。市民運動會作為上海全民健身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納入上海智慧體育體系內。大數據在全民健身和體育相關領域的運用也將是智慧體育未來發(fā)展的重點,因此,未來應充分發(fā)揮市民運動會大數據在全民健身賽事中的指導作用。通過大數據揭示不同類別人群體育需求的差異程度、不同項目與不同人群體育需求的相關程度等。有針對性地對接市場市民需求、公共體育服務,更好地解決青少年、女性職工、殘疾人、流動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健康促進問題,提升公共體育場館的運營和服務效能等。未來上海應完善市民運動會模式,推進體育產業(yè)、全民健身、健康中國等體育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促進全球著名體育城市與健康上海建設。